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燕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角度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李石燕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许多专业毕业生往往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这当中,校企人才供需错位是原因,但缺乏职业素养才是毕业生被企业拒之门外的最主要原因。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初期在工作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探讨职业素养的涵义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从深化校企合作的角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从历年学校统计的就业数据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看来,现今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知识和技能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欠缺。一名大学生毕业生能否顺利上岗并适应岗位的需求,与毕业生本人的职业素养水平高低直接相关。通过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大学生受到社会各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广泛青睐。由此看来,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笔者有十几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曾在企业负责过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结合目前在高职院校的从教经历及当前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试探索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大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至少职业素养应包含两个关键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是什么呢?敬业精神就是指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做什么工作都一定要做到最好。合作的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如负责、积极、自信、建设性、欣赏、乐于助人等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由此可知,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需要的,也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目前,很多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要求通常用“冰山理论”和“大树理论”来做形象的比喻。
企业把一个员工的职业素养比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是显性素养,包括职业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这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或者专业考试来证明。而潜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是隐性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正是这八分之七的隐性素养,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员工的发展,这就是“冰山理论”。企业认为职业素养中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是一棵树的根系,而职业技能是枝、干、叶、型,一棵树要想枝繁叶茂首先要求根系发达。因此从企业来看,只有高的职业素养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就是“大树理论”。由此可见,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养高低是非常注重的。
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工作中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因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曾替部分优秀毕业生介绍过工作,通过和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发现当前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方面确实存在问题,这也引起我作为教育者的反思。当前高职院校作为人力资源“生产者”大多比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也很重视就业指导和校企合作,但缺乏对“用人单位”满意度的提高,缺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刚毕业的初期就出现了以下一些具体问题,使得毕业生由一个“高职生”转变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的过渡期延长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其一,某些在学校各科目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有些反常,比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展销会上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和川流不息的准顾客竟不好意思开口吆喝,在向顾客推销的过程中也表现的极度不自信和不自如。
其二,某些学生在学校是属于比较听话的那一类,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得也比较积极主动但普遍只关注做了什么而不关注做成了什么,关注过程而往往忽略结果,习惯于让上司和老板来承担行动力不足所带来的结果。而在企业更多的主管往往重结果而不管过程,就好比在很多企业将《致加西亚的信》奉为职工必读书一样,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在毕业的头两年在企业的留存率很低且用人单位满意度也很低。
其三,某些学生在工作中缺乏职业责任感,往往更多的关注“用人单位能给我多少”往往忽略“我能帮企业做什么”,很难做到换位思考。
其四,某些毕业生畏难情绪很严重,刚开始做某项工作的时候热情很高但一旦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停滞不前甚至打退堂鼓,缺乏面临逆境的承受力和反应力。
其五,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眼高手低的不在少数,自我期望值偏高而自我综合素质和现实的就业环境又不是很好,这也就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重不满意。
以上这些在实践中所表现的具体问题可能有些并不是很普遍但却反映出作为教育者、作为学校除应加强学生的专业和技能培养外,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对企业来说职业素养所表现出的“软实力”往往比专业技能所表现的“硬实力”更重要。
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殿堂,所以学校首先必须重视专业教育。同时,学校也不能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如吃苦耐劳精神、团队意识、创新精神、专业认同意识等方面。对于这些,学校就必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内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而对于企业而言,更加注重的是学生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潜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所以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加强。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工作岗位上只有做到做人、做事两不误,才能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学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心理素质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强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学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把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具备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真正做到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融为一体的高职人才。
在工作中具备的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工作作风,首先是从学校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的人格魅力、职业素质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既然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富五车”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多采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性课程教学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要求,重视每一个细节,使学生通过实践的全过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精神。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更多的用“理”而不是强制的“管”,将学校的校园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
当然,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在校园内也是很难完成的。虽然各高职院校都重视实训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实训是在校园内进行,很难让学生亲临一线,切身感受并能有所感悟和改变。作为高职院校都在宣传加强校企合作,但能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并不多。我们可以考虑在前两年专业+技能的培养后,在第五个学期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分专业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依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安排实习单位,委派专业老师进行实践指导(包括毕业论文)将课堂延伸至企业;也可以考虑推行学生导师制,即一定数量的学生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同时作为专业教师也可以据此深入企业,为不断改善专业培养方案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实习单位的安排上作为学校应不求统一,不求利益,不求规模,因为有些文科类专业是很难作到一两家企业能安排一个班的学生的实习。建议不要仅仅把校企合作当做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而是要转换成一个类似于实训中心的教学单位,让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企业人脉”,真正让“关门”办学变成“开门”办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将大大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让校企合作成为“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促进校企双方步入共同发展的良性合作模式。
总之,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基地,要为广大企业打造适用、好用、能用的人才队伍,需要我们所有高职院校教育者不断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
[1]汤华东.谈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03).
[2]郑巍,曹晶.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8).
[3]艾晓玉.浅谈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之构建[J].职业圈,2012,(20).
[4]刘晓波,吴小平,张敏敏.高职人才核心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内容浅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5]胡文静.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三条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13,(09).
李石燕(1977-),男,湖南隆回人,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一级人力资源师,企业法律顾问,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企业经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