文/张 权
浅析党报新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以新湖南客户端的防汛抗灾报道为例
文/张 权
2017年6月22日至7月初,大雨直扑湖南地区,湘水、资水、沅水的水位均超过了警戒线,多地出现重大汛情。这是新湖南客户端上线两年来,首次面对持续高强度的自然灾害事件,如何在防汛报道中凸显移动新媒体的优势,这是一个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轮汛情报道中,新湖南客户端的采编团队和集团子媒体紧密互动,不仅报道的内容丰富,还充分利用了直播、短视频、H 5、专题、航拍等新媒体技术,将防汛报道做出了亮点、做出了速度、做出了高度,引领了社会舆论,维护了社会稳定。
湖南暴雨是自媒体和重大突发事件的一次碰撞。如今的媒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普及和壮大,使其在这类突发性灾害事件面前凸显了自身的优势。在防汛抗灾期间,尤其是长沙洪灾期间,每一个社交网络用户都成为信息提供者,进入整个信息的传播链中,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洪灾情况进行传播,形成了自媒体信息的“井喷”。
移动新媒体已经成为获取突发信息的第一媒介。面对自然灾情,传统媒体虽然在权威性、公信力上还具有重要地位,但在信息的输出数量、时效、针对性、贴近性、实用性等方面,已经与新媒体存在越来越大的差距。根据参与岳阳湘阴抗洪一线报道的记者所说,手机已经成群众获知防汛抗灾信息的第一媒介。这不同于1998年长江洪难时期媒体不发达,宣传机制保守,汛情灾情往往在“第二时间”才能到达读者的情况。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新闻客户端等移动资讯应用和微信等社交类平台成为汛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形成了全民线上线下共同抗洪救灾,凝聚民心民力,打赢防汛抗灾这场硬仗的局面。
作为社会公器,新媒体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肩负着社会监督和弘扬正气的重大使命,是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带来的不仅是人身伤亡和群众的财产损失,还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对灾难事件的处理如何,也会影响到政府形象。因此,大众传媒在进行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仅仅报道灾难性事件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为公众还原事实真相的同时,配合当地政府把如何应对灾难性事件、解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相关对策传递给受灾群众,提高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新技术的使用,让用户距离新闻现场更近一步。把抗洪现场的真实情况客观、直观地传播给受众,是新闻报道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当前,相较于传统媒体,直播、V R、H 5等新技术,使信息传播的速度、真实性和丰富性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也让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这帮助记者和受众拓宽了视野,也使得受众与新闻现场更近。例如,使用无人机航拍,能够俯瞰新闻现场,让报道内容更加丰富,让用户对洪水的蔓延情况和淹没面积都有直观的感知。
灾害发生后,及时将受灾情况报道出来,传播救灾进度和形势,展现那些与洪水抗争的可敬面孔,总结抗灾、减灾的经验,是新湖南客户端的使命。
梳理分类,信息播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7月1日晚,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类信息,新媒体中心编委会紧急召开防汛报道调度会,认为突发自然灾害的报道角度具有多面性,传统媒体的报道选题有严格要求,而新媒体环境下,多面的信息呈现和信息接触,使用户能够跳出传统媒体的议题框架,追求个性化的信息解读。为此,依据用户特性,新湖南客户端将各类信息进行了分流,从汛期初始到重建家园,先后推出了各具特点、又相互策应的“防指来电”“防汛一线”“防汛服务”“湖南应对强降雨”等专题,结构分明、内容丰富、逻辑紧密,全面立体式地呈现了湖南军民上下齐心抗洪救灾的雄伟画卷。
例如,“防指来电”不断更新来自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等权威部门的最新汛情信息,每10分钟滚动1次;“防汛一线” 通过将大量抗洪一线记者、组织人员、抗洪官兵和受灾群众在现场拍的图文素材进行实时上传,汇聚起抗洪抢险的鲜活报道,全景式呈现了湖南各受灾地区的抗灾现场;“防汛服务”与交警、高速、机场、车站紧密对接,第一时间推出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讯息,精准服务汛期人们的吃穿住行;“湖南应对强降雨”则侧重报道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在一线抗洪救灾的工作。随着雨情、汛情的变化,7月8日,客户端又开设了“灾后重建,我们在一起”等专题,刊发了《省财政紧急下拨防汛救灾资金 2天内调拨赈灾资金6000万元》等稿件,鼓舞了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
植入融合思维,围绕媒体端口画出最大同心圆。在新媒体时代的防汛抗灾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要适应新媒体为内容生产的趋势,就需要记者改变采访习惯,除了进行现场采访外,还要对网上汇聚的“抗洪抢险”信息进行甄别发布。同时,要采用融媒体机制、云采编技术,将防汛抗灾第一现场采访的稿件、素材通过新媒体技术及时进行采集整合,以满足新媒体及时推送信息的需要。
在防汛报道中,新媒体在组织调度上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组织机制,首次开启了长沙、岳阳、邵阳等9个地市频道的直播模式,整合了地市级媒体的优质报道资源,同时,也形成了近百人的报道团队对此次灾难事件进行报道。其中,长沙频道“直播洪峰过长沙”、常德频道的“风里雨里,我们在一起”、岳阳频道“决战高洪,赴汤蹈火”的点击量均超过了百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原创,创新形式,艺术表达、多元化呈现。为了让抗洪报道“活”起来,新湖南客户端紧扣百姓关注热点,加强策划原创报道。例如,独家纪实报道《历史将铭记这个夏天》《标注的,不仅是洪水新高度》等,以及独家揭秘之《湖南防汛指挥背后的故事①丨特大洪水为什么没有分洪?》《湖南防汛指挥背后的故事②丨省防指的日日夜夜》等,为读者及时解答了关于汛情的各种疑惑。其中,《11天,600亿吨水从天而降》既全面分析了湖南本省6月下旬至7月初的强降雨过程,又运用了可视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总结了湖南“6·22”暴雨洪水的六大特征。该作品获得《中国水利报》《人民长江报》等行业类媒体的点赞,并在全省水利系统的“湖南防汛抗旱”“湖南水利”以及“湖南水文”等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了转载。
新湖南客户端还充分运用新技术,调动各种表现方式,多元化呈现防汛报道,推出了《上下同欲者胜》《抗洪中的八大神器》等多个新媒体作品。其中,《图解湖南丨湘江保护和治理夯实胜利之基》对这场抗洪战役的胜利进行了追根溯源,策划巧、形式活、内容实,获得了湖南省委网信办推荐并在全网转发。在《图解湖南丨山洪防御的湖南样本》中,记者用事实说话,搜集了5个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数据详实、条理清晰,突出表现了本省在防御灾害中所做的努力。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移动新媒体要及时关注,担负起舆论引导的职责。同时,还应在报道中突出人文关怀,回应网民质疑,发挥互动优势,使其成为防灾、避灾、抗灾的有效平台。
人文关怀,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对于灾难性报道来说,受众需要权威媒体的信息发布,这是报道的核心所在。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媒体关注灾难性事件中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为此,在报道中,需要突出对人的生命和尊严、人的知情权的关注,以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
回应质疑,要及时“补充”网民信息“缺失”。在突发事件、重大险情的报道中,由于传统媒体难以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进行报道,这导致短时间内关键信息的缺失以及网上虚假信息的流传。为此,需要媒体及时、准确、客观地传递权威信息,做到不瞒报、不断报、不浅报,让受众每天都能得到最新信息。针对湖南汛情初期特点,生活在水边的水乡百姓仿佛“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对此,新湖南客户端率先推出图解新闻《洪水为什么这么猛——水文专家详解湖南当前汛情》《6月,湖南雨量为何破“历史极值”——气象专家详解湖南强降雨天气过程》等报道,释疑解惑,引导读者正视汛情特点。同时,面对汛期的谣言传播,新湖南客户端还采写了《一个周末,四条谣言,把老百姓都搞醉哒》等多条辟谣稿件,用确凿的事实击破谣言。
作者系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