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涵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610000)
大众审美时期的插画新拓展:科幻电影概念设定
李 涵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610000)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20世纪末期数字科幻插画这个门类中有一种新兴的形式正在发展壮大,即科幻概念设定。科幻电影概念设定在科幻电影诞生之初便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进入数字时代的商业科幻电影概念设定更是大规模参与影视的制作,在其中起着颇为关键的艺术风格指导作用。在服务于当今数字影视工业的同时,科幻电影概念设定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表演舞台。
科幻;电影;数字插画;概念设定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20世纪末期数字科幻插画这个门类中有一种新兴的形式正在发展壮大,这即是概念设定(Concept art/ Concept Design)。概念设定的含义是:根据导演意图和剧本信息设计出角色、场景、道具的设计图,明确和统一作品的风格,给后续制作者形象、色彩、风格的重要参考。本着审美与实用相符合的原则,为影视游戏作品服务。1
科幻概念设定是从科幻插画中分支独立出来的一个门类,同时它亦是科幻插画在数字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科幻概念设定与独立的科幻艺术插画作品有所不同,其中最典型的区别就是“最终产品是什么”。对于一张由艺术家独立构思完成的科幻插画作品来说,这张插画就包含了其所有的价值,插画家的技法、创意和观念都与其作品紧紧相连;而对于概念设定来说,绘画作品并非是其最终的产品。科幻概念设定是服务于影视产品的,对于概念设计师来说,其本质工作是创作产品而非作品。因此,概念设定的价值体现在最终能否完美地展现其设计的商业产品。
另外,画家在独立科幻插画作品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概念设定是属于商业产品中系列制作步骤的一环,是控制整个产品形象和风格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科幻概念设计插图必须保证后期制作者能够快速理解其中的创意。正因为商业产品对成本和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更便捷的CG技术能够在这个领域取代传统手绘。当今社会大众对数字娱乐的要求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幻插画本来就是各类插画题材中最富有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一种题材,如今广泛应用于科幻电影概念设定,其发展亦相当迅速。本文即从电影概念设定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出科幻电影概念设定的发展历程及行业特点。
科幻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种与科技发展关系相当密切的艺术形式,其百余年发展的历史无疑也是一个视觉特效进化的经历。1902年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梅里斯拍摄的《月球之旅》则被称为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部科幻电影。这部描述月球探险的电影借鉴了科幻大师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科幻小说情节,被誉为科幻电影上的一座里程碑。自此以后,表现太空旅行的情节在很多科幻电影中层出不穷,经久不衰。2
到20世纪早期,制片商和观众不再满足于科幻影片仅仅表达对未来科技的向往。更富于科幻色彩并更能刺激感官的影片纷纷登场,例如玛丽•雪丽的《弗兰肯斯坦》、H•G•威尔斯的《隐身人》等经典之作都曾登上银幕。至20世纪中期时,科幻电影的发展已较为成熟,风格也日趋多样化和完善化。其中不乏大师级别的旷世之作,例如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其利用科幻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自我意识的,混杂了历史、宗教、寓言等意识形态的神话,直至今日都是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实这几十年间科幻插画就已经与科幻电影有着广泛地合作,许多经典科幻电影的海报、宣传画等都来自于同时期科幻艺术家的创作。不过科幻插画在早期科幻影片中的创作环节并不十分重要,大多是用于影片的宣传部分。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商业科幻概念设定这个观念在影视领域就已经开始逐渐发展。70年代最具风向标性质的科幻影片当属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影片向人们展示了庞大的星系文明和各种新奇的未来科技。对后来的科幻影片可谓影响深远。卢卡斯对于影视特效有着非常执着的情节,世界上最早的商业电影特效公司之一“工业光魔”就是他于1975年拉拢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而成立的。当时工业光魔的设计师中不乏插图画家,一大批《星球大战》的手绘概念设定插画被创作出世。这批庞大数量的艺术概念图涉及到了星战影片的方方面面,包括天行者卢克、莉亚公主等角色的设定稿,也包括了各种星舰、战机的机械设定图。事实证明,科幻影片前期制作采用概念设定插图的创作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影片内容是描述虚构的幻想世界,然而在概念艺术家们齐心协力的创作下,《星球大战》的背景世界观显得无比宏伟和令人信服。
当电影特效制作工业大规模进入数字时代之后,科幻电影这一题材立时显得无比出众。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无疑是科幻电影题材爆炸的年代:《终结者》《侏罗纪公园》《星河舰队》等等让观众眼花缭乱的科幻电影纷纷上映,时至近年更是有《变形金刚》《阿凡达》这类在数字特效技术上再次跨越时代的科幻电影巨制热映。在这些热门影片的制作过程背后,科幻概念设定可谓劳苦功高。以导演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为例,概念设定方面在本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变形金刚》电影改编自上世纪80年代同名热播动画片,而时隔20年之后这部动画终于要搬上银幕之时,却面临难题:早期动画中的机器人角色由于年代所限,设计构造颇为简单,21世纪的特效影片自然不能继续延续这种设计思路。然而如果全新的设计不能在视觉效果和怀旧观众的期待中找到微妙的平衡,那么就等于提前失败。为此概念艺术家们充分对比了与机器人相对应的各种载具,将载具的特征和复杂的零件进行整合设计,同时身体上的关键参照物又忠于原著动画,从而很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上的取舍问题。《变形金刚》上映后票房空前高涨,新老爱好者都十分喜爱片中机器人的造型;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更是开创了科幻影片相关概念设定的先河,直接请来了大批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以及天文学家来辅助概念设定艺术家的工作,目的只为了让影片中“潘多拉”星球上的一草一物显得无比真实可信。由此可见插画艺术家们在当今科幻影视作品中的极高地位。部分科幻插画家甚至担当着某部影片的艺术总监,负责整部作品的总体艺术效果。
早在上世纪的科幻电影中,许多角色的造型甚至特点与性格就是直接来自于科幻插画艺术家们的作品。例如《异型》、《超人》等等。而时至今日,科幻概念设定更是直接大规模参与影视的制作,在其中起着颇为关键的艺术风格指导作用。在服务于当今数字影视工业的同时,科幻概念设定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表演舞台。可以说,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离不开科幻美术奠定的基础,而两者也将会一直保持这种互利关系继续合作下去。
注释:
1.引用 百度百科词条“关于概念设定的解释”.
2.引用 文《20世纪科幻电影历史回顾》 《幻想电影专版》 2006年12月版 第1章 第2-4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