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尧尧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谈现阶段黑龙江地区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的特点
宋尧尧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中俄音乐文化交流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与现阶段社会文化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艺术形态息息相关。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借助历史文化传统的力量,按照我国国情,形成了具有独特社会魅力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是一种具有政治意味的群众文化艺术互相融合的形式。本文探讨的是,现阶段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在我国音乐事业发展史上,它起到的作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投石问路的效果和作用。
现阶段;中俄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特点
俄罗斯和我国都是世界超级大国,两国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点,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在倡导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对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当代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而两个民族的民歌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关注。因此分析现阶段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尽管两个国家的音乐侧重点各有不同,但衬托他们音乐内容和特点的主要是其文化共同点。
社会文化形态有多种,其中政治文化形态是重要形态之一。经济文化形态决定政治文化形态,而艺术形态是这两方面形态互相综合作用的真实反映,其产生与发展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现阶段的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素质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俄音乐文化交流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精神文化之一,是在以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现阶段国情下产生的。当时我国受到苏联的影响,在苏联的指导下,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工业经济为主导,这种国情直接影响到文化领域生存状况,文化需求、经济支付能力、政治状况等都会影响其存在。在这种社会语境下,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势必会具备独特的艺术形态。它既是艺术的产物,又是政治的产物。其实,主要还是政治产物。它是中苏两国友好同盟的象征,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的出现,也具备了这样一种特征。它完全脱离了市场规律,只属于政治领域,服务于政治生活。因此说,中俄音乐文化交流是现阶段社会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社会普遍价值,它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现实的政治环境而独立存在。
原创数量少一方面是由于现阶段的演奏家数量少,另一方面是教育培养水平不高。目前国内的原创人才比较缺乏,其中一部分演奏能力强,但作曲能力不是很强,演奏水平高且作曲水平强的音乐演奏家凤毛麟角,因此很难看到优秀作品的诞生。年轻音乐演奏者的培育体系和其他国家同业相比,差距很大,这造成了我国这方面人才极度缺乏的现状,原创作品的数量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俄罗斯音乐现阶段的原创作品也比较少,大多为改编作品,所以在原创的互作方面不太频繁,甚至是市场特别冷清。
原创性不足不仅是中俄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特点,而且还是全世界的主流特点。
俄罗斯音乐文化的支点是民族性。他们的音乐支点和我国音乐文化的支点大为不同,他们更像一个西方国家的文化支点,对社会的一切都特别好奇,很快就适应,打成一片。这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比如《白桦林》这首作品很有代表性。整体来听,就是一种大调的情感释放,特点很鲜明,非常舒服,让人积极振作。我国的朴树也改编过这首《白桦林》,他通过和弦的配置转化,让这首歌更加具有中国的味道。这就体现了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融合性特点。
两个国家音乐支点的不同作用,导致了现代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这个问题值得重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这种音乐文化融合程度越发明显,一般来说,俄罗斯音乐的风格并不受中国喜欢,主要是他们音乐的和声编排、器乐编排,对我们影响很大,尤其是近些年来的音乐文化节目,比如电视类音乐选秀节目,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在节目当中,许多音乐作品的重新编排,让人耳目一新。我国也吸取了这种特点。反过来说,我国音乐的原创性特点,对俄罗斯有促进作用。尤其是民族性原生态歌曲的创作,俄罗斯的音乐在这方面十分缺失,但现在他们也越来越关注这些。
综上所述,中俄音乐文化交流总体向前发展。现阶段,我国音乐数量丰富,特点鲜明,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取之不尽的宝藏。随着音乐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这种交流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融合以后又深深扎根于民间,汲取民间的养分,反过来滋养音乐。这种共生共融的关系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总之,现阶段两国音乐文化交流呈现出继续深化的特点。这对于两国文化合作无疑是有好处的。
[1]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8-80.
[2]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01-103.
[3]王域平.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音乐,2001(2):30-32.
[4]李聪.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44-48.
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现阶段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特点研究——以黑龙江地区为例》课题论文(项目编号:2016B037),黑河学院青年科研拔尖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