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214122)
跨界力在《摄影鉴赏》课程中的培养探索
——高职院校艺术素质课程创新性研究
王 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2141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的指导思想,跨界力的本质在于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能力。跨界力在摄影鉴赏课中的培养研究,本质就是创新教育思路的探索。高校开展文化素质课程的全校性的普及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概念的植入,高职院校通过多元化的艺术鉴赏类课程开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摄影鉴赏》课程为例,从课题背景、课程设计原则、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艺术素质课程的创新性研究。
跨界力;摄影;创新;艺术素质教育
项目来源: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WH125YB61)
跨界,最早从“crossover”一词翻译而来,有跨过、交叉的含义。跨界力,就是把一个领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两个或多个领域,通过碰撞从而形成新的生活态度、审美取向或价值观念的能力。跨界力的本质在于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一章中就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的指导思想,跨界力在摄影鉴赏课中的培养研究,本质就是创新教育思路的探索。
现今“跨界”已经成为各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的各大设计师及品牌都通过跨界合作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奔驰系列中备受欢迎的“Smart”,就是Swatch公司和戴姆勒集团(Mercedes-Benz)公司的跨界结合之作;建筑界女王ZahaHadid也和知名首饰品牌跨界完成Swarovski系列首饰设计,与Fendi合作设计手袋箱包等,其作品涉及绘画、家具、首饰甚至服饰;村上隆曾与LV合作创作的经典“樱花系列”手袋为LV带来了上亿美元的收入;全球知名的快消品牌ZARA,H&M更是定期与各大品牌设计师进行跨界合作限量版产品面向全球销售,引起全球的抢购潮……数不胜数的成功案例展示了跨界通过碰撞和交融的影响力,跨界就是生命力,跨界就是革新。“跨界设计”的意义在于挑战传统定式思维的逻辑结构、认知方式、惯性思维,以打乱重塑的决心进行创新与超越。
高校开展全校性的文化素质课程的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概念的推广和植入,全能型综合性人才已经是这个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通过多元化的艺术鉴赏类课程开设,培养全员文化素质、提高综合素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有: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摄影鉴赏等。在《摄影鉴赏》课程中培养跨界力的优势在于,伴随着人们对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摄影器材的平民化和简单化,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作品的赏析,还能通过适当结合理论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互动性的增加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好,易出教学成果。
(一)易操作
《摄影鉴赏》作为艺术素质课程,主要针对全校学生,覆盖面广,学生专业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实践操作部分必须易学易懂,操作简单。传统意义的摄影实践课程会教授包括相机构造原理、曝光组合、测光方法、色温调节、构图技巧等内容,这些内容对非专业类学生来讲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在以培养跨界力为主要目标的摄影课程中,应以易于操作,快速掌握为原则进行内容安排。用“快门”“对焦”“拍摄模式”三大方面教会学生相机的简易操作流程,同时可以加入手机摄影板块,结合照片后期处理APP如VISCO,BLACK,SNAPSEED等教会大家迅速提升照片成像质量的操作流程,提高学生掌握摄影技巧和达到预期拍摄目标的信心。
(二)趣味性
摄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拍摄过程和照片赏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非专业类学生从未接触到的专业名词而变得难以理解。因此只有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才能激发起学生对摄影课程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如在介绍相机的构造及原理时,不能仅仅局限从理论到理论;在摄影作品鉴赏的案例选择上,除了经典的大师作品以外,还可以从创意摄影的角度出发,展示一些对照相器材要求不高,注重创意构思的优秀作品。给学生营造一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动态有趣的学习环境,摒弃就图片说图片,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不做学习边缘者。
(三)融通性
摄影的本质是通过理性的标准化的硬件完成个性化的姿态万千的作品。《摄影鉴赏》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照相机,而是掌握包括现代应用科学、设计与想象、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和专业技巧融汇综合的完整过程。交叉融合的审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课程内容不应只局限在独立的,封闭的单科领域了,立体化的多元素融合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也是培养学生跨界力的土壤。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先生说过:“不要考虑人为地去为概念分类,不确定的东西、无法归纳的东西,才有极强的学术性,我喜欢做在没有变为知识和被固定进某个范围内之前的东西。”因此融通性是《摄影鉴赏》课程设计的原则之一。
打破传统的素质类课程的仅以鉴赏为主的内容设计,以培养跨界力为目标的《摄影鉴赏》课程将分为摄影鉴赏、摄影实践两部分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
(一)摄影鉴赏课程
课程中鉴赏部分的内容设置以浸润式教学为主,通过大师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潜移默化地陶冶受教育者的性情,培养他们非艺术的情操和境界。同时用平易近人的案例,如手机摄影,创意摄影等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的信心。在挑选案例中,原则上题材风格选择多元化,如选择以布列松、斯蒂夫.麦凯瑞为首的当代著名古典派摄影大师分析摄影构图的基本功,也选择了EladLassry为代表的新一代跨界影响力摄影师讲解跨界创意;选择颠覆摄影艺术审美极限的WolfgangTillmans分析如何让作品引发社会的思考,如何切换角度去发现别人认为可怕的东西拍出美的新高度;用从哈佛退学,骑着破自行车玩街拍了50年的纽约街拍大师Bill的传奇故事让学生领略到时尚街拍摄影的乐趣;借华人婚礼跟拍摄影师TANGVISION的作品延伸出历年ISPWP(国际婚礼摄影协会)的各项获奖作品,引发学生对摄影视角和取材的思考;用网络名人如樊小八“悉尼和北京的100天”给学生展示非专业摄影的用心创意的作品……这些案例中的摄影师大多数都是跨界艺术家,将跨界力的可能性通过鲜活的例子给学生以信心。
在给学生进行作品赏析过程中,从造型基础(设计构成)、摄影技法、创作意图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导入,以顺利衔接到后续摄影实践操作部分课程。造型基础(设计构成)包括:设计构成中的点、线、面元素的运用方法;色彩搭配技法;构成形式;形式美法则等。摄影技法包括: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等。创作意图包括:Why(为什么拍),What(拍什么),How(怎么拍)等。
(二)摄影实践课程
德国平面设计师马蒂亚斯曾说到:“创意就是将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结合起来”。摄影实践课程部分将全面围绕项目式主题教学展开。实践课程不会单独介绍相机的操作方法,而是会通过布置在学生看来毫无头绪又有很大创作空间的开放式课题(如秋天的味道、偷影子的人、湖的记忆等)来实现学生从构思—创意—取景—拍摄—后期—完成的完整过程。而课题多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让互不认识的学生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学科专业等,学生通过合作对课题/项目进行分析,搜集课题相关信息,确定课题完成方法和途径等。学生对于课题的分析通过看、听、记、说的体验式互动开展,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通过无厘头式的头脑风暴充分调动想象的潜力,突破专业的界限,通过团结协作创作出不同以往的摄影作品,在这期间培养出的就是一种跨界的能力。在跨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主题构想出许多方案,这就需要合作团队通过归纳、筛选、修改、精简,最终完成创意整合,并通过取长补短将最终的效果通过相机拍摄得以实现。
(一)鉴赏能力提高
通过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性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审美态度,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这种鉴赏能力不仅仅是从理性的角度去评价作品的摄影技巧、构图手法、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美感、秩序等,而是学会多维度的跨界的评价标准,透过照片以思想传递、情感表达、人文关怀、社会写照等角度去鉴赏作品,领略到作品所蕴涵的内在的人文精神和意义。
(二)设计思维形成
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将初步形成设计思维模式,学会从主题分析,创意构思,设计实现到作品输出的设计方法。通过宽容多元的评分标准机制,让学生摒弃一味模仿大师作品优秀范例的思维定势;同时教会学生忽略对器材的过度追求和对照片后期处理的过分依赖,更着眼于题材选择、创意构思、拍摄技巧、画面构成上的比例,去除充满雕琢的“匠气”,还原用心看世界后抓住的物象本真。
(三)跨界概念的养成
跨界是一种跨区域,跨专业,更是一种合作。跨界概念不光光是突破自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局限,更是打开格局的多角度多视野的多维思考模式,而《摄影鉴赏》课程将养成这种跨界概念。通过项目式教学完成交互式合作实现跨界交叉的化学反应。这种跨界包括知识架构的交叉、审美标准的碰撞、知识体系的跨界、创意思维的融合,也培养学生的相互之间的沟通交际能力,同时通过摄影鉴赏课程互动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等,学生上传作品展示交流,摄影信息咨询的分享,摄影技巧的讨论,相机操作的技术难题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完成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
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求与行业紧密联系,如何培养接地气的综合型跨界人才是现今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跨界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备受关注重视。跨界是思维创意的跨越,是一种人际的合作,是多维知识的交叉,以《摄影鉴赏》为例的跨界力培养的可行性研究,正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革新,是一种传统与趋势的跨界。
[1]刘英武.艺术设计人才的跨界思维培养[J].艺术教育,2012,第09期:第165-166页
[2]陈家友.广西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结构的重建[J].教育评论,2010,第3期:第105-108页
[3]海军.“跨界”的综合性思考——行为、方法、态度和价值[J].创意与设计,2010,第02期:第15-20页
[4]刘雅菁.英国艺术摄影教育——关于伦敦艺术大学摄影课程的实践与分析[J].艺术教育,2013,第11期:第108-109页
[5]雷电.浅谈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结构与创新教育[J].大舞台,2010,第9期:第202-203页
王雯(1984-),女,江苏无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摄影理论与实践研究、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