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瑶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710127 陕西师范大学 民族教育学院 710062)
浅析媒介融合趋势下少数民族春晚的困境与出路
——以2017年《花儿盛开春风里》为例
陈 瑶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710127 陕西师范大学 民族教育学院 710062)
少数民族春节联欢晚会将中国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联结,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仪式化电视综艺晚会。本文以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迎春大联欢电视晚会为例,结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分析少数民族春晚遇到的“鸡肋”困境,探讨少数民族春晚如何在内容与渠道上找到新出路。
媒介融合;少数民族春晚;民族文化
春晚作为华人春节最有象征意义的一台晚会,很大程度上是华夏儿女精神依托的“年夜饭”。“中华民族一家亲”,致力于民族大团结,营造喜乐、和谐氛围,展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少数民族春节联欢晚会,更是敲响民族团结、和谐的黄钟大吕。自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联合其他四个自治区首府城市开办少数民族春晚以来,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从2008年仅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电视台、5个少数民族、400余人参与,发展到2017年已有24个城市台、30多个少数民族、500余人参与。
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技术、受众选择、产业发展等因素促使媒介组织一步步走向联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媒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春晚的发展困境愈加凸显。当然,在遭遇“鸡肋”挑战之时,媒介融合也为其增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1.联欢晚会不等于歌舞晚会
说到少数民族,首先想到的就是能歌善舞。然而,对于一场长达近三小时的少数民族晚会而言,满屏歌舞,可以说是模式僵化,形式单一,内容传统。以2017年《盖网•花儿盛开春风里》少数民族春晚为例,晚会共22个节目,都以歌曲、舞蹈、歌伴舞的形式呈现。载歌载舞的表演在绚丽的灯光与背景的衬托下,有刻意追求形式美感的倾向。整台晚会充满原始的欢腾,更像民族歌舞界中的自娱自乐。在节目内容上,主要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基调,展现民族特色活动,如侗族大歌《十二月劳动歌》、土族舞蹈 《轮子秋》、苗族歌舞《对歌对到日落坡》等。节目虽然力求原汁原味,但缺乏时代感的内容并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2.现场互动不等于场内互动
民族风情浓郁的节目主要以主持人的串词连接,有条不紊、松紧有度的主持人是一台晚会顺利的关键。在本次晚会中,身着民族服饰的12位女主持人如同“十二朵金花”,在串词时能够自如互动。在一问一答间,介绍民族特色活动。如侗族主持人在回答如何庆祝佳节时,举出一个寨子会举寨前往另一个寨子做客的“月也”活动。但是,这样富有民族风情的活动,只有主持人三言两语的概括,抛了“砖”,却没有引出“玉”,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却没有满足观众的探知欲。此时加入参与“月也”活动的视频直播连线或者参与过“月也”活动者的连线,互动效果会更佳。同样,在介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如果可以与“非遗”匠人互动,节目效果更突出。
3.传播方式不等于电视播放
随着媒介融合地加深,受众选择空间更大,电视的吸引力不断弱化。本次少数民族春晚,先在参与晚会录制的呼和浩特、拉萨、南宁、乌鲁木齐、银川等24个城市台播出。播出时间从1月27日陆续到2月11日。同时,晚会也在澳大利亚华语电视台以及国内部分网络媒体播出。但是,查阅相关视频,仅有腾讯视频、玉米网等极少数网络媒体播放,且点击率仅1000+,评论数为0。搜索新浪微博,在关键词中输入“2017 少数民族春晚”,相关视频数为0,图片数为5,文章数为12,几乎在新媒体领域没有太大影响力。
少数民族春晚的处境,几乎处于“鸡肋”的尴尬境地。但是,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又促使它要不断创新,扩大影响。媒介融合与之而言,带来的不止威胁,更是机遇。蔡雯教授将媒介融合分为三种,即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其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实现的资源基础,网络融合是前提条件,终端融合则是其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也可说是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的集成端口”1。少数民族春晚的出路,可以从中探寻。
1.内容融合
少数民族春晚在沿袭以往传统歌舞的优势表现下,可以对节目表现形式与内容进行探索与创新,大力汲取不断变更中的新的时代元素。受众分众化以及时间碎片化,要求节目形式丰富多样,二胡与小提琴、杂技与现代舞、变脸与魔术,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融合,或许能够碰撞出艺术的火花。同时,从更大的市场中挖掘节目,即“开门办春晚”,通过面向全国、海外众多渠道征集节目,将时下最热的少数民族明星、民族活动纳入晚会中。奥运冠军苗族小伙龙清泉、《中国好歌曲》中的满族歌手霍尊、《中国好声音》中的维吾尔族歌手帕尔哈提等,这些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并拥有大批粉丝的少数民族同胞如若加入少数民族春晚,必定会引起关注,提高少数民族春晚的知名度与收视率。内容是媒介融合实现的资源基础,更是晚会致胜的最重要法宝。
2.渠道融合
除内容方面的创新,少数民族春晚也应寻求着传播渠道的融合以及如何拓展传播渠道。于少数民族春晚而言,渠道融合贯穿着晚会内容生产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有效整合晚会已有的播放渠道以及更多地融入网络平台和移动平台。春晚播放前,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利用新媒体“造势”,增加话题量,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观看少数民族春晚。在播出时,制造互动话题或活动实现网络、手机的多屏互动。作为传播渠道的同时,让少数民族春晚转而成为媒介事件,从而制造二次话题,赢得更多关注。新媒体的传播不仅是一种传播方式的创新,更是一种主动意识的觉醒。
3.终端融合
终端融合首先是指终端设备融合,其次是指终端设备融合带来的信息平台和服务内容的融合。技术的支持带动终端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当智能电视“触网”,将由一个普通电视接收机成为了一个开放、兼容的智能化终端;当智能手机“触网”,摧毁了传统媒介与受众之间传者到受者的稳定关系,手机终端的及时发布性、数据传输和共享等特性赋予了受众更多话语权。少数民族春晚,借助智能终端的渠道,必将打开更广阔的天地。2017年少数民族春晚由盖网冠名,盖网作为一家新兴民族互联网企业,协办少数民族春晚,搭建了民族特产与网络营销的信息平台,是终端融合的体现,更是传统民族文化融合“互联网+”领域的跨越。
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少数民族春晚不仅晚会形式、内容等要寻求改变,晚会的主创人员更应立足于时代的特点,以创新的精神融合民族文化与传播方式,以更加平和的姿态自我扬弃,在少数民族春晚受到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向在媒介融合的道路上发展提供更多选择与生机。少数民族春晚,从2008年到2017年,从“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这之间的距离,或许不止一个“十年”。
注释:
1.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P89-90
[1]郜书锴.媒介融合时代的国际传媒业.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任贵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介融合的困境及突破路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6(12)
[3]韩业庭.春晚:对媒体深度融合的一次检阅[N].光明日报,2017-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