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研究

2017-01-28 07:19霍文忠李玉祥
中国轻工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成果理念发展

霍文忠 李玉祥 姚 春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天津 300380)

共享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研究

霍文忠 李玉祥 姚 春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天津 30038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发展理念,是党关于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创新,体现了社会主义独特的发展视角,是公平正义价值在发展领域的最佳诠释。共享发展理念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发展理念的经验教训现实反思的结果。共享发展理念的生成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我国现阶段,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动力机制和调节机制。

共享发展;生成逻辑;理论依据

Abstract: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with significant values,which is another innovation of CPC’s development theories.It embodies the unique development view of socialism,and interprets fairness and justice values in the best way within the development realm.The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is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reflection on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reign developmental theories.The formation of the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is based on scientific theoretical foundations,and is also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Marxist doctrine in China.At the present stage of our country,the formation of the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is based on a solid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dynamic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shared development;formation logic;theoretical foundation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和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一起,构成了党在当下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关系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思想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共享发展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1],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的关于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聚焦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强大行动指南。

一、共享发展理念生成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共享意识与公共精神古已有之。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发展理念及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共享”发展理念的生成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1.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包容共生的理念

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 《尚书》中的“协和万邦”,《论语》中的“泛爱众”,道家的“齐物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为天下大同、家国一体的共享情怀提供了形而上基础,并最终推广至万物,体现共识、共信和共享的天下观。[2]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包容、和谐的思想、元素,特别是儒家文化。《尚书》中记载了“民为邦本”的重民思想是强调君民共享。先秦著作《大道之行也》表达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代共享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更是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万事万物和谐相处,蕴含共享的萌芽。《论语》中也同样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重视社会公平与共享的思想。孟子在《尽心章句下》中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亦是君民共享的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今天发展理念的生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根据张岱年等学者的研究,中国古代的整个哲学体系中都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谐”的共享思想;“以民为本”等重视社会基层百姓共同发展的思想;“和而不同”等教导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思想,都强调了人与人都应在相互包容中共享发展,都提示我们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形成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另一部分人获益的格局,强调人要融入社会,在社会中获得全面发展。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表面看起来和“共享”发展理念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些思想的内核都是强调包容、和谐,教育人们避免用“零和思维”看待发展,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具有独特智慧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先贤“共享”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值得我们重视、研究。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共享”理念为处于重要发展转折时期的人类提供了重要思想借鉴,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是中华民族对全世界的重大思想贡献。

2.西方发展理念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地看,不仅仅是东方社会,也包括西方社会,共享意识与共享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西方最早的共享的思想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2]从西方近代社会看,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以来,共享发展问题就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异化,社会总体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人们不断反思关于发展的理念,期间有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人们普遍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人的增加为主要衡量指标。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关于发展的思想转变到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观上来,主张发展不应该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包含政治,文化和人在内的社会的全面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类的发展观更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观逐渐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的认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二战后在东欧建立了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达到空前的高潮。可是纵观他们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程度不同地高估本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致使许多发展政策脱离实际的教训”[3]是“共享”发展理念生成必不可少的条件。拉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同样为“共享”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二战后,拉美国家抓住良好的国内外机遇,使国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腐败盛行,公共服务短缺”[3]等问题,导致国家发展后劲不足,国家经济长期低迷。

国内外关于发展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践行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是深刻吸取了国内外关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的必然结果,更是对共享发展理念新的诠释,是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念的新贡献。

3.中国发展的现实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是跨越式发展道路,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基本坚持了以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目标的战略。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其他领域的相对滞后。

(1)地区、行业、城乡、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共享发展的基本态度应是整体发展、多样共存与生态和谐,单一指标的GDP增长并不能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单纯的GDP增长仅关注“蛋糕如何做大”,不关注“蛋糕如何分配”,忽视了共同幸福生活的伦理,没有关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维度的其他指标,如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和先富帮后富的政策,再加上一些体制、机制不完善,个人能力的差异,地区区位条件差异较大等原因,地区、行业、城乡、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到城市,由沿海到内陆,各地发展不够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条件,加上工业基础好,在改革开放中占得先机,实现了率先发展。反之,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显得相对落后,导致东、西地区的发展严重地不平衡,阻碍了全国范围内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存在相当数量的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凭借国家政策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所处行业的从业人员获得与其贡献不相称的收入,造成了行业间的贫富差距。社会各成员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我国的基尼系数自1994年超过0.4的警戒线以来就一直处于高位运行。

众多的数据和事实说明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想达到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经济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有非常紧迫的现实需要。

(2)政治、文化发展成果的分享相对滞后

共享不仅是经济发展成果,还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成果共享。政治上我国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备、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是由于中国的政治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还不够理想,一些保障老百姓利益的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因此需要更完善的体制机制去保障国民“共享”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文化成果共享方面还存在问题。典型的表现就是文化生活上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过多的文化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发达的地区,乡村人民的文化生活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中西部地区所获得文化资源相对贫瘠。

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成果必然要全面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度”相对不足,需要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社会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共享”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党中央战略目光的体现,它既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它的提出是我国关于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必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二、共享发展理念生成的理论依据

应该看到,传统社会的共享观念是存在局限性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更倾向于将个体淹没于社会整体之中。这种朴素的共享观念忽视了个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对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成果才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理论依据。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的第一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个人生命的存在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也就是说人首先进行的活动必须是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而进行这些物质资料生产的必然是人民群众这一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既然是社会各类财富的创造者,就应该是社会财富的共享者——坚持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求的。这是社会可持续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前进的必需动力。如果从事社会生产的绝大多数不能很好的共享社会创造的成果就会造成社会生产动力衰减,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思想自然就成为“共享”发展理念的一大科学理论依据。

2.“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前已述及,既然传统社会的共享观念是建立在社会整体或曰社会群体基础之上的,忽视了个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

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6],真正达成共同意志的认同与共享关系的实现,而资本主义社会 “使人的世界分解为原子式的相互敌对的个人的世界”[7],在这一“虚假的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敌对竞争关系无法实现个体的真实自由与全面发展[2]。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和贫富两极分化,生产条件和发展成果不能由人民共享。这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十分明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情况有所变化,但是世界范围内贫富悬殊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共享发展的构想。

3.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价值选择

在发展伦理基础上要探讨两大核心问题:“如何发展”以及“发展后有何利益”。比如,发展伦理学领域著名学者德尼·古莱将发展视为全面人性的实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过程[2]。

共享发展理念的伦理基础是共享伦理。共享伦理是以“共享”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伦理思想、伦理精神、伦理原则和伦理行为统一而成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它将“共享”视为一种美德,反对社会发展成果在一个国家或社会被少数人支配或占有的状况,要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所谓共享,就是为大家共同享有,就是让所有社会成员有强烈的获得感,就是让所有国民能够从国家或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受益。

共享伦理是支撑共享发展理念的道德力量。发展无疑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如果发展成果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则所取得的发展只能造就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少数手握权柄的统治者,凭借公权力不合理地享受着社会发展的绝大多数成果。[8]

2012年1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俗语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俗语是要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看“做大蛋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更要看“分好蛋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9]。这里面涉及的就是共享发展理念。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生成机制

1.共享发展的制度基础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命题,也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已经成为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共享发展从理念到落实,制度建设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制度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可以为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和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归根到底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作为坚实后盾。

首先,宪法和法律为共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根本保障。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对人民的发展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实现发展权利共享提供了法律保障。[10]

其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保证人民能够共享基本的发展条件。[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制度基础。健全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权利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实现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11]

再次,我国基本的分配制度为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提供了制度支持。共享发展要求人民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成果,包括分享各种必要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社会服务,[10]而分配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关键,分配公平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主要实现形式,也是共享发展的最终体现。[11]

2.共享发展的动力机制

(1)不断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夯实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

共享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每个个体,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发展进步的机会。共享发展,其落脚点在共享,前提是发展,因此共享发展不是简单均分社会财富而能实现,事实上,要实现共享发展,首先要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成为现实和可能的目标。[12]所以,要实现共享,就要先共建,共建是共享的基础。所谓共建,其途径只能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有效推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才有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创新能力不足都严重阻碍了我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要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首先要不断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夯实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和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实现共享发展,就离不开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解决发展中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共享发展必须建立在体制机制障碍被扫除、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之上,没有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空谈全体人民共享是没有可能的。因此,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夯实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就要从改革创新入手,针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改善。

(2)鼓励大众创业,搭建低门槛、全民式的创业支持和服务平台,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潜在能力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创业”成为2015年两会热点话题,鼓励大众创业成为本届政府的关注重点。

要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就要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思路,以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以此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的实现。[12]这就要求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经济转型、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建立面向人人创业的众创空间,培育壮大新的产业类型和新的经济部门,增强经济新动能,推进经济发展,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13]

(3)不断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范围,为共享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坚持公共服务普惠性的原则,健全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机制,加大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公共文化、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供给,确保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有保障、资金来源可持续,统筹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协调化分配,实现公共服务适度向弱势群体倾斜,完善对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努力提高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公共服务的水平。[13]

3.共享发展的调节机制

共享发展的实现,除了改革创新、万众创业的动力机制,还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的资源调节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跨越实现共享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障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更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是市场与政府关系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当前,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等原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还未能够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管得太死、太严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垄断尤其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市场垄断行为压制了市场活力。因此,要对共享发展的实现有切实有效的调节机制,必须打破垄断,尤其是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资源经营性和市场占有性垄断,释放市场的生机和活力,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当然,在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对市场的禁锢、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连倡导自由主义经济的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也是通过加大政府干预,增强宏观调控来应对经济危机的。片面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或放弃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既是不科学的,更是危险的。[14]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EB/OL].(2015-11-04)[2017-06-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4/c1024-27773478.html.

[2]张彦,顾青青.共享发展:当代发展伦理的中国表达[J].思想理论教育,2016(7):33.

[3]刘武根,艾四林.《论共享发展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9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

[8]向玉乔.共享发展理念的伦理基础[J].伦理学研究,2016(3):15-18.

[9]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12-25)[2017-06-12].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312/t20131225_1298054.htm.

[10]郑志国.完善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N].南方日报,2015-12-7.

[11]许艳华.构建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4):76-80.

[12]辛向阳,王珊珊.共享发展:内涵、机制和途径[N].北京日报,2016-9-12.

[13]赵满华.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6(3):13.

[14]李占才.共享发展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J].湖湘论坛,2016(3):8-9.

(责任编辑:臧 瑞 范丽娟)

On the Formation of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HUO Wenzhong,LI Yuxiang,YAO Chun
(Zhonghuan Information College,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0,China)

D61

霍文忠(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KS16-006)。

猜你喜欢
成果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