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分为四个部分:国风、小雅、大雅、颂,一共有305篇,另有6篇只有标题,或者说是只有曲调,且已不存在。
《诗经》的最后一部分是商颂,是颂扬商朝(前1766—前1122)的,其他的篇目都是周朝(前12—前6世纪)的作品。
有关文王(前1184—前1134在位)的那些诗篇,被认为是他的儿子“旦”所作,其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周公”。
这些诗歌是王朝派出的采诗官在各个地方的节日和仪式上所采集的歌谣。孔子将其整理,编订,并传与他其中的一个弟子—子夏,子夏增添了简短的解释或前言,即《序》。
《诗经》与其他大部分的上古文学典籍一样,都未逃脱秦始皇(前246—前209在位)焚书的命运。但是因为它是有韵而且是用来传唱的,相比其他的书而言,更容易被博士官记住。汉初,也就是公元前2世纪,出现了四家诗:鲁国申培的鲁诗,齐国陈元方的齐诗,燕国韩婴的韩诗和赵国毛苌的毛诗。
有学者曾对四家诗进行过比较,发现内容是相似的,意义也差不多。其差别主要是在书写上,跟大多数古书一样,一些读音相同的字符经常被互用。由此证明了四位作者记忆的准确性,并保证了传给子孙后代的诗集的真实性。
但是有三家诗已经不存在,现存的唯有毛诗,毛苌对子夏《序》进行了发展,这就是毛诗序。
徐整说:“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予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为《故训传》,授赵人小毛公。”
毛苌是河间献王博士。他在《六艺论》曾言:“河间献王好学,其博士毛公善说《诗》,献王号曰毛《诗》。是献王始加‘毛’也。”
献王是刘德的谥号,德是汉景帝(前156—前140在位)的儿子,汉武帝(前140—前86在位)的哥哥。在公元前155年,刘德受封河间王,其封地包括河间府的三个分县和直隶州的深州。他修学好古,豢养门客,派人到处搜寻古书,找到了许多秦朝之后消失的旧书,其中包括老子的《道德经》和《孟子》。他把《诗经》献给武帝,于公元前129年去世。
如今,在距离献县东边十里的地方,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献王墓,旁边有一座名为献王庙的塔。在塔东北方两公里处便是毛公塚。
《诗经》中有三种手法:赋、比、兴。
兴的手法有两种,一种可以称为兴意、借映、宾意或客意;另一种是对前者的运用,称为正意或转正,与主旨直接相关;主意就是主旨本身。
比是不实际表达的比喻,好比通过一种寓言、寓意让读者自己体会的手法。这种用法也使得评论家们在解读时难免遇到困难。有很多地方,即便是推测出了主旨,但仍会有疑惑或障碍。
同一首诗歌的章节有时候也不是一样长。一般说来,一句通常是四字,有的时候只有三字,有时又是五字或六字。诗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一节诗里,诗句结尾有时是以同一韵脚,有时是不同的韵脚。大多数情况下,韵脚都是一样的,一句紧接着一句;但是我们同样也会遇到交错的韵脚。有时是一节诗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的韵与下一节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相同。在有些诗节中,一句或几句诗之间互不押韵,有时,两句两句一起分开押韵。
读音也随着时代而变,很多词尾曾经是押韵的,现在也不再押韵。必要时,朱熹和其他的诗经学家们都努力地寻出古音以求保留原韵。学校里,老师要求学生学习并背诵。但他们只要求用现在的读音来读,以免用两种不同的发音造成思想和记忆的混乱。
本书中我们会附带加上它古时候的读音,我们发现有的字在汉语官话里已经彻底消失了,比如天 t'īn、田 t'ìn、甸 tīn、的 tiǒ。
《论语》十七《阳货》第九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第二章第二节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于这一章,朱熹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也。”
所有的诗经学家都不愿意相信圣人在订正《诗经》时会宽容那些有伤风化的诗篇。他们说,为了施行“善”,所以好的东西要强调;为了避免“恶”,不好的东西要禁止。一切都是为了扬善抑恶。康熙曾组织编纂了《钦定诗经传说》。 他们援引最权威的评注,但是第一部分《国风》里还是包含了很多教师们不愿意为学生讲解的有伤风化的篇章。
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2世纪,结束于公元前7世纪,相比今天的中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现在的中国一共有18个省,地处北纬21度至北纬41度,东经15度至东经5度之间。在《诗经》那个时代,中国的疆域只在北纬34度至北纬38度,东经10度到东经3度之间。
中国周边的民族,北边是 狁,西边是戎,南方是蛮荆。中原需时常抵御蛮族的入侵。(《小雅·采薇》《小雅·出车》《小雅·六月》《小雅·采芑》《大雅·抑》《大雅·韩弈》《鲁颂·宫》《鲁颂·殷武》)①顾赛芬原标记为II,I. 7 et 8(第二部分第一书第7或8首),后皆同。他在全书序言之后附了一个表(Liste des Chants),将《诗经》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国风》《小雅》《大雅》《颂》。《国风》分为十五书,分别用“LIVRE I, LIVRE II……”来标记;将《小雅》每十篇列为一书,同样以“LIVRE I, LIVRE II……”来标记,共分八书;《大雅》则分为三书;《颂》诗中《周颂》分三书,《鲁颂》《商颂》各一书。译者为便于读者查阅,直接译成了《诗经》的原标题。—译者注
大禹(前2205—前2197)是夏王朝的建立者,他治理被水淹没的地区,开凿运河,疏通河流,恢复农耕。(《小雅·无羊》《大雅·文王有声》《大雅·韩弈》《商颂·长发》)
契的母亲吞食鸟卵而生契。(《商颂·玄鸟》)舜命契为司徒,并赐封地“商”。他以五伦教化人民,在他死后,他的孙子相土将其发扬光大。(《商颂·长发》)
汤或叫成汤(前1766—前1753)遵从上帝之命,建立商朝。“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商颂·长发》)“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商颂·玄鸟》)
武丁或叫高宗(前1324—前1265),是成汤的后代,军功显赫。他征服了长江以北的部落。(《商颂·玄鸟》《商颂·长发》)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大雅·生民》)
“然巨迹之说,先儒或颇疑之。而张子曰:‘天地之始,固未尝先有人也,则人固有化而生者矣,盍天地之气之也。’苏氏亦曰:‘凡物之异于常物者,其取天地之妻常多,故其生也或异。麒麟之生,异于犬羊;蛟龙之生,异于龟鳖。物故有然者矣。神人之生,而有以异于人,何足怪哉?’斯言得之矣。”(朱熹《诗集传》)
“无人道而生子,或者以为不祥,故弃之。而有此异者也,于是始收而养之。”朱熹《诗集传》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稺菽麦。”(《鲁颂·閟宫》)
公刘是后稷的后代,与他的族人生活在西戎的中部,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因被游牧民族不停地骚扰,最终决定迁移。公元前1796年,他带领着族人迁到豳州,今天陕西分州府三水的西部。
公刘通过视察山阴选定住址,开辟水源,分配土地,修订捐税。横渡渭水,开采石料和铁矿。(《大雅·公刘》)在公刘的统治下,人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分工。(《豳风·七月》)
上帝威严地注视着人间的一切,决定赐予人民不被蛮夷侵犯的疆域,收回商朝暴君不再值得拥有的权利。他凝视四方,思量诸国,寻找富足的地方建立新的政权,寻找新的能执行他(上帝)的神意的天子。最后选择了公刘的后代,古公亶父,后称为“周太王”。上帝把目光转向西方,在那儿为他的“意中人”选定安住的地方。(《大雅·皇矣》)
公元前1325年,一个清早,亶父离开豳地,离开他遮风挡雨的洞窑。沿着渭水向西快马加鞭,来到岐山脚下。与他的妻子太姜一起勘察地址,与大伙计划商量,刻龟占卜,最后决定在此定居,就是现在的岐山县。(《大雅·緜》)
拔除枯树,清理灌木丛,修剪桑树。西戎四处逃窜。(参见《大雅·皇矣》)亶父召来司空、司徒,吩咐他们带领百姓修建房屋……首先建成了漂亮雄伟的宗庙。(《大雅·緜》)
上帝选择亶父的小儿子—王季继承太王的王位,亶父的大儿子是泰伯。王季得到人们的臣服和爱戴。(《大雅·皇矣》)
文王是太王的孙子和继任者(前1231—前1135),永远是无可非议的。他享受上帝的福禄并将其惠及子孙。(《大雅·皇矣》)
“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王想与她结婚,给她父母送去聘礼。然后他亲自去迎接。为了渡过渭水,他联舟以成浮桥。(《大雅·大明》)文王的妻子是太姒,莘国的长女。
密人反对抗拒文王,文王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平定叛乱。他在岐山的西边建立了新的都城,申,在歧山的西部。然后,文王又顺应上帝的旨意,再次举兵伐崇。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崇墉)。”(《大雅·皇矣》)
文王以冲车和钩援围攻崇墉,攻打城墙守卫,抓住战俘审判并割下他们的左耳。祭祀上帝和军队的首创者,以梯子登上城墙,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大雅·皇矣》)
颂歌传唱,文王建造灵台,游览灵园,游览灵沼,在辟廱赏钟鼓之乐。(《大雅·灵台》)文王重新在丰水边建都丰,在今天西安府的西边,从此定居于此。(《大雅·文王有声》)他把周或叫周岐原来的地方分为两部分,东边的给他的二儿子旦,就是周公;西边的给他的太保康,就是召公,《书经》里称为君奭。周公曾全力辅佐他的弟弟武王和他的侄子成王。《诗经》里也有很多赞扬他的诗。赞扬召公的诗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在《诗经·召南》里。《大雅·思齐》《大雅·皇矣》《大雅·灵台》有他对成王的训导。
太姒是文王的妻子,她生的其中一个儿子就是武王。“保佑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的军队人数众多,密密麻麻像树林。他们在牧野集结会战。但我们的军队充满了激情,他们对武王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三军统帅尚父,就像雄鹰一样,协助武王带军。武王激起战士的豪情,击败殷商大军。随后,帝国清理商纣所致的污垢。(《大雅·大明》)
顺应上天的旨意,殷商臣服于新的王朝。他们仍穿着殷时的服装,参加武王灌祭仪式。(《大雅·文王》)
武王之后,成王(前1115—前1078)和康王(前1078—前1052)继承王位。他们因自己的睿智而闪亮。(《周颂·执竞》)成王大兴农业。他死后,耕者都献上祭品祭祀成王,然后上天赐予他们丰收。(《周颂·臣工》《周颂·噫嘻》)
西周的暴君是周厉王(前878—前827),他实行暴政,引起动乱。上天大怒,对其实行严厉的审判。周朝都害怕会像商朝一样被推翻。(《大雅·荡》《大雅·桑柔》)
宣王是周厉王的儿子,祈求上帝结束干旱。(《大雅·云汉》)申伯,是宣王的母舅,宣王给予最大的优待,赐给他南方的封地。(《大雅·崧高》)
上天把视线放在周天子(宣王)的身上。为了给予天子强大的防卫,生下仲山甫以辅佐君王。(《大雅·烝民》)。虎,召国的王子,征服了江汉的部落。(《大雅·江汉》)
宣王亲征淮浦。所到之地,声势浩大,如闪电雷鸣。军队吼声犹如猛虎。王师行军速度犹如飞燕,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他们抓了很多俘虏。百姓看到皇帝都要求士兵善待他们,都高兴地接受他的统治,永远臣服于他。(《大雅·常武》)
内乱开始于幽王(前781—前770)统治时期,他宠幸褒姒,斥逐贤良。上天,虽然善良而慈悲,仍使其遭受了严厉的惩罚。(《大雅·瞻仰》)
《国风·秦风》,有一首哀歌讲述一个显赫家族的三个著名的人的死亡。秦穆公死,秦康公(前620—前608)杀了他们,给他的父亲陪葬。左丘明在他的书中记载,此次共177人为此陪葬。诗人悲叹如此暴虐的行为。公元前209年,他们的大英雄秦始皇死时,秦朝又为其陪葬。
小国都要承受频繁的战乱,或是内乱,或是外侵,尤其是周朝衰弱之时,如:在懿(前668—前660)统治时,北方的蛮族曾入侵卫国。(《卫风·击鼓》《卫风·谷风》)
上天赐予他的儿子(汤)一位卿士(伊尹),以辅佐他和平衡政权,是商朝建立者中第二号强大的人物。(《商颂·长发》)
成王曰:“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周颂·时迈》)
“王子是天之子。子之内兼天命,为人神之主。”(《诗经备旨》)
王朝统治是封建的。皇帝直接管理方圆千里的畿地。(《商颂·玄鸟》)其他的地方由封地的王分而治之。皇帝也有他自己的封地。所有的诸侯都由皇帝授予封地。他们定期向皇帝报告封地的情况,请求命令。皇帝也定期地去各封地视察。
皇帝和诸侯有卿和大夫。皇帝有三公,在其他职位之上有太师、太傅和太保。
诸侯分为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他们都有皇帝所授予的玉牌,以示身份。公侯伯的玉牌是椭圆形的,子男的玉牌则是环形的。(《卫风·淇奥》)
君子有着红润的脸色。(《秦风·终南》)
我们所能看到的典型美人便是宣姜。“鬓发如云,不屑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鄘风·君子偕老》)
庄姜也是很惹人注目的。“硕人敖敖。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在镐京,贵族女子的头发都是密而直的。鬓发自然卷翘,就像蝎子的尾巴一样。(《小雅·都人士》)
《诗经》里没有关于中国人身高的信息。《孟子》第六书第二章第二节有提到:“交问文王十尺(2米)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1.8米)以长。”周朝一尺大约相当于20厘米。
男人和女人的衣服主要有两部分,其中一种是罩衫,称为裳,用于遮住从腰到脚跟的下体;另一部分是衣,用来遮住身体的上部。衣有领。(《魏风·葛屦》)腰部系有腰带。(《鄘风·君子偕老》)
夏天的衣服,用丝绸或大麻制成,有的有衬里,有的没有。冬天则备棉衣或裘皮。(《秦风·无衣》《郑风·羔裘》)在陕西,古人们冬天的衣服是粗羊毛制成。(《豳风·七月》)
女人的衣服一般都是白色丝绸或是天然的淡绿色大麻做的,佩巾是灰色或是茜草色。(《郑风·出其东门》)郑国的一个年轻女子穿的是一件上衣,一件简单的丝绸绣花的下裳。(《郑风·东门之墠》)
公主的祭服绘有翟雏之形的彩画。宣姜会客穿的是白色的丝绸衣,下裳是精致的细纱所制。(《鄘风·君子偕老》)
皇帝和公侯穿的是九章衮衣;五章绣在衣上,有龙、山、华虫、火和宗彝;四章绣在裳上,是藻,粉米,黼和黻。(《豳风·九罭》)
侯爵和伯爵的裳上绣有四章,跟皇帝和公爵的一样,但是衣上只有三章是华虫、火和宗彝。(《唐风·无衣》)
子爵和男爵的衣上也绣了三章,是藻、粉米和宗彝。他们的裳上只绣有两章:黼和黻。这种衣服称为毳衣,也是皇帝的大夫所穿的衣服。(《王风·大车》)
冬天,诸侯召见的时候都穿羔裘,他们拜见皇帝的时候穿狐裘。(《桧风·羔裘》)卿和大夫都穿羔皮做的衣服,用豹皮做袖饰。(《郑风·羔裘》《唐风·羔裘》)
秦国的王子,到达镐京的时候,穿的是丝绸绣花的锦衣狐裘和一件绣有花边的下裳。(《秦风·终南》)
卿大夫上朝时穿黑色的衣服(缁衣)。(《郑风·缁衣》)
诸侯参加祭祖仪式的时候穿白色的绸衣,领是红色的。(《唐风·扬之水》)
白色是丧服的颜色。(《桧风·素冠》)
文人穿的衣服的领是青色的,称为青衿。现在用来指代秀才。(《郑风·子衿》)
皇帝、王子和官员穿的鞋叫芾或叫韍,有三尺(60cm)长,上部分一尺(20cm)宽,下部分有两尺(40cm)宽。皇帝的芾或叫韍是深红色,伯子男及以下官员的则是浅红色。
公侯召见官员的时候是穿深红色的韍,面见皇帝的时候是穿浅红色的韍。(《小雅·采芑》《小雅·车攻》和《小雅·庭燎》)
夏天常穿的鞋是葛屦。(《齐风·南山》)。仪式上穿的舄是红色的,鞋底很厚,饰物是金色或镀金的。(《豳风·狼跋》《小雅·车攻》)
人们射箭的时候会在右手大拇指套上象骨做的指套;会佩戴用来解衣带结的解结锥,用象牙做的簪子别住头发。(《卫风·芄兰》《魏风·葛屦》)女子的腰带上都系有丝巾。(《召南·野有死麋》)
优雅杰出的男人和女人,在腰上佩戴细绳串起的宝石佩玉。这些佩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但是质量和颜色各不相同。配饰的主体叫珩,下面悬挂有三组。中间的一组是瑀和衡牙。另外的两组,一组是琚,另一组是璜。(《卫风·木瓜》)当人们走路的时候,这些佩玉相互碰撞会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卫风·竹竿》)人们会把它作为礼物互赠。(《卫风·木瓜》《郑风·女曰鸡鸣》《秦风·渭阳》)
在乡野,人们夏天会穿蓑衣,带笠帽以防雨。(《小雅·无羊》)。在京城,官员们夏天带草笠黑布帽。帽子垂有很长的冠带。(《小雅·都人士》)帽子由两根细绳固定住,末端打结玄在颏下。(《齐风 ·南山》)
帽侧用细绳悬挂着宝石或象牙饰,用以塞耳,称为“充耳”。(《卫风·淇奥》《齐风·著》《小雅·都人士》)卫国的王子,带有晶莹宝石做的充耳,帽上的宝石就像星星一样闪亮。(《卫风·淇奥》)
当一个妇人帮助她的丈夫做祭礼的时候,她会在头上戴“副”,用两笄让头发蓬起显出雌鸡的形状,带上用六珈装饰的“”,垂在耳边。揥插在发间。(《鄘风·君子偕老》)
文王时,妇女要准备祭礼或是养蚕,头上戴着用头发编成的假髻—“被”。(《召南·采蘩》)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出生三个月后,都要给他剪头发,但是会留下两绺,随着时间的增长,会形成号角的形状。这两角不时地提醒着他该进的孝道。在父亲死时,剪掉左边的一绺,母亲死时,再剪掉另一绺。(《鄘风·柏舟》《卫风·氓》《齐风·甫田》)
公元前14世纪,在亶父那个时代,豳地的人们住的是茅房或是洞窖。(《大雅·緜》)房屋主要是朝南的。人们主要是靠观察日出日落和日晷的影子来测定方位。十一月定星或是营室到达中天时,开始划定地基,填土造房。(《鄘风·定之方中》)
大部分房屋都是用土造的。打好地基以后,工人需要先筑起一面墙,钉桢,在地基的每一面都要放置“幹”。在这个木框架里,填土,筑紧。当木框被填满,第一层或是叫模型定型后,他们就把木板撤掉,放高一点,以便在第一层之上再做新的木框架,然后筑第二层。他们就这样重复,直到墙的厚度达到他们所期望的为止。(《小雅·斯干》)这种建筑方式称为黏土造建筑,欧洲的许多部落也建过。
在乡野,屋顶都是茅草。每年冬季之前都会重新修补。(《豳风·七月》)
土地被分成方块,一块有一里,每边有三百步长,有九百亩,一步的长度是六尺,一尺大约是20厘米。所以,一步大约是1.2米,一里是360米,一方里就是129 600平方米,一亩就是144平方米或者说差不多是一公亩半。
这些四方形土地被分为大小相等的九块,称为“井”,因为他们看起来就像是这个字的形状。
在皇帝的特殊管辖范围之外,一井分给八家种植。每一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百亩。他们一起在中间那块儿或叫公田种植,收获的粮食上交给国家的首领。(《大雅·公刘》)
在皇帝自己管理的范围内,没有普通的田地,只有一些特殊的田地。所收获的粮食的十分之一上交给国家。
每个劳动者劳动时,在他的田地附近都有自己的住所,冬天在乡下或是城里又有另外的住宅。(《豳风·七月》《小雅·信南山》)田畯负责监督他们的劳动。(《小雅·甫田》)视察田地是由成王(前1115—前1078)首创的。(《周颂·噫嘻》)
女人和孩子为在田里劳作的男人送饭。(《小雅·甫田》《周颂·良耜》)
家禽有马、牛、羊、猪、母鸡、狗。
人们主要是种植黍,另一种就是稷。(《豳风·七月》《大雅·生民》)另外的谷物主要有小麦、豌豆、菜豆、大麻、大麦、米、大黍或是蜀黍。(《唐风·鸨羽》《大雅·生民》《周颂·思文》)
有几种瓜交叉种在田边和菜园里。(《豳风·七月》)葫芦用于涉水。(《邶风·匏有苦叶》)葫芦的一半是最初的瓢儿,也用于王子的宴会上。(《大雅·公刘》)韭菜也有提到。(《豳风·七月》)
果树有桃、红枣、木瓜、梨和葡萄。(《召南·何彼秾矣》《卫风·木瓜》《豳风·七月》)
在收获前,部分菜园需要改成打谷场。(《豳风·七月》《小雅·白驹》)
收割的人把穗、条堆留给拾穗者。(《小雅·大田》)
农夫的儿子,如果很聪明,也可以成为田官。(《小雅 ·甫田》)
王子、官员驾的猎车是前面有四匹马拉的田车。(《小雅·车攻》)。轻快的田车追赶猎物。放出猎狗。(《秦风·驷驖》)猎车需要驱使才能击中左边的猎物。(《秦风·驷驖》)
沼泽地里,人们放火烧草。(《郑风·大叔于田》)
冬天猎狼,夏天射麋,春天和秋天一般是鹿和野猪。(《秦风·驷驖》)人们也猎狐、獾、野牛。(《魏风·伐檀》《豳风·七月》《小雅·吉日》)一个王子赤手捕捉老虎。(《郑风·大叔于田》)猎人用网捕兔。(《周南·兔罝》)在韩国,人们可以猎到鹿、两种熊、老虎、野猫。(《大雅·韩奕》)
捕鱼的工具主要有线、网、笱或罶,还有一种罩。(《召南·何彼秾矣》《邶风·谷风》《卫风·竹竿》《小雅·皇皇者华》《小雅·伐木》)
人们用石头在水里筑鱼坝,中间开口处放置鱼篓。(《邶风·谷风》)鱼塘并不罕见。(《小雅·我行其野》)文王就有自己的鱼塘。(《大雅·灵台》)
人们捕的鱼主要有鲟鱼、鲤鱼、冬穴鱼、鳊鱼、白鱼等。
家务活主要是由女人承担,即便是王妃,也一样要采可作纺织的植物,养蚕、织网、织布和做衣服。女子小的时候都有瓦锤用来玩耍,因为纺纱工将其用作压呢板,我们现在已不知道如何使用。(《小雅·斯干》)
文王的妻子割下葛藤,用它们做两种布,用来做衣服,并自己洗衣服。(《周南·葛覃》)
春天,妇女采桑叶和白色的艾蒿,用来养蚕。(《豳风 ·七月》)
可用作纺织的植物主要有葛藤,荨麻和大麻。(《陈风·东门之池》)
织布的织轴和梭子也有提到。(《小雅·大东》)
花布是仿的贝锦。(《小雅·巷伯》)
女孩不能介入她上级的事。女人的美德就是顺从,首先是顺从父母,然后是丈夫。(《小雅·斯干》)
出行一般是步行或是坐车。据中国作者说,出行没有提到骑马,军队打仗也没有骑马,那个时候,骑马还没有被引进。
为了使腿更有力,人们用布条缠住小腿,一直到脚跟,称为“邪幅”,因为它形成斜的褶皱。(《小雅·采菽》)
王子和官员们坐前面有四匹马或是五匹甚至六匹马拉的马车。(《鄘风·载驰》)铃铛固定在车身的前面和马嚼子末端。(《周颂·卷阿》)书中有对二轮战车的描述。(《秦风·小戎》)
为了表示对出游者的敬重,人们会陪伴他走一段路,在临行前,会向神祭献,并举办宴席。(《邶风·泉水》)
射是六艺之一,是学校教授的一部分。人们会在公众场合进行练习、比赛,尤其是在欢乐的日子。(《小雅·宾之初筵》)
射击者在右手拇指上带上象牙或兽骨做的扳指,能帮助他们拉弦,在左臂上套上用皮制成的“拾”。(《小雅·车攻》)
他们分两两、两三射击,每一次射出四箭。(《齐风·猗嗟》《大雅·行苇》)胜利者会得到庆贺。比赛者往来敬酒。(《小雅·宾之初筵》)胜利者对于他们的胜利,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示谦虚。(《大雅·行苇》)然后就是参加宴会,宴会中饮酒的节制与礼仪并没有一直被监督。(《小雅·宾之初筵》)
二轮战车是军队的主力。每一辆战车都由四匹穿薄的青铜甲的马在前面拉着,车上载有三个同样穿着护甲的士兵,战车之后是由97个步兵组成的护卫队。(《秦风·小戎》《小雅·采芑》)
骑兵部队是不可能有的。根据中国文人们的说法,在公元前3世纪,骑马还没有被引进。
皇帝有六师,被分为五个步兵大队,每队有五百人;他共有军队七万五千人。(《小雅·瞻彼洛矣》《小雅·黍苗》)
战鼓给予士兵信号。(《邶风·击鼓》)缓慢地击鼓让士兵出击,大力击鼓是让士兵撤退的信号。(《小雅·采芑》)
两个宿营地之间一般是三十里(大约20千米)。(《小雅·六月》)士兵之间禁止闲聊。(《豳风·东山》)
军旗上画有鹰、龙,或是由龟围起来的蛇。(《小雅·出车》)
武器一般有弓箭、戈、矛、殳(形如竿,竹制)、战斧和军刀。(《卫风·伯兮》《郑风·清人》《秦风·小戎》)“象弥鱼服”。(《小雅·采薇》)
弓箭手的一个弓袋里有两张弓。(《鲁颂·閟宫》)皇帝有彤弓,他把它作为奖赏赏赐给他的功臣。(《小雅·彤弓》)把弓放入弓袋之前,需要先卸下弓弦,以防它变形, 把它紧紧地捆在竹架上。(《小雅·彤弓》)
士兵准备作战时,戴头盔,穿兽皮做的上衣。(《小雅·六月》)鲁国王子的步兵戴的是镶贝的头盔,用红线缝制。(《鲁颂·閟宫》)皇帝戴着红色的皮纸蔽膝。(《小雅·瞻彼洛矣》)
服军役是强制的。士兵都是田里的农夫。在《诗经》的很多章节里,我们都能听到很多长久服役远离家人的士兵怨言,疲惫而又危险,既不能种地也不能照顾他们的家人。父母也悲叹儿子的命运。(《邶风·击鼓》《唐风·鸨羽》《豳风·东山》《豳风·破斧》《小雅·采薇》)
年老的父母只有一个儿子的,儿子可免除军役。(《小雅 ·祈父》)
年轻人想要结婚,必须告之他的父母。为了与未婚妻联系,媒人是必不可少的。(《齐风·南山》)未婚夫的家里要给未婚妻送聘礼。(《大雅·大明》)聘礼中要有雁。(《邶风·匏有苦叶》)
婚礼一般在冰融之后、桃花开的时候举行。(《邶风·匏有苦叶》)母亲亲自为女儿结缡。(《豳风·东山》)
未婚夫要亲自去接未婚妻以举行婚礼仪式。(《齐风·著》)年轻的王子以百辆车去接他的未婚妻。公主的父亲也派出百辆车去护送她。(《召南·鹊巢》)婚礼在黄昏时举行。(《陈风·东门之杨》)
50岁左右的寡妇,也没有儿子的,会充当年轻女子出嫁前后的保姆。(《周南·葛覃》)在婚礼之后的三个月里新娘可以休息。这段时间过了以后,就去寺庙里祭祀夫家的祖先,然后就开始操持家务。(《邶风·谷风》)
王子夫人的父母健在的时候,可以自由地回家探望父母。在父母死后,她只需要派大夫去问候她的兄弟。(《邶风·泉水》《鄘风·载驰》)
一个寡妇没有再婚是美好的。(《鄘风·柏舟》《唐风·葛生》)《礼记》里说,男人应该在30岁以前结婚,女人要在20岁以前结婚。
宴会提供的菜肴不是摆在桌上,而是放在铺有席子的地上。(《小雅·宾之初筵》)客人坐在铺有双层席子的地上,背靠矮凳。(《大雅·行苇》)
公元前1796年,公刘在新的领地(陕西豳地)定居建邦后,举行了一次大的宴会。宾客席地而坐,背靠着几,吃猪肉,喝葫芦瓢儿斟的酒。(《大雅·公刘》)
文王或是他的子孙备了八盘菜。(《小雅·伐木》)皇帝对宾客说:“不醉无归。”宾客回答:“不醉无归。”(《小雅·湛露》)宴会席间,有奏乐,歌舞表演。(《小雅·伐木》)
显父是周宣王(前827—前781)时的卿士,受王之命,为韩侯及其同行者在路上(屠城)设宴。宴席上有鲜鱼羹、清蒸大鳖和竹笋丁、香蒲烧汤等菜肴,还有百壶清醇美酒。(《大雅·韩奕》)
尽管人们只能提供瓠叶、野兔和一杯美酒,也是可以合乎礼仪地邀请和招待朋友的。如果人们谨遵礼仪,即便是粗茶淡饭,宾客也是很高兴的。(《小雅 ·瓠叶》)
在吃饭开始时,是由主人先敬酒。然后,宾客喝酒,回敬主人。随后再由主人重新斟酒,但立刻放在一边而不是马上喝掉。(《小雅·瓠叶》《大雅·行苇》)
有时候,监察官和辅助监察官让那些因饮酒无度而忘了礼仪的人谨遵礼仪是很艰难的。(《小雅·宾之初筵》)
米和黍可以用于酿酒。(《豳风·七月》)
皇帝的父母受皇帝邀请参加宴会时需要戴弁。(《小雅 ·頍弁》)
音乐在仪式和节日庆祝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乐官通常是盲人。(《周颂·有瞽》)
主要的乐器有钟、镛、钲、鼓、田、鼍鼓、土鼓、应(综合应和与田的声音)、鞉(一种有柄有二耳的摇鼓)、罄、琴、瑟、管、箫、笙、籥、篪和壎。(《周南·关雎》《邶风·简兮》《小雅·鹿鸣》《小雅·何人斯》《小雅·谷风》《大雅·灵台》《周颂·有瞽》)
人们也击缶。(《陈风·宛丘》)
人们给出信号,在奏乐开始的时候击柷,在结束的时候击圉,其形如伏虎。(《周颂·有瞽》)鼓声开启交响曲。(《大雅·灵台》)
钟、罄和几种不同的鼓是悬挂固定着的。(《大雅·灵台》)
舞人随着音乐在舞台上移动,当他们跳武舞的时候,手里拿着盾和板斧;当他们跳文舞的时候,手里拿的是籥和翟或翿。(《邶风·简兮》《王风·君子阳阳》)
皇帝和王子在他们的都城都办有公共的学校。皇家学校叫辟廱或璧廱,因为四面环水,看起来就像一块璧一样。(《大雅·灵台》)
诸侯建立的学校叫泮宫、泮水或是泮林,因为南面邻接半环形的湖。(《鲁颂·泮水》)
在学校里,年轻人需要学习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战争结束之后,在学校里宣布太平。割下敌人的左耳献给王子,并审判囚徒。(《鲁颂 ·泮水》)
月份是根据星座在一年里升入中天的不同时刻而定的。(《鄘风·定之方中》《豳风·七月》)
当月亮靠近毕星边,就预示着大雨将要来临。(《小雅·渐渐之石》)
食,尤其是日食,被认为是凶兆。根据自然秩序,至少在道德秩序上,食是动荡的。阴从来不强占阳。当政府统治有道时,月亮会准确地避开太阳,或是在太阳的对面。对于这一点,如果有必要,她会背离天文律法所规定的道路,所以就不会出现食。(朱熹《诗集传·十月之交》)
彩虹是自然界混乱的结果,出现在雨后的早晨。它是无视规则和习俗的征兆。(《鄘风·蝃蝀》)
古人认为,乌鸦、狐狸和四季的恶劣天气都预示着灾难。(《邶风·北风》)
闪电、雷声、洪水、山崩、高山变深谷、深谷变丘陵等等都是上天的警告和惩罚的预兆。(《小雅·十月之交》)
孙璋(Alexandre de la Charme,1695—1766)曾就这一点加了一段评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末年,都会出现类似的预言,人们相信这些预示着该朝代业已倾颓。由此可见,比起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中国人要更为迷信。然而通过阅读其他的中文书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历史,却会看到这个民族是如此不喜好无神论,一如有些人所谴责的那样。在一些无神论者的心中,他们希望国家能聆听最为睿智的人的话,能意识到种种不道德以及过失的存在。另外一些疯狂的人,他们听从某些中国哲学家的观点,以无神论者的方法四处进行说服,致力于召集世界上的民族一同陷入无神论的罪恶之中,但实际上他们中有少数人的看法前后也不一致。为什么当中国人听说某些欧洲人也在传播无神论时,不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谴责欧洲民族的无神论?我特别希望这只是少数人。我想对那些疯狂的人说:实际上他们既不够关注自身也不够注重宗教仪式。借助帝国的统治以维护古代的民族,自遥远的古代以来就一直保存着他们原有的风俗,仔细地批阅那些在古老的传统中极受欢迎的书籍,却对上帝一无所知。为何他们不谈论中华民族—事实上我认为应该谈论各个民族中的偶像崇拜者—却将他们今天对于上帝的认识与偶像崇拜错误地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就像说犹太人民是如何在他们国王的带领下,在神庙里崇拜上帝并在深山中供奉他们的神像?①此段原文为拉丁语,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罗莹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雅·烝民》) “天之牖民。”(《大雅·板》)
上天看着人的一举一动,人必须心存敬畏。
“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周颂·敬之》)朱熹在这一节也说:“无谓其高而不吾察,当知其聪明明畏、常若陟降于吾之所为、而无日不临监于此者,不可以不敬也。”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则以人为可欺也。天不可欺。”(朱熹)“天之明察,无隐不彰,甚可畏也。”(《诗经备旨》)
“敬天之怒……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大雅·板》)
“昊天孔昭。”(《大雅·抑》)“孔昭,指鉴别善恶,不爽言。”(《诗经备旨》)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小雅·小明》。“夫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是宜无所不察也……何天不我察哉?”(《诗经备旨》)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小雅 ·巧言》)“昊天其子之。”(《周颂 ·时迈》)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周颂·思文》)
“昊天疾威,天笃降丧。”(《大雅·召旻》)
“天降丧乱。”(《大雅·云汉》)“宣王曰:‘灾异之来,乃天心仁爱人君。’”(《诗经备旨》)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小雅 ·天保》)
“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大雅 ·烝民》)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周颂·我将》)
“天方荐瘥……昊天不傭,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
“投畀有昊。”(《小雅·巷伯》)“投畀昊天,使制其罪。”(朱熹)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无忝皇祖,式救尔后。”(《大雅·瞻仰》)
“诚藐藐上天,虽若无意于物,然其功用神明不测;虽危乱之极,亦无不能巩固之者。人苟能改过自新,修德以任贤去谗而远色,无忝於皇祖之忧行焉,则人事之修,可以子回天变。”(《诗经备旨》)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大雅·大明》)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邦有子,伣天之妹。……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大雅·大明》)
“我周之业,成于武王。而武王之生,又岂偶然哉?”(《诗经体注》)
“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鲁颂·閟宫》)
“天命匪解,桓桓武王。 保有厥士, 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 皇以间之。”(《周颂·桓》)“由是安民之德,有以慰上天求莫之心,而其德上昭於天矣。”(《诗经备旨》)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大雅 ·文王》)
“法文王,即所以法天。如此,则在天之灵可慰,而靡常之命可保矣。”(《诗经备旨》)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商颂·殷武》)
“天之扤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小雅·正月》) “天心本至仁,反不爱人,非理之难明者乎?”(《诗经备旨》)
“昊天上帝,宁俾我遯。”(《大雅·云汉》)“昊天上帝,乃司祸福趋避之权者也。”(《诗经体注》)
“维天其右之。”(《周颂·我将》)“奉其牛羊以享上帝、而曰天庶其降、而在此牛羊之右乎。盖不敢必也。”(朱熹)
皇帝祭神祁天,是为了求雨。(《大雅·云汉》)“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大雅·瞻仰》)
“后稷不克,上帝不临。”(《大雅·云汉》)“宫之神,莫尊於后稷。未尝不吾享也,而力又不足以胜。災郊之神,莫尊於上帝。力固足以胜災也,而又不吾享。”(《诗经备旨》)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小雅·正月》)“上帝,天神也。”(《诗经备旨》)“夫天岂有所憎而祸之乎。福善祸淫亦自然之理而已。”(朱熹)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大雅·荡》)
“诗人刺文王之将之也。曰天下之乱不自,生必有所以致之者。彼荡荡上帝,其广大之量,无所不覆,乃下民之君也。既为君,以主平民宜其畀之,以善矣。今此疾威,上帝其命之赋於人者,多邪僻而不正,如此恶在其为下。民之君耶,天生下民,本皆有善而无恶,今其命多僻而不可信,岂其初则然哉?方禀命之初,厥赋惟均,初时靡不有善矣。但有生之后,气拘物蔽,故淫僻匪彜,遂失欺武畀之重,而鲜克以善道自终焉耳。然则致此大乱,使天命多僻者,乃人所为也,岂可归咎於天哉?”(《诗经备旨》)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于宅。”(《大雅·皇矣》)
“上帝,天帝也。”“上帝虽曰高高在上,意岂有他哉?惟欲求民之安定,而已然安民者,固上天之心,而择君者实安民之要。”(《诗经备旨》)
“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帝度其心。”(《大雅·皇矣》)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诞先登于岸。”“帝谓文王:予怀明德,……顺帝之则。”“帝谓文王……以伐崇墉……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大雅·皇矣》)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商颂·长发》)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商颂·玄鸟》)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天明靡常。”“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大雅·文王》)
“上帝,天之主宰也。”(朱熹)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大雅·大明》)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周颂 ·雝》)
“故能安民以慰上天求莫之心,由是天心用眷,而余休所被有,以克昌於厥後焉。”(《诗经备旨》)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周颂·执竞》)“上帝是天之主宰皇,是君”“上帝是皇,岂偶然哉?”(《诗经备旨》)
文王,在远征崇墉之前,祭祀上帝和军队的创立者。(参看《大雅·皇矣》)
“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降福既多。”(《鲁颂·閟宫》)
“祈年孔夙。”《大雅·云汉》“孟春祈榖于上帝,孟冬祈来年于天宗。”(朱熹)
“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周颂·臣工》)“厥明,上帝之明赐也。”(朱熹)
在屋里,即便是在密室,也必须谨慎,端正行为,就像在圣人的注视之下,要避免一切祸事,尊敬神明。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明来去无以预测,必须尊重他们的存在。(《大雅·抑》)
“嗟而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榖以女。”(《小雅·小明》)
“若然,则一念忠敬之心孚之於神明,而无欺矣。神之听之,隆其降监,甚明之机,锡之以莫大之慶,而景福之介,无所吝焉。宁不可以长处其逸哉,向使弃而职而不修,疏正直而不与,则神其吐之,欲式榖景福其可得乎?”(《诗经备旨》)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商颂·烈祖》。“烈祖在天之灵,犹未敢必其我顾也,尚且顾予之烝尝。”(《诗经备旨》)
“三后在天”(《大雅·下武》)“三后:太王、王季、文王也。在天既没,而其精神上与天合也。”(《诗经备旨》)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大雅·文王》)
“此章言文王既没,而其神在上,昭明于天。是以周邦虽自后稷始封,千有余年,而其受天命,则自今始也。……盖以文王之神在天,一升一降,无时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孙蒙其福泽,而君有天下也。”(朱熹《诗经集传》卷六)
“无时不在上帝之左右,与天合德同运而竝行者也。”(《诗经备旨》)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周颂·维天之命》)“文王之德,愈久不忘,而在天之灵可少慰矣。”(《诗经备旨》)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小雅·信南山》)
祭司执刀割开牲口的毛肉,并宣布这是人们希望的颜色—纯色的。然后取出牲口的血,表示是新杀的。然后又取出它的油,加上黄米、高粱放在艾蒿上烧,使香气四溢。
“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尾,故既奠然后炳,萧合擅芗。凡祭慎诸此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侯阴阳之义也。”(《诗经体注》)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鲁颂 ·泮水》)
“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大雅·云汉》)
“吾尝雩祭之以祈榖,固欲其为吾助也。今则坐视而不吾助,犹曰与我疏也。若父母先祖与我至亲而通乎一气之感者,亦胡宁忍予遭祸而不见救也哉?”(《诗经备旨》)
“先祖匪人,胡宁忍子。”(《小雅·四月》)
在祖先开垦的地里,人们种植高粱和小米,用来酿酒和做饭,祭祀已故的父母。
一个家庭里会选择一个人作为“宾尸”,代表死者的灵魂。屋主让他坐下,然后在他面前跪拜,招待他吃饭喝酒,让他回报所有祖先赐予的荣誉。
人们会选择很好的牲口,牛和羊。仆人剥掉它们的皮,烹肉,烤肝,把肉放在碗盏上,将它们献给亡灵。主妇有很多的祭器,用来装调味品、调味汁等。
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祭祀仪式上,说话、微笑都得遵循规定。
太祝负责说祷词,向祖先寻求保护,接受并传递他们的答复。他在宗庙门口等待他们的来临。
亡灵的代表来了以后,自己很庄严地进门。
太祝传下祖宗的话:“徂赉子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孝孙回到自己的位置,太祝说:“神具醉止。”
然后,庄严的亡灵代表起身。钟鼓重新响起送尸神,祖宗神灵踏上归程。主妇和所有的仆人稍后撤去所有的祭品。
伯叔兄弟齐聚在庙堂之后,吃掉献给亡灵的祭品。
乐队一起进庙齐奏乐曲。
当宾客都吃饱喝足以后,老小叩头一起致辞:“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小雅·楚茨》)
成汤,受乐歌的吸引,来到寺庙,赐予他的子孙欢乐与福祉。(《商颂·那》《商颂·烈祖》)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周颂·我将》)
“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周颂·有瞽》)
“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小雅 ·天保》)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小雅 ·信南山》)
“福在天,此皇祖何能锡之,只是使之寿考以永受之也。”(《诗经备旨》)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周颂·潜》)“享祀是荐,不以祭言。”(《诗经备旨》)“徐氏常吉曰:享祀是荐,非祭。所谓备四时之异物,顺孝子之诚心也。”(《钦定诗经传说》)
在祭祖仪式的第二天,剩下的祭品用于酬谢宾尸。神主赴宴是很幸福的事,就像水滨的野鸭或是鸥鸟。(《大雅·凫鹥》)
“是类是禡。”(《大雅·皇矣》)
人们祭祀土神、四方神和田祖神农。(《小雅·甫田》)以黄牛祭祀南方的神,以黑猪祭祀北方的神。(《小雅·大田》)
神农,或是称为炎帝,在他统治之下,他用火烧死害虫。(《小雅·大田》)
春天,在狩猎之前,人们会祭祀伯或马神。(《小雅·吉日》)远行者会祭祀路神。(《邶风·泉水》)
庄严的誓言被应验到一个受害者的身体上。(《小雅·巧言》)“出此三物,以诅尔斯。”(《小雅·何人斯》)
龟和蓍草用于占卜。(《卫风·氓》)人们用火烤龟甲,看龟甲的裂缝来断吉凶。(《大雅·緜》)
梦见熊,预示着要生男孩;梦见蛇,则预示着生女孩。(《小雅·斯干》)梦见蝗虫变成鱼,预示着丰年;梦见龟蛇旗变鹰隼旗,预示着人丁兴旺。(《小雅 ·无羊》)
“君子无易由言,耳属於垣。”(就是我们所说的:隔墙有耳。)(《小雅·小弃》)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小雅·菁菁者莪》)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大雅·烝民》)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小雅·角弓》)
“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如食宜饇,如酌孔取。”(《小雅·角弓》)
“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大雅 ·荡》)
“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大雅·桑柔》)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大雅·烝民》)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大雅 ·板》)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大雅·瞻仰》)
《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修订版)》(宋荣培著,2016)
韩国学者宋荣培著《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修订版)》于2016年12月在大象出版社出版。本书在对大量的中国古典作品进行研究、对众多现代学者的著述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阐述了从汉代到清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儒家式社会”的结构,剖析了现代“儒家思想的破坏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社会结构的特征、症结及其现代命运的分析之上,在对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断裂与联结的观照中,对下面两种见解进行了批判分析:其一是针对无视实际历史情况、片面规定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斯大林传统理论,对将中国历史图形化地分为五个阶段的中国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们公式化的历史著作进行了批判;其二是对马克思的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范畴,即以亚洲中心主义为根据认识中国历史的普遍认识方式的批判。最后,结合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动,将中国革命理解为“脱儒家化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作者视野开阔,考辨精到,尤其是把中国近现代革命与传统思想联系起来考察以推进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之意向,无疑是深刻而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