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凤
(枣庄学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
高建凤
(枣庄学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大学生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本文在分析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态度、认知,提出了关于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探讨①
大学生肩负着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于是,实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新视角。以挖掘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内容为着力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理性选择。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汇聚成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理念。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在高校进行优秀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研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与适应能力,同时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的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是各族人民精神的积淀与精华,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孕育着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众所周知,这个核心价值观,一定是根植在深厚的华夏历史文明土壤中、根植于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中。
民族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历史发展的大门,让我们通过这扇尘封的大门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精华。
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文化就大力倡导“仁治德政”。私学大师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宜同资教”的办学方针和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教育平等思想。同时孔子把“庶、富、教”作为立国治国的的三大要素,《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②(P228)《论语·颜渊》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②(P219)儒家的思想体现着民主、和谐、仁政,富国、敬业、诚信、友善、仁爱等优良品质。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墨家,其思想中“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以及重视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劳动教育的实业思想,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主张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中“贵和”、“和谐”主张体现了建立安定、和谐、和平社会的要求。汉朝的文成公主入吐蕃,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魏晋时期的各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的各民族文化交流,元朝、清朝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政策,各民族文化的同化和顺应,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多元民族文化。中华的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和谐、平等的意蕴,体现了绵延不绝的民族精神。丰富的民族文化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目前,理论界在深入调查了解大学生民族历史文化素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作用与其汲取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缺乏,已经充分并清醒地认识到:应着力加强大学生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为此,有学者在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措施与途径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论证与分析探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是许多研究还存在着研究内容单一,缺少与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整体人文素养的培育等的有机融合,因而这些研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使得这种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同时,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对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关注相对较少,大多数高校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把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局限于个别少数民族,这都是研究和教育的局限。
在过去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与教育中,有学者认为我们的民族历史文化在许多方面是封闭和凝固的,因而不适合用作现代教育内容,更难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进行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从某种角度看,这也许不无道理。但是,从总体来说,这是片面的,是妄自菲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与提升,它引导着我们当代民族历史文化教育;而我们的优秀民族历史文化中体现与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因而,高校的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应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实施方式,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一)问卷调查
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对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态度、认知”问卷》,对我校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包括两部分:其一,个人背景信息,包括性别、民族、专业、年级等;其二,态度认知调查,具体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对本民族的态度、民族自尊心、民族归属感、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开设时间和专业等维度。对在校的不同民族的大学生300人进行问卷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高校开展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态度和认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的依据。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民族的学生对“大学进行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的必要性”态度高度一致的趋同,都认为是必要的;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密切;认为在大学有必要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可以开设民族历史文化教育课程;都为本民族感到自豪与幸福;都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是在民族历史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年级上,有了分歧,30%左右的学生认为应在大一开设或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15%左右的学生反映在大二进行,5%左右的学生认为在大三进行,50%左右的学生认为应在各个年级进行。在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是否分学科分专业上,85%的左右的学生认为不分学科不分专业,10%左右的学生认为文科进行,5%左右的学生认为分学科进行。
(二)访谈研究
通过自编“大学生对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认知的访谈提纲”,对不同民族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不同民族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认知和态度,为研究提供更为有效的基础。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态度和问卷调查基本一致。大学生都有较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这与问卷调查一致。都认为大学生应该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
在“你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了解多少”问题上,汉族同学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型文化节日方面了解较多,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较少。少数民族同学如满族、蒙古族、傣族、拉祜族同学一般都了解本民族的主要的风俗习惯、民族风情、民族节日、民族服装等。在访谈中,对拉祜族同学的访谈举例如下:“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是“葫芦节 ”,葫芦代表着拉祜族,过年的时候,村里会举行庆祝活动,在桌子上摆上祭祀物品,人们围着桌子跳舞,是汉族文化春节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拉祜族的代表舞蹈是“三跺脚”,跳舞的同时会有弹弦子伴奏并且对歌。有自己的特别的民族服装和民族美食。”访谈表明,各族同学了解本民族以及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但对民族的深层文化了解不够。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 问题上,同学一致认为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认为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坚持各民族民主、平等、团结、和谐是实现民族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在“大学应以什么方式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问题上,学生有不同意见和建议,有的认为可以开设民族文化教育选修课程,有同学认为各科教学渗透,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设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文化教育讲座,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等。
在“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侧重点”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应侧重民族精神、爱国教育、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教育、民族区域文化教育等,如鲁南区域文化教育。
在访谈中到,大部分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教育问题的回答是理性的,但从个人兴趣方面,56%感兴趣,23%的同学回答是一般,11%左右的同学不太感兴趣并误认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就是学习历史。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了当代大学生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态度和认知,为我们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依据。
(一)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功能的思考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下,注重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中的体现,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教育的时代意蕴,探求教育功能,寻求教育机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因此,加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既是各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知识欠缺的补充,又是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真正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举措。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我们不得不关注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具体如下:
1.价值导向功能。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我国民族历史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时代思想相结合,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根基作用。认识到民族历史文化丰厚的同时,关注民族历史文化在其发展与延续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对外吸取和自身不断融合提升的特征,其内涵与表现形态的多样化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的过程之中,能够焕发出蓬勃的教育生机,引导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2.民族文化的融合创新功能。民族历史文化在其传承延续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融合功能,鉴别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整合各民族的文化愿景,形成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文化,并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继承而不凝固,代代创新,与时俱进。民族文化所体现的社会调适力和精神凝聚力,对当代大学生的安身立命和个人修养,对民族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具有极大自动力。彰显出它的不朽价值,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陶冶功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向来体现“和雅”精神,比如礼让谦逊、仁心宽厚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同时以人格修养、审美艺术教育为特征的文化教育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容易发挥作用,它可以把学生带入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艺术宫殿,在那里发现真、善、美,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涵盖的。
(二)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内容的思考
在民族历史文化教育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题。原因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从道德修养、人格陶冶、安身立命、到民族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语言、服装、风俗等等,内容极其丰富。选择什么样教育内容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民族精魂、更能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我们要从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确立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蕴。因此,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内容应侧重于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传承、发扬与创新。
我们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内容,是包涵着不同观念的对峙,不同表现形态的比照,不同感受理解的交流,不是一种凝固的形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魏晋时期的玄学、宋明理学、陆王心学,再到近现代的洋务教育、新文化运动、现代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丰富的思想史,构成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域内与域外、同质与异质不同思想碰撞、激荡、吸收、摒弃、多元发展与融合显著特点。因此,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我们不是要将民族历史文化不加选择地全盘地推移给我们的受教育者,而是要在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受到民族精神的熏染、丰富爱国情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实施途径的思考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柱,为此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去探讨和研究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体系化、系统化,也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具有实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尽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各异,但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高校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这就需要高校重视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途径。
调查了解,大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精选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内容,开设民族历史文化教育选修课;通过人文学科的教学渗透;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开设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讲座;进行民族文化知识竞赛、课外阅读、网络等途径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因此,高校应充分考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需求,寻求合适的途径和策略,通过加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不管以何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但都应当坚持尊重历史史实、尊重民族文化的态度,辩证看待优秀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正确把握优秀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注释
①党的十八大报告[R]. http://phycjy.pinghu.gov.cn/readnews.asp?id=3121.
②马文作.老子·论语·孟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1]何勤勇.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实现方式[J].西藏教育,2013,(2).
[2]陈丛耘,孙汝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3]郑爱莲,王小军.民族文化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N]. 中国青年报,2005,(6).
[4]马惠兰.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意义及其途径[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
[5]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史文冲.西部多元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6,(7).
[8]谭家健.中国文化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0]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何 芳]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GAO Jian-feng
(Zaozhua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Science, Zaozhuang 277160,China)
College students carrying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purpose of excellent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basis of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ollege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understand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cognitive,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bout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education discussion
2016-11-12
2016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高校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6-GMB-039)阶段性成果。
高建凤(1970-),女,山东青州人,枣庄学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研究。
G641
A
1004-7077(2017)01-0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