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综述

2017-01-28 01:03:08王伯阳
法制博览 2017年26期
关键词:民生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王伯阳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综述

王伯阳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把改善民生作为努力的目标,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逐渐改善民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渊源以及内容特点等,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烙印,系统分析这些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后的民生工作提供指导和有益的借鉴。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

一、理论渊源

第一,中国古代民生思想。追溯起来,早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中就流露出对民生的关注。儒家的民本思想中就有大量的民生观念,其代表人物是孟子的思想,在经济方面,他认为当权者应该减轻税收,大力发展农业,使农民有稳定的收成,不会挨饿,不会受冻,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在教育方面,他提议要多建立学校,大力发展教育。由此可以看出,以“民贵君轻”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治国理政的基本点,这一思想也为以后的统治者所重视和沿用。尽管古代的民本思想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使民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阶级状况得到了缓解,但是这一主张是建立在残酷的压迫的基础上的,社会、群众的基础并不牢固,最后还是未能得到实施。党批判的继承古代民本思想的优良之处,日益将其丰富起来,并始终作为行动指南。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他的民生主义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孙中山先生洞察世界潮流,结合本国国情,创立了“三民主义”,这个思想是当时那个时代最为先进的思想。

第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14至16世纪,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的运动,并且喊出了“人文主义”的口号,他们的出发点是反对宗教神学,倡导人的价值、个性与自由。他们反对对人类的束缚和压抑人性,主张把人们的精神世界从天国归还尘世,把人的天性解放出来,还原人本身。这一活动在当时引起了剧烈的反响,许多人加入进来。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从抽象的、不变的人出发,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实现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因此,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包括很多“人”的学说。主要有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马、恩始终强调人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相一致,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从实践的领域阐释了这一想法,民生的进步是一个历史的进阶,这个阶段包括实现人类生活的满足,个体的释放,最终达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状态。他们的民生思想不仅是停留在人道主义的基础范围内,更力求用实践去证明真理。这样就既有实践性还有时代性。

二、主要内容

第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时候,管理民生问题被当作是发展革命的前提条件,党把民生与政权相统一,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民族的先锋队,从建党的第一天起就宣誓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毛泽东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他认为要想人身获得解放,首先就必须是吃饭问题得到解放,也就是经济上的解放。在大革命时期,党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改良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为进行革命战争赢得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那个时候的革命战争环境,我们的革命根据地是处于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这一事实,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首先要把群众的生活问题解决好,才会慢慢受到群众的认可。在抗日战争时期,条件异常艰难,国民党对我们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革命很难在进行下去,中国共产党按照最初的想法,进行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减轻群众的痛苦,竭力改善人民生活。这就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扫清了很多障碍。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毛主席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定要考虑到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建国后到文革期间,社会主义在我国初步建立,但是由于受到“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关键时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观察国际国内环境,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使我国的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根基。他讲到,社会主义的最大好处便是共同富裕,这能极大的显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他对社会主义的精辟概括,重点突出了生产力的第一地位,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此外,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规划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他的正确思想的引领下,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初步实现了小康,更加认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挫折,党执政面临挑战的时候,他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好这一思想就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最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多次指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要靠发展。除此之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也不能没有民生的改善。随着当前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尽管有他们的存在,但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我们要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时俱进的促进我国民生事业的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生思想。21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胡锦涛同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优良传统,既继承前人的思想又突破陈规,顺应时代大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中都把关注民生和党的宗旨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这些成果,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带动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跟随时代发展新形势做出的战略性抉择。由此看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研究的缺失

第一,一些重要的研究论题没有涉及。虽然学术界对党的民生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内容的涉猎面也很广泛,但一些研究成果只是点到为止,提出的新问题、新视角很少,难以进行理论探讨,一些研究领域仍有明显的空白,特别是缺乏比较性的研究,如党的民生思想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比较、党的民生思想与其他国家的民生思想的比较等。

第二,研究视角和方法的不足。从时间的角度看,对党的民生思想的研究大多侧重在改革开放后的时期,对抗日战争时期或者解放战争时期的民生思想的研究很少。从研究人物来看,大多数都选择对毛泽东、邓小平的研究,对其他历史人物的研究很少。从研究的专题看,对民生思想历史演进和改善民生的经验方面研究较多,而对重点内容,特点的研究较少。党的民生思想是一个整体,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好多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应该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进一步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的方法,提高研究的深度。

[1]康洪.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回顾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65-69.

[2]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24-29.

[3]贺方彬.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探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3-6.

[4]单孝虹.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演进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5):5-7.

D25

:A

:2095-4379-(2017)26-0284-02

王伯阳(1991-),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民生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