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日杰
以莱西、莱阳为例谈同一旧域档案资源的同享共拓
文·周日杰
莱西、莱阳过去同属一个古老的旧莱阳县域。如今两地虽是行政区域分立,但地缘相亲、文脉相连,历史文化不可分离。两地档案部门同仁对旧域内档案资源同认共知、同建共享、同拓共进。并不懈拓展档案资源的服务性,展现其价值性,推动当地档案收集、管理、保存、利用工作同进共赢。
莱西、莱阳行政区划上虽有分界线,但历史文化上不可分。特别是在档案史料资源方面,有以下几点共识。
(一)旧《莱阳县志》是今莱阳、莱西辖域志载较好的地情档案
《莱阳县志》初志于1582年(明万历十年),称万历版莱阳初志,早有散佚,唯《初志序》存于各续志之首。续志康熙版刊刻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1727年(雍正五年)又出补刻本,是目前存世较早的记载旧莱阳舆地历史、人文演变的方志本。续志民国版刊刻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共12卷,体例完善,资料丰富,着笔考究,文辞甚美,是旧莱阳辖域较为完备的方志全书。这两个版本虽时隔200余年,但今档案学界专家共认其为旧莱阳辖域涉事较早、体例较好、记载较详的地情档案全书。
(二)旧莱阳望族名人就是今莱阳、莱西共同认知的望族名人
明清以来,旧莱阳境内进士、举人、乡贤辈出,其中两张、两宋、姜、左、赵、王等八大望族仕官接踵,文名享誉海内外。明初,“双山张”先祖落足于今莱西双山村,四世后迁莱阳城,九世张梦鲤于1555年(明嘉靖乙卯年)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大理寺卿等职。“双山张”自梦鲤始,连续五代出了6名进士。八大家族不仅进士多,举人、秀才更多,诸如宋继澄、宋琏、张允龄、张嗣谟、张重润等为官为学都很有成就。今莱西、莱阳共同认知这些望族及其历史名人。
(三)旧莱阳“闯关东”的后人多是先赴莱阳再踏莱西寻根问祖
从清初到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大致300年间,旧莱阳籍人“闯关东”作为一种地域习俗被广为接受。“闯关东”的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与故乡情结,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子孙诉说家族的世系,告诫子孙“根在莱阳”。那些留住东北的旧莱阳籍人,居住时间长则几百年,短则几十年,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伦理、经济行为等方面,保持着对故乡故土固有的情结,“莱阳庄”等在东北地区被广为“复制”。如今,莱西、莱阳一带生产发达,生活富裕,“闯关东”的后人一拨又一拨地赴莱阳寻根问祖,如果在莱阳寻不到,就再踏莱西寻找线索。一旦找到了,印证了,就爱恋故土,走亲攀亲,共认族谱,共敬先祖。
莱西、莱阳在历史文化上不可分,在同建共享档案资源方面的协作配合很值得肯定。
(一)共同依据旧《莱阳县志》,分别编修新志书
1962年,莱西、莱阳“分家”,各分得一套原版完整的民国版《莱阳县志》,作为各自综合档案馆的“镇馆之宝”,留传至今,保存完好。1984—1989年,两地各组织班子编纂新方志,编修人员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使首部《莱西县志》《莱阳市志》分别于1990年、1992年先后出版,其自然、历史、文化、社会几个部分共同依据的档案史料是民国版《莱阳县志》。
(二)共同协作,分头编研出版地方党史书刊
1984—1999年,莱阳、莱西各组织班子编写中共地方党史及大事记、专题汇编、编研期刊等系列书刊,《中共莱西地方史》《中共莱西党史大事记》《中共莱西党史专题汇编》与《中共莱阳地方史》《中共莱阳党史大事记》《中共莱阳党史专题汇编》等先后出版,其依据材料就是今莱西、莱阳的档案馆和地情资料库散见的档案史料。编研人员克服档案资料分散、字迹模糊、收集不全等困难,互相借鉴,密切协作,使各自的地方党史书刊顺利编审出版。
(三)共同支持,合力打造红色文化与乡贤文化基地
2014年,莱阳打造红色文化基地,筹建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几番派人到莱西寻找渭田、花园头战役打响胶莱平原抗日第一枪的实物档案和史料;2015年以来,莱西先后筹建地方党史馆及前保驾山胶东首个农村党支部、渭田阻击战、马连庄胶东行署等纪念馆与双山乡贤文化陈列馆,多次到莱阳档案馆、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查寻、复制旧域档案、党史资料和双山祖籍人物李伯颜(首任中共莱阳县委书记)、张梦鲤、马亮(元代大元帅)的事迹材料,为莱西红色文化基地及乡贤文化陈列馆建设提供支持。2017年莱西布展历史文化展厅,同样得到莱阳及周边地区的鼎力相助。
(四)相互借鉴,协力搞好地方文化机构建设
2016年,莱西文化中心各功能机构陆续启用,这个办公综合体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容纳了莱西档案馆、史志办公室、方志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新闻中心等机构,成为莱西文化事业建设的丰碑,引起莱阳政府和文化机构的“艳羡”,多次派人参观学习。莱西有关部门也多次派人到莱阳红色文化基地和多个文化机构借鉴学习,较快提升了各自现有的文化机构运作管理、规范服务水平。
(五)加强配合,助力创建国家级莱西档案馆
2017年初,莱西着手补充现有档案资源,争取创建国家一级档案馆,配建莱西历史文化展厅。得此消息,莱阳档案馆、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等部门或单位纷纷向莱西伸出援手,在馆藏档案、地情资料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莱西这项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新时期地缘亲近的县域间档案事业如何转型升级服务,值得探索。
(一)莱西、莱阳辖域档案史料互通有无,互补缺失
莱西、莱阳辖域地方档案史料保存下来,流传至今,非常难得,弥足珍贵。为了发挥好档案资源的存史、资政、育人、交流等功能,莱西、莱阳在档案史料方面互通有无、互补缺失。如莱西政协在编辑《大沽河,母亲河》一书时,因1958年10月中旬起莱西已并入莱阳,其文档资料应该保管在莱阳档案馆,莱西馆藏资料不全或查阅不到是符合档案管理规范的。编写人员就赶赴莱阳查阅到了相关资料,同时复印带回,弥补了莱西馆藏不足的缺憾。莱阳档案部门也经常需要莱西协助查找今莱西辖域的历史人物或旧莱阳籍有名望后人的线索或资料,及时补充馆藏之不足。“档案同仁一家人”这一理念,在今莱西与莱阳的档案部门的协作配合中体现得绝好。
(二)莱阳、莱西协作点注旧《莱阳县志》,复活旧志书
民国版《莱阳县志》刊刻于1935年,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刻本字句之间没有标点,字迹不清,段落不明,给今人阅读、摘录带来不便。为方便读者,旧志今用,莱阳组织专业人士对民国版《莱阳县志》开展了点注整理工作,邀请莱西档案编研人员参与,于2015年出版四辑点注本,使旧莱阳志在时隔80年后复活,较好满足了今莱阳、莱西对旧域志的需求,得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好评。康熙版《莱阳县志》刊刻于1678年,1727年又出补刻本。2015年以来,莱阳有关专业人士攻坚克难,对康熙版《莱阳县志》补刻本予以点注整理,邀请莱西档案同仁共同参与校正,最近出版发行。
(三)莱西、莱阳档案事业转型升级服务,大有可为
莱西、莱阳拓展档案资源价值,创新档案史料服务功能,推进档案事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也是大有可为的。
1.影印、收藏旧莱阳志书,提升交流、利用价值。民国版《莱阳县志》承上启下,资料性强、利用价值大,莱西、莱阳的档案馆都把这一旧志作为镇馆之宝珍藏。2010年,莱西市档案局组织人力物力将其影印出刊,很受欢迎,莱西、莱阳的文化机构和党政企事业干部或存放或收藏,利用价值窥见一斑。
2.重视地名志利用,档案人为异乡游子找到“家”。辑有旧莱阳地图的首部《莱阳县地名志(1986)》《莱西县地名志(1987)》在今莱阳、莱西的档案同行中颇受重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有台胞侨民、旧莱阳闯关东的后人奔着今莱阳来寻根寻亲,莱阳同行如果查对莱阳地名志后找不到旧莱阳的区、乡、村庄,就随手查阅莱西地名志,或直接与莱西同行联系,让寻亲的台胞侨民、闯关东的后人在莱西找到了祖居地,满足了游子多年的心愿。
3.研考乡贤、名人事迹,传扬家国情怀、族亲血脉。近些年,莱阳编印的《莱阳历史文化溯源》《莱阳历史人物》与莱西编印的《莱西历史文化概览》《当代莱西人物》等工具书,较多地研考、挖掘了当地乡贤、名人事迹,传扬家国乡情,凝聚族亲力量,在莱西、莱阳档案、史志部门利用价值极高。
4.指导编修民间谱牒,彰显传家、教化、联谊正能量。近些年,莱阳、莱西当地政府认可的姓氏谱牒编修工作成果颇丰。这是因为家谱族牒是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血脉记载,是新时期传承家道、教化育人、联谊族亲的需要。旧莱阳籍闯关东的后人多赴今莱阳或再踏莱西寻根问祖。
(作者单位:莱西市档案局(馆)/ 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