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变革

2017-01-28 09:05李志民
中国教育网络 2017年7期
关键词:利益大学体系

重视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变革

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段时期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中央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的具体实践。

高校要建立起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治理体系,涉及到对传统业务流程的改造。用信息化手段对人们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的改造,可以说是阻力重重。追根结底,阻力来自于利益攸关体。资源的重新配置,打破原有的工作模式,需要利益各方自我革命的勇气。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思考如何消除教育治理体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包括与之相法规修订、利益调整、校内规章、大学文化等。

正如互联网治理需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教育治理体系也需要多利益方的参与,并且应最大程度地考虑并使多利益方受益,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才能顺利达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技术的发明,初衷往往是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个具体问题。但是,这些技术发展的集合却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比如,农业机械化导致社会职业结构产生剧变,从而创造了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互联网联结一切,让整个世界扁平化,并创造了一个更高效的网络社会。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合,也必将创造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社会。一些社会学家将新技术看作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对新技术环境下的组织变迁和制度变迁给予充分的重视。

目前,许多大学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已经认识到,互联网+的环境下,教育信息化应更加强调用户,强调服务。在互联网+向高校渗透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各种技术集合起来所产生的“酵母”效应——人们越来越不适应旧有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张表、办事大厅、移动校园、一卡通去卡化、校园微信社交、直播课、科研社区化……所有为解决某个问题出现的技术、系统,正逐渐从原先独立的形态,相互渗透、关联并从而集合起来,促使大学进行相应的流程变革。而这些,也逐渐影响和推动了大学的决策者们重新考量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围绕着知识的产生与传播,现代大学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演化,在新技术环境下,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元素依然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而围绕这三元素的大学生态将会产生哪些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管理制度又有哪些需要重新进行考量的,本期的封面报道我们集合了诸多大学管理者、CIO们的观点,试图勾勒出 “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 “新生态”。

猜你喜欢
利益大学体系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