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勒声乐套曲《亡儿悼歌》的悲剧性

2017-01-28 03:30翟艾吟
北方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套曲马勒悲剧性

翟艾吟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浅析马勒声乐套曲《亡儿悼歌》的悲剧性

翟艾吟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亡儿悼歌》是音乐家马勒根据诗人吕克特为其早逝之子创作的诗篇改编而成的一部声乐套曲。本篇文章主要从《亡儿悼歌》的创作背景入手,对这一乐曲的悲剧性因素进行了探究。

马勒;《亡儿悼歌》;悲剧性

前言

在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亡儿悼歌》可以被看作是古典音乐的扛鼎之作。整套组曲主要由《太阳再次升起在东方》、《现在我看清了火焰为什么这样阴郁》等多部曲目组成,从这一作品的创作情况来看,这一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作曲者对死亡经历的一种感悟。在对这一套曲的艺术特性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其所反映出的悲剧性因素进行探究。

一、《亡儿悼歌》的创作背景

(一)童年生活的坎坷

在对《亡儿悼歌》的悲剧性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从曲作者的生活经历来看,自身生活的坎坷可以被看做是这一曲目创作背景的一种表现。马勒于1860年7月出生在波西米亚的克里希特地区(今捷克境内),在他出生以后不久,就随着父母来到了位于维也纳与布拉格之间的伊戈鲁地区。受到这一地区的民风的影响,他在童年阶段就产生了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九个兄弟姐妹的相继离世,让他在生活中深切感受到了死亡的存在。在一连串噩耗的影响下,他把殉道者看作是自己的一种理想[1]。这一段较为坎坷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曲风格,他创作的第一首乐曲——《波尔卡舞曲》中,葬礼进行曲成为了作品中的序曲。

(二)《亡儿悼歌》的创作环境

《亡儿悼歌》的创作环境,主要指的是作者在创作这一曲目的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一曲目的创作时期正是奥匈帝国国内形势较为动荡的时期,奥匈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让作为波西米亚人的他,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了来自奥地利人和德意志人的双重歧视,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让他把人道主义思想应用在了音乐作品之中。《亡儿悼歌》就可以被看作是通过展示父母失去孩子之后的悲痛情怀,来抒发自身的人道主义情怀。

二、《亡儿悼歌》悲剧性的体现

(一)悲剧性在音量变化中的体现

从这部音乐作品悲剧性的表现情况来看,作品在演唱过程中的音量变化,可以被看作是悲剧性因素的一种体现。从马勒音乐作品的艺术特性来看,戏剧性特点可以被看作是其音乐作品艺术特性的一种体现。在对《亡儿悼歌》这一作品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亦可以把戏剧性看作是这一作品的一种特性。在表演过程中,曲目的演唱者需要借助音响与力度之间的反差,对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进行强化。在《亡儿悼歌》的演唱过程中,高音弱唱技巧的应用,是对作品悲剧性进行展示的一种有效方式。除此以外,声音控制技巧的应用,也可以对作品的悲剧性进行展示,例如在《现在我看清了火焰为什么这样阴郁》这一作品的表演过程中,第60小节至第67小节,演唱者在对“未来的夜晚,你便是那天上的星星”一句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对这一句中的Sterne(星星)一词,演唱者会通过一种较为柔美的声音来完成演唱,进而通过放慢延长速度的方式,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情境[2]。

(二)悲剧性在钢琴伴奏中的体现

从《亡儿悼歌》的演出形式来看,这一作品的乐谱主要由乐队伴奏乐谱和钢琴伴奏乐谱两种乐谱组成。因此我们可以以钢琴伴奏乐谱为例,对这一音乐作品的悲剧性进行探究。从这一曲目钢琴伴奏的特征来看,和声处理的复合化,是曲作者展示乐曲悲剧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太阳再次升起在东方》这一曲目中,钢琴曲的伴奏是在d小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位技法的应用,让乐曲的钢琴伴奏通过展示一种较为冰冷音响效果的方式,来对作品的悲剧性进行展示。在这一乐曲的第59小节和第66小节,钢琴伴奏中的三次转移调的应用,将乐曲的悲剧情绪推向了高潮。

三、《亡儿悼歌》的哲理内涵

(一)套曲的创作风格

在对《亡儿悼歌》哲理内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这一套曲的创作风格进行一定的了解。在马勒的这一作品中,悲剧情怀,是作品的主要特色。对父母在失去孩子以后内心痛苦之情的展示,是作品悲剧情怀的一种表现。在其自身经历影响下所产生的悲凉人生观,是作品悲剧情怀的主要艺术来源。在很多学者看来,马勒女儿的死,对这一作品悲剧色彩的强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马勒女儿死于此曲问世以后)除此以外,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来看,象征手法的应用,也是作品创作风格的一种表现。在《太阳再次升起在东方》这一曲目中,铃声应用象征着天使的召唤。在《现在我看清了火焰为什么这样阴郁》中,C小调的应用,象征的是一种死亡基调。从《亡儿悼歌》这一作品的总体布局来看,d小调和e小调的应用,象征的是孩子父母慢慢接受孩子死亡这一现实的心路历程

(二)套曲的哲理内涵

从《亡儿悼歌》这一套曲的哲理内涵来看,其可以被看作是作者对内心世界进行描述的一种表现[3]。从前文中的论述来看,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是马勒“生死抗衡”理念的一种表现,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让他感受到的是死亡的如影随形,正是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把自己的生命历程看成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过程。在笔者看来,自己兄弟姐妹的相继离世,让他在悲痛之余,不想像他们一样死去,因此他的生命历程也就成为了一个与死神进行抗争的过程。诗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冷遇,也对其悲剧意识不断深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亡儿悼歌》中,沉重的和弦所表现出的悲凉意境,可以让人感受到人们在厄运面前的哀号,因此,生与死的哲理意念,可以被看作是马勒《亡儿悼歌》哲理内涵的一种表现。

四、结论

旋律的舒缓和情绪的悲伤,是《亡儿悼歌》的主要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的应用,对作品艺术魅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悲剧意识的深化,让生与死之间的哲理意念,成为了这一音乐作品哲理内涵的主要表现。《亡儿悼歌》在音乐风格方面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也是我们在研究马勒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曾威.马勒声乐套曲《亡儿悼歌》《远行者之歌》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4.

[2]潘龙瑞.生亦何为,死亦何往——马勒声乐套曲《亡儿悼歌》悲剧性特征及演唱探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4):151-155.

[3]孙乐平.马勒声乐套曲《亡儿悼歌》创作风格与技法研究[J].艺术研究,2012(04):28-29.

猜你喜欢
套曲马勒悲剧性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