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

2017-01-28 12:44:06四川音乐学院610021
大众文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弹奏钢琴音乐

苑 艾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钢琴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

苑 艾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钢琴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教师较高的专业技能,更需要高效的教学方法。高效的钢琴教学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髙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音乐修养和综合文化索质。

钢琴教学;迁移理论;教学设计

在钢琴的学习中,老师辅导学生的时间有限,学生大部分时间是自主练习。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讲完,加上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差异,经常会出现在课堂上已经纠正的错误下一堂课会再次出现。老师在课堂上即使反复纠正某个问题,在课后的练习中如果不能完全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正确领悟老师所说将关乎钢琴学习效果。

一、迁移的概念和相关学说

一般地说,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的含义比较广泛,它不仅指对于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学习,也指对于情感、态度、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而人只要学习就会产生学习迁移,因此,相对应的学习迁移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随着学习活动产生以来,人们对于迁移现象一直进行着持续的关注和研究。18世纪中叶开始,人们在理论上对学习迁移进行系统的解释和研究。在此之后,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对迁移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和解释,形成了众多的有关迁移的理论和解释,例如形式训练说、经验类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

二、促进钢琴迁移教学的若干条件

钢琴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高的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日益频繁,钢琴不仅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密切联系,也与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学好钢琴不仅仅需要良好的弹奏技巧,更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提供支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准确把握音乐风格的,体现音乐作品的内涵,传达作曲家的内心情感诉求。

(一)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

共同要素说认为,学习迁移的发生取决于不同学习之间存在共同的要素。因此,钢琴迁移教学的实现需要学生掌握与钢琴有关的基本知识,如钢琴发声原理、乐理、曲式、音乐史、音乐美学。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利于学生建立起稳固的知识结构,解决之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产生更为广泛的迁移。我们的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水平越高,他们对于现有认知结构的建立将会更加完善,音乐知识迁移的可能性也会越高,效果也会越好。

(二)提高理论的概括水平

钢琴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把已有的对钢琴经验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在钢琴教学中,利用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对某一种技术或者某一个流派作品的学习,能够起到加速学生学习进程,使之更为轻松地掌握老师上课重难点。例如,在钢琴弹奏中,一些学生在单独练习手指跳音的时候可以达到老师的要求,一旦钢琴作品中出现跳音,常常无法达到单独练习跳音的效果。老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跳音弹奏技术进行概括。总结为了获得跳音干净利落、有颗粒性的音色,在控制触键时,如何把力量集中于指尖,迅速下键和离键,不拖泥带水,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敲击动作。只有学生在反复练习和感受中体会和总结出弹奏跳音的经验技巧,才能把平时单独练习的跳音技巧迁移到完整的钢琴作品中。

(三)建立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学生在弹琴时,不仅仅需要调动手臂和手腕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让手指灵活地触键,弹出各种美妙的音色,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容地把动作进行协调,减少各个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使整个演奏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使学生在练习相对复杂、枯燥的钢琴技术时更加专注,注意力更加集中,不会采用消极逃避的方式来掩盖自信的缺乏,也会让学生在参加考试、比赛时不会因为过度紧张,出现与平时练习水平有较大差距的情况,甚至是出现脑子一片空白,手发抖、忘谱等情况。

三、迁移理论的钢琴教学策略

(一)思维迁移策略

思维是指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1思维的迁移就是一种思维对另一种思维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思维迁移策略辅助教学。思维迁移的运用可以按照固定、清晰的模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借鉴学生以往的思维迁移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1.形象思维迁移

当我们学习一首新的作品时,我们需要调动我们已知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去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我们的大脑会将作品的音响、标题、织体、旋律等素材与大脑存储的形象、声音、触觉等进行合理联想,头脑中会出现一幅一幅的形象:生动的人物、惟妙惟肖的动物、精美的绘画。形象思维的迁移对于成功塑造音乐形象,深入理解作品很有帮助。从音乐心理学角度来看音乐形象思维是指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大脑对外界刺激的进行深层次加工,通过表象、语言或者动作进行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2在钢琴教学中,对于形象思维迁移的运用将会更为生动形象地讲解难点,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1)钢琴技术中的形象思维迁移

在学习手臂放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手形先保持好,放在钢琴上,轻轻晃动整个手臂,感受手指站稳而整个手臂自然放松的状态。就像吊桥一样,两端固定好,中间是可以自由晃动的。学习八度跳音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拍皮球,手掌张开,模拟拍皮球的动作,以掌关节为发力点,手腕保持弹性,控制下键速度及力度。学习快速音阶跑动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景。弹奏时以第三关节作为发力点并迅速击键,击键瞬间关节明显突出,其他关节保持支撑。击键完成后手指迅速离开键面,不能在琴键上过多停留,力求每个音干净利落,旋律紧凑流畅。在学习弹奏抒情深沉的作品时,要想象缓慢做俯卧撑的情景,运用手臂甚至全身的重量慢慢地把力度透过手臂注入手指,缓慢地把琴键弹到键底并使用重量转移法使旋律更加清晰连贯。另外,通过平铺的手型和更大的手指触键面积可以使音色更加柔和、浑厚,更能表现悠远、连绵、极具抒情性的音乐。

(2)标题和非标题音乐中的形象思维迁移

①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就是指有文字做标题的音乐,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音乐类型。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家的标题提示,对整首作品的大概内容、情绪、风格有初步了解,利于把握整首作品音乐风格,也利于展开合理的想象,更好地诠释作品。

例如穆索尔斯基的《两个犹太人》。这首作品是穆索尔斯基在观赏他的已故好友哈尔特曼的画作展览有感所创作的钢琴组曲,后被改编为管弦组曲。这首乐曲使其中的第六首。从标题可以看出,这首曲子描述了两个犹太人的形象。其中一个富裕的犹太人身材高大、趾高气昂、气势汹汹,另外一个穷困的犹太人身材矮小、怨天尤人、羸弱可怜。音乐通过织体、音区、和声的变化勾勒出两个一富一穷的犹太人形象,特别是乐曲最后表现两个犹太人不同性格的主题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话的情景。在弹奏这首作品时,注意控制手指的触键,弹奏富人主题时,大臂要沉下去,使用高抬指的大角度指尖触键,以获得坚定有力、透彻的音色,表现富人傲慢无礼的形象。弹奏穷人主题时,手指要迅速抬起并落下,快下键,把倚音和颤音弹清楚,准确表现穷人颤抖害怕的形象。最后在两个主题交织出现时,要把主题线条弹清楚,注意情绪对比。

②非标题音乐

在钢琴学习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没有标题,大多以作品的体裁命名,如幻想曲、奏鸣曲、摇篮曲、练习曲。这就更加需要形象思维迁移的帮助,根据谱面的情感记号和速度记号发挥想象,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演绎。当弹到快速的音符跑动时可以想象瀑布倾泻而下的情景;弹到激烈有力的和弦时,可以想象拳击手在赛场上勇猛出拳的场景;弹到缓慢抒情旋律可以想象恋人低语的场景;弹奏不协和音程时,可以想象地狱里的魔鬼。在钢琴学习中,需要我们把自身的经验和对音乐的见解融入到作品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展开合理的联想,创造性地对音乐进行诠释。

2.逻辑思维迁移

在钢琴学习中,我们需要运用我们的逻辑思维对音乐作品做出剖析,对音乐作品曲式结构、音程性质、调性的布局、旋律走向、和声织体的选择进行透彻分析,这样弹奏这首作品才能把这首音乐作品发展的逻辑迁移到作品演奏上,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西方音乐对于数理逻辑与音乐关系的探索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来解释,他用数学对音乐的和谐程度做出探讨。他发现,音程的两个音是否协和取决于这两个音的弦长比率,纯四度、纯五度以及纯八度音程是最为协和的音程。

9世纪复调音乐产生,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唤起了理性的作曲意识。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独立器乐体裁(如幻想曲、托卡塔)、弥撒曲、经文歌(主要是宗教内容的)以及当时的世俗音乐体裁尚松、利德都采用了复调写作手法。其中,帕莱斯特里纳为代表的无伴奏合唱,达到这一时期复调音乐的高峰。16世纪以后,复调音乐的创作手法日臻完善,为复调器乐作品的兴趣发展做好了准备。17世纪开始,器乐逐渐在数量和内容上赶上了声乐,赋格式的作品层出不穷,包括利切卡尔、幻想曲、赋格曲、随想曲等体裁。18世纪的巴赫把复调音乐推上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用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写成,和声和对位、旋律和复调达到了完美平衡。

由于复调音乐弹奏需要主题突出,各个声部音乐线条清楚明晰,层次分明,均衡发展,这就给复调音乐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这就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整首乐曲进行分析,做好案头工作。首先,对整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注意乐曲内部各个部分的结构变化;其次,找出在不同声部出现的主题及变形,弹奏时,有意识地突出主题声部,控制其他声部音量;再次,观察乐思是采用何种方式发展,是通过调性的改变还是通过主题材料的分解,吸收乐曲某些音乐因素实现主题的变化发展,分析作品是怎样采用重复、模进、倒影等手法推进;最后,在弹奏时手指可采用断奏的方法尽量再现当时古钢琴的音色,踏板的使用要格外谨慎,在声部保持比较困难或长音的地方可适当使用踏板,避免声部含糊。对乐曲的处理要符合巴洛克时期的风格,速度不宜过快,节奏比较平稳严谨,自由处理的地方较少,不能像处理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那样有较大的情感起伏。

20世纪的序列主义音乐是在作曲方法上按照固定顺序进行安排的一种音乐。他的这种音乐创作手法与逻辑思维紧密联系,把音乐的各个要素(包括音高、时值、速度、力度、织体、音量、音区分布等)依据严密的数学计算,按照作曲家的意愿,以某种规则进行任意排列组合。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就是建立在十二音列基础上,四个音为一组作为基本音列,在音乐进行中不断被打破、重组,产生各种不同组合的变化。

因此,学习钢琴不仅需要感性的参与,更需要我们调动逻辑思维对乐曲做出理性的分析。因为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是运用逻辑思维对整首乐曲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合理布局,所以,我们在弹奏作品之前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利于更加科学地把握音乐作品,不会出现自以为是,让人啼笑皆非的音乐处理。

(二)动作技能迁移策略

演奏钢琴作品需要我们的大脑发号施令,指挥肌肉、骨骼、肌腱协同运动。钢琴演奏同时也是是多维度的,需要我们同时运用多种演奏技术处理多个信息,在不断的练习中减少不必要的有意识注意,让动作技能逐渐达到自动化阶段。把单一的演奏技术迁移到完整的、有血有肉的音乐作品中就需要我们动作技能的实施。在聆听和观察教师示范动作时,要把每个动作的要点牢牢记住,为以后自己练习提供范本。由于初学某首作品,我们的注意力有限,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把整个练琴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到具体某个阶段,分解技术动作,注意聆听音色,随时修正自己的动作。3随着动作的熟练,我们可以把我们单独练习的技术动作连贯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反复的练习后,每个动作的完成都具有较高质量,动作之间的连接也很自然、流畅,整首作品的所有动作都能按照预想的效果依次准确完成,自动化演奏逐渐替代有意识的控制,音色和情绪的把握得当,演奏一气呵成。

通过迁移理论的运用,学生能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通过迁移到钢琴学习上,这不仅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也将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老师的上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老师通过运用迁移理论,可以把钢琴技巧、音乐表现方式、演奏心理等相关知识技能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改善学生认知结构,实现正迁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钢琴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运用迁移理论,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指导教师:张铭教授

注释:

1.王瑾.《基于迁移理论的儿童钢琴教学设计》[J].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史晓风.《论高师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能力迁移》[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

苑艾(1992—),女,汉族,重庆市涪陵人,学生,艺术学硕士,单位: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研究方向:高师钢琴。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迁移理论的科学应用能够使教师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归纳出完整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学习,提高钢琴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弹奏钢琴音乐
弹 奏
诗林(2023年1期)2023-03-22 15:24:56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小读者(2019年20期)2020-01-04 02:14:02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2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