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曼 梁仁志
·学术评介·
开辟制度史研究的新境界
——《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评介与思考
李曼曼 梁仁志
制度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赖以维系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制度史研究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点,这在中国传统的史学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毋庸讳言,既有的制度史研究常常陷入了纯制度研究的窠臼。由于“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所以,纯制度研究不仅不利于深刻认识和客观公正地评判一种制度,也难以提出较具建设性的意见。如何将鲜活的实践纳入到制度史研究中去,遂成为了制度史研究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学者甚至提出了“‘活’已经成为衡量制度史研究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标准”*张杰:《从“静态”走向“动态”:制度史研究更趋“活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26日。的论点。令人欣喜的是,房列曙教授新著《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就较好地示范了如何书写“活”的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分上下两册,约100万字,除绪论、主要参考文献和后记外,凡四编22章82节。第一编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转型,系统总结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清朝灭亡时期的文官制度;第二编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创立,从文官考试、任用、奖惩、官等与薪俸等方面对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以及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进行了分析;第三编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即北京民国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对北京民国政府时期的各项文官制度的制定与推行情况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对每项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了评析;第四编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各个层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可以说,它从宏观层面对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发展沿革、相关规定和史实等,进行了非常系统全面的描述和总结,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整体认知。有学者指出:“制度史研究应具整体观……整体观所倡导的从整体把握、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思想,符合客观存在。”*陈长琦:《制度史研究应具整体观》,《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这部书就比较好地展现出了这种整体观,体现出了较强的宏观视野。
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产生于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是“外国文官制度的示范效应”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内在传承”的共生物*房列曙:《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第13—38、907页。,是在“批判继承了古代文官制兼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世纪桥》2016年第8期。。由此,西方制度在中国会不会遭遇水土不服,中西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张力会不会造成该制度在实践上的困扰等追问便成了研究中似乎难以回避的问题。纯制度史研究显然无法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将鲜活的实践纳入到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具体研究中去,便成了近乎唯一科学合理的研究路径。
该书对每一时期各项制度的得失利弊和实践成效均进行了细致考察。认为,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演变发展的各个阶段几乎都包含着对西方制度的借鉴和对中国传统制度的继承。一方面,尽管直接继承极为有限,但传统文官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却赫然存在于近现代文官制度的相关条文中。如某些规条中体现出的男女不平等思想、表扬节妇烈女的意识。同时,“经义”作为国文考试的主要内容也延续了很长时间。特别是传统政治体制的运行模式和理念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制定和实践更产生了致命性打击,使其先进性的发挥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往往只停留在照搬相关规定的单纯模仿层面,缺乏鲜明文官理念的统摄和相应的运行机制,虽有追求公平、效率、合理的先进意识,但中国特色的制度运行机制和社会环境使得这种意识在制度实施中往往有心无力,难以实现,也因此消融了制度条文本身的先进性。可以说,制度与实践的张力,成了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难以达致理想的重要症疾之一。
近代以来的中国实践已反复证明,直接借鉴西方文明特别是所谓的先进制度规定,也许会在某一范围、某一时间段内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一旦长期与所处的陌生的运行机制和环境相碰撞,则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有学者说:“各类关系与制度本身之间形成的‘张力’,决定着制度运行的实际曲线。”*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故而在先进理念指导下,根据自身特色对症下药而制定的制度或规定或许会更加有效用。在学习西方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比起具体条文规定的借鉴和模仿,处理相关问题时所秉持的先进理念当更为重要。同时,为了先进理念能够顺利运行和确保制度实践的有效性,还必须致力于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的培育。
综上,本书很好地超越了以前的一些纯制度史研究的窠臼,力求将制度史做“活”、做“透”,生动立体地呈现出近现代文官制度建构、实践和变迁的动态过程。这种将制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书写方法,使得本书立论更加客观,更加贴近历史真实,从而大大增强了解释力与说服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该书开辟了制度史研究的新境界。
本书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完善之处。例如,政府文官制度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必然会与地方社会和基层民众产生互动,进而引起一定的社会后果,尤以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最为明显。分析地方社会和基层民众对文官制度实践的反响,当可使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研究更立体、更全面、更生动。此外,传统中国的权力制约机制是一种体制内的自我监督,近现代文官制度亦存在这一特点,地方社会和基层民众的自下而上或体制外监督相对缺乏。因此,开展两者的互动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腐败的制度性根源。此外,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和实践具有一定规律性,该书若能对文官制度各个层面的相互配合和制约,以及制度设计与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理论剖析,在理论建构方面进行更大胆的尝试,当会更好。
李曼曼(1980- ),女,安徽淮北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梁仁志(1980- ),男,安徽长丰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方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