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伤寒温病千年疑案
——从寒伤太阳、温伤太阴谈起

2017-01-28 06:53于滨李晓平
智慧健康 2017年16期
关键词:厥阴少阴太阴

于滨,李晓平

(山东省荣成市荫子卫生院,山东 荣成 264300)

解伤寒温病千年疑案
——从寒伤太阳、温伤太阴谈起

于滨,李晓平

(山东省荣成市荫子卫生院,山东 荣成 264300)

本文主要从寒伤太阳、温伤太阴进行阐述,分析了阴阳与疾病的关系,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以对中医有整体的学习和认识。

伤寒;六经体系;温病;逆六经体系

0 引言

疾病的发生与阴阳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正邪阴阳的说法。中医的发展历史遵循着疾病演化历史,对于伤寒温病有着很好的解释。本文主要从寒伤太阳、温伤太阴谈起,以为疾病的中医治疗奠定基础。

1 阴阳与疾病的关系

1.1 理清正邪的阴阳属性

人体是一阴阳整体,正气本质是正阴、正阳的总称;同样,邪气本质是邪阴、邪阳的总称。人体正气强弱力量和外感邪气的强弱程度是发病与否的根本。

1.2 发病的原因究竟与什么有关

人体与自然界是全息统一的,一旦有一方打破或改变平衡状态就是发病的时机。

1.3 邪气本无阴阳之分,只通过作用于人体后的表现来区分

寒(阴)邪与温(阳)邪作用于人体的力量,因人正气强弱而变化。每一个体禀赋与生活纬度因素成为感邪状态的关键。伤寒论中寒伤六经,寒邪越重,正阳相对而言就越虚,入(阳-阴)经就越深,因此,便有了存的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的希望的警语;温病论中温伤六经,温邪越重,正阴越亏,入(阴-阳)经就越深,救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还的机会的告诫[1]。两千多年来,医家们习惯了寒疫侵入人体后的六经表现,而对于温疫袭人后的六经表现却难以看清,最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2 寒伤太阳,温伤太阴

伤寒论中的六经体系非张仲景独创,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伤寒论原文中,所表达的重点是人体受邪后的疾病发展趋势、诊治经验。整部著作的大部分篇幅是浸泡在寒邪侵袭人体的完整的伤阳环境下的不同病程分析,有一小部分是误治后变、坏证、化热证等[2]。

寒邪为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侵入人体,本能吸收人体巨阳,或吸引人体至阳以抵御,造成人体阳气总量少于阴气,阳气不足,随着寒气侵入个体的不同,表现的六经病变迥异!也就有了伤寒太阳证、伤寒阳明证、伤寒少阳证、伤寒太阴证、伤寒少阴证和伤寒厥阴证[3]。同理,温病的思维应该是温邪侵入人体,太阴首当其冲,依次侵袭少阴、厥阴,甚者温疫之邪因故不循常规直入,逆传,造成凶险坏证。临床应该就有温病太阴证(温病初期轻症,亦有手足口病、非典等太阴肺部病理期)、温病厥阴证(狂犬病、破伤风等流行性传染病高热的惊厥期)、温病少阴证(传染病骨髓血液异常期)、温病太阳证(流行性出血热、疫毒痢等等的肢体疼痛期,皮肤斑疹出血期)、温病阳明证(乙脑、流脑、霍乱、埃博拉等的腹痛,便血,腹泻期)和温病少阳(疟疾等)证。

3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源于六经辨证

事实是中医的发展历史遵循疾病演化历史,假如秦汉时期自然环境和疾病病因不是寒疫肆虐,而是明清的瘟疫肆虐,那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就就可能是温病成就。我觉得这并不是异想天开的假设!仲师发现寒邪致病的切入点是太阳,而明清医家遇温热致病,照搬寒邪致病规律后,祸患无穷。不得不冒欺师灭祖之大不违,另辟蹊径,创立温病学派。实践正确可以还原真理。叶吴师也发现温热之病的切入点是太阴,只是实践的结果是不能采取伤寒论的治寒理论和途径来解释和治疗瘟疫。但是创立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却是与温伤太阴的反六经体系不谋而合的。不过笔者觉得,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依然不如反六经辨证体系严谨。

伤寒论与温病发病实质本无区分,一正一反,一阴一阳。邪寒(阴)犯人体正阳 ,随着正邪力量的变化表现一系列阳气不足,寒气偏盛的大概率症状;而邪温(阳)犯人体正阴,随着正邪的斗争转换发生着阴液不足,温毒偏盛的基本症状[4]。伤寒论的六经疾病诊治思想与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实为一体。甚至可以这样说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就是明清医家诠释温病的逆六经辨证的精彩补充,而假如伤寒论没了六经的解释,就不能用类似三焦、卫气营血娓娓道来吗?

六经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地球自转和公转时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总量的抽象概括[5]。一昼夜和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可以用阴阳鱼完美诠释,比如:一昼夜分六份,昼有上、中、下午,分别名为少阳,太阳和阳明。夜有前夜,夜半和后半夜,分别为少阴,太阴和厥阴。一年分六季,立春至立秋,分别经历少阳,太阳和阳明,立秋至立春分别经历少阴,太阴和厥阴。一年和一天的阴阳多少通过六经展露无遗。伤寒论能用六经体系讲通寒疫致病规律,同样也可以很好地解释瘟疫致病过程[6]。

历史中没有出现过温病逆六经辨证这个词,只有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寒袭六经总结出的六经辨证体系,而六经辨证体系适用于寒邪和部分杂病的诊治,却不符合临床温热暑湿温病的发生发展和诊治规律。此中原由很多,但不排除医家的历史务实原因导致无法长期来思考伤寒六经的治温病规律。循着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看,自伤寒六经辨证统治医学领域开始,医者受之影响至深。不可否认伤寒论对人类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但是也禁锢着医者的思想,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根据现代传染病致人患病的病状分析,大多数偏于温热病,不难发现这些病的致病特点是伤阴液,与伤寒论的伤阳气相反,而清代的温病学家们对总结出的这一温邪伤阴经验心领神会,并且在运用方药时均抓住这一核心,从而诊治精确,治人无数。只是后世将治温病经验升华到理论层面颇为牵强。

4 三焦辨证理论简单模糊,说理不清

比如肺与心包、心部位皆归上焦,脾、胃、大、小肠皆是中焦,肝、肾和膀胱为下焦。病初犯上,病中在中焦,病末在下焦。事实并非如此,病初即见皮下瘀点身痛,尿血,高热抽搐的,肺部呼吸困难的疾病很多,比如非典、流行性出血热、重症手足口病等,这些怎么用三焦辨证来解释?心包在上焦,本来温邪侵入肺部,很正常顺传少阴或厥阴,怎么就变成逆传了呢?可见三焦的说理局限。三焦本身就是人身六腑之一,虽然具备上宣中枢下决之功但难以完整诠释现代温病诊治之规律。

卫气营血在某一角度看的确发挥着重要的辨证作用,但其仍然不能在温病领域与三焦一起成为温病辨证之砥柱。六经辨证才有此功。

我们看,温病和伤寒的发病治病正好相反,从太极图中可以观察,寒气侵入从太极图的白鱼头即太阳开始逐步或直入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温邪侵入从太极图的黑鱼头即太阴开始逐步或直入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而湿暑燥皆根据携风寒热的程度的不同攻击少阳三焦、阳明、少阴心肾等经。人体的六经对外感六邪的感受度不一样,因此就有了六邪伤人六经的不同[7]。

5 温病逆六经辨证意义

温病的辨证从来没有离开过六经,人们的各种学说思想的论述阐发总是没有对六经辨证认真领会和加以分析。但它一直都在,它就是一切外感病的辨证大法。我们错过了它的功用,但却庆幸没有抛弃,它的治热症的方子被温病医家广泛运用到温病的治疗上。并且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很多加减方。实际上寒病用热药治疗过度,就形成了伤阴的热病,就用温病的逆经方药治疗。热病用寒药治疗过度,就形成伤阳的寒病,就用伤寒的正六经方药论治。这就为伤寒温病的临床融合提供理论基础[8]。

另外,理解掌握了伤寒和温病的六经和逆六经辨证,对中医的整体学习和认识意义是巨大的,尤其是对现代世界各国流行的急性传染病诊治的意义。

[1] 沈元良.伤寒温病之争与寒温统一[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1):2382-2384.

[2] 许琳,陈烨文,龚一萍.张仲景与吴鞠通辨治湿证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2):421-424.

[3] 杨克雅,陈东亮.《伤寒论》温阳三方与心衰辨治[J].光明中医,2016,31(5):631-633.

[4] 王拥军.《伤寒杂病论》心衰论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61-63.

[5] 裴茹,郭永洁,郎正宽.简述寒温统一思想的研究概况[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5):217-217.

[6] 刘柳.寒温融合派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321-322.

[7] 朱为坤.温病下法特点及其源流探析[J].光明中医,2017,32(1):14-17.

[8] 郑旭锐,杨宇,叶建红.浅谈温病的下法[J].黑龙江中医药,2011,40(3):13-14.

Millennium Mystery of Resolving Febrile Disease with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Talking about Cold Injury to the Taiyang and Warm Injury to the Taiyin

YU Bin,LI Xiao-ping
(Rongcheng City Yinzi Health Center of Shandong Province,Rongcheng, Shandong,264300)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cold injury to the taiyang and warm injury to the taiyin,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yang and disease, health gas camp blood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iple energizer,to have a holistic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yphoid fever; Six classics system; Warm disease; The inverse system of six classics

10.19335/j.cnki.2096-1219.2017.16.25

猜你喜欢
厥阴少阴太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