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在档案意识建构中的优势研究★

2017-01-28 11:03闻心洁
云南档案 2017年2期
关键词:媒介建构受众

■ 闻心洁

新媒介在档案意识建构中的优势研究★

■ 闻心洁

本文分析了传统媒介建构档案意识的缺陷,论述了新媒介在档案意识宣传中的优越之处: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渠道选择偏好,能较好地适配不同信息传递目标,高效便捷。

档案意识 新媒介 适配性 建构传统媒介

从事新媒介历史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媒介的改进源于人们对文化、社会、政治、法律、经济和技术等现状的不满,由技术、经济驱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进化,在结束制度化过程后,新媒介最终成形。简而言之,新媒介产生于社会需求,经过社会认知的过滤,纳入社会运转的框架,受社会制度的制约,最终服务大众。

一、传统媒介下社会档案意识的缺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向深入。干部人事档案审核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将其纳入工作范畴势在必行。此项甄别工作牵扯出长久以来整个社会档案意识缺失的现象:认为仅凭一个电话就可以调出学籍材料并快递送上门;坚决要在当年的学籍卡上改写自己出生日期,因为当时是父亲替他填写的阴历生日;认为毕业证可以重新颁发等等。

依我国国情,档案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然而高校群体档案意识的淡薄也是非常明显,所有大学新生在入学教育中都没有档案教育。其实在新生填写学籍卡时,“建档”流程已开始,但绝大多数辅导员对建档立档也不清楚,更谈不上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告诉同学们:“今天填写的文件,明天做为档案存在”。许多学生表格填写不严谨,代填、表格字迹潦草问题很多,导致毕业证上名字出现错误的情况十分常见;整个大学期间,除了毕业时学校提醒办理迁档手续,以及《大学生手册》零星提到相关内容,档案意识教育几乎为零。以本校为例,只提到归入人事档案的材料为成绩册、奖励和处分材料。实际上学生归档材料达12种之多。

一直以来,社会档案意识宣传主要依靠纸质媒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营造档案意识中传播的单向性弱势尤为突出,广播、电视具有瞬时性,回馈后滞。受众处于被动接收地位,档案距离感突出,从而使“不了解、不清楚、不感兴趣”成为大众对档案的态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众对档案的需求与日俱增,突破传统媒介的藩篱,使用新媒介营建档案环境,建构档案意识势在必行。

二、以受众为中心的新媒介传播优势

1.受众多样化,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渠道选择偏好

档案意识的建构涵盖整个社会,而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群组成,在寻求信息时选取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可接受的信息表达方式亦不相同,新媒介自身的多样化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能够“投其所好”,消弭“距离感”。

对于在校大学生,网络平台、微信、慕课都是适宜的新媒介。大学生微信使用率高达93%(2015腾讯业绩报告显示),可使用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或进入档案馆网页点击浮动窗口——新生入学档案考试板块进行入学教育。微信和档案馆网页都有“联系我们”的模块,方便解决问题。这是在最恰当的时机进行最有效的介入,入档的第一份资料——学生登记表在此时期形成,在档案形成的初端把控质量,树立档案意识。浮动窗口的醒目推出省去了搜寻时间,高效便捷。校方可根据实际情况滚动推出相关信息指导:如何办理学籍档案翻译,交流生的在校证明及翻译等等。这种信息联结持续到学生毕业后,真正实现“档案与您同行”。此外利用学校资源,将《档案法》的相关内容制作成慕课,受众可拓宽至学生群体外的社会人群,方便随时观看。慕课发展至今,最常见的是cMOOC,xMOOC,tMOOC三类。其中cMOOC适配于档案受众:强调联结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互动互助,网上答疑:在其附有的论坛上,师生也包括其它受众可以相互交流。它设计精细、视频短小,一个主题制作一个视频,尤其适用于典型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树立起是非观,明确什么行为属于违法。

对于在职人员,大多不熟悉来馆查询的手续,如:需要携带的相关证件、机关证明,遇到密级档案查询还要启动审核程序等等,这些繁琐的手续流程可以基于Flash的二维动漫形式展现,需要时通过主题词查询或档案网站链接随时随地观看了解,有助于加强普及信息安全的理念。

退休人员由于自身的身体条件限制(视力与听力的特殊性),除了网页上提供的电话咨询方式,单一文字的解答和宣传不适配这类人群。在常见问题模块中,事先可预备好这类人群的高频查询类目做出相应文件,有条件可制作简短的VCR。由于现今的宽带环境越来越好,流媒体播放流畅性相应提高,网络上点播型应用是非常适合退休人员,可以控制反复、停顿播放,主动权在受众手中。

2.适配不同信息传递目标,高效便捷

档案的收集利用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于广大群众,政府部门有宣传普及的需要,对于专业人士,有编研的需求,因此形成的档案行为具有目标多样化的特性,而新媒介在此方面也具有良好的适配性。

普及宣传:嵌入式程序中的触摸屏适配度极高。使用无门槛,方便易操作,难度等同于取款机。2016年国际档案日的宣传主题是“档案与民生”,档案涉及民生各个方面,并不是放在档案馆的才是"档案"。难点在于“档案”的甄别,要有意识地保护重要的凭证、文书,只有这样在关键的时候它们才能为你“服务”。触摸屏作为媒介,宣传这一主题相当“亲民”。有条件的社区完全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档案收集:Blogs、Facebook、Flickr等社交媒介。在这方面,美国政府始终走在前面。2010年12月8日,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在其网站上正式发布“社交媒体战略”,第二年又出台相应的管理指南———《Web2.0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文件管理指南》,对用户做出了约束和内容的限制,初步明晰责、权。在中国,随着“国家记忆、城市记忆、民族记忆”一系列国民行动的推出,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及幸存者“记忆之盒”为代表;近年来连续不断的“申遗”工作,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档案”作为支撑。我国档案机构使用社交媒介征集档案处在初级阶段,“档案收集,人人有责”这个观念正在走近人心。

档案研究信息的共享:博客。在学界档案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是编研,目前研究型学者主要通过博客来发表信息,或与其他学者交换珍贵信息。通过设置可以使“同道中人”浏览,并逐渐形共享信息圈。

总之,媒介融合的时代,新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动与冲击,如何充分利用其优势为大众服务值得进一步探讨。例如,我国的档案机构使用社交媒介——微博,微信、百科、论坛等的数量少得可怜,更新滞后等等,总体与大国地位不相称。首先,要从观念上重视改善档案环境:诸多时候,信息以何种媒介展现并不是一个面子工程,是为了“使用而利用”,观念不能落在技术后面。其次,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要到位,技术有了,维护更新的人员也要到位,信息的及时答复,实时推送都要有专业人员操纵与控制,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最后,依据实际情况在使用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法侓法规,使档案意识建构真正纳入到社会意识运转体系中。

★本文为2016年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科研课题“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高校档案信息搜寻行为实证研究”(课题编号jsgdf2016-02)成果】

[1]盛若蔚,江琳.给干部档案“大体检”[J].人民日报,2015(4月21日).第017版:党建周刊.

[2]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外语电化教学,2015(1).

[3]熊回香,施旖.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服务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4).

[4]吴培华.我们走进的是“+互联网”时代:再论传统出版在坚守与变革中前行[J].科技与出版,2015(8).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媒介建构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建构游戏玩不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