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涵 (湖南工业大学 412007)
浅探SOHO艺术现象
郭一涵 (湖南工业大学 412007)
位于纽约曼哈顿的苏荷区(South of Houston Street),是目前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兴衰历程值得人们追溯。它承载着几个这样的名称:轻工业基地、艺术村、LOFT发源地、商业区。作为SOHO现象的原发地,本文以艺术社会方法论为出点发,研究由苏荷区背景下的SOHO艺术的起始、原因和规律。解释SOHO艺术意义以及SOHO现象给社会带来新的生活工作模式。
艺术社会方法论;SOHO艺术;现象
艺术社会学将艺术作为一种现象,将艺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和反映。把SOHO艺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其现象所依赖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把握其产生原因、规律和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而SOHO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人们对于工业时代的办公和生活方式的反省和检讨。
SOHO首先是源于Small Home Office一词,它的原意是小家庭办公模式,这一次形象的表达出其含义:不仅是描绘了一种生活模式,同时概括了空间建筑与工作的功能性概念。美国随着商业竞争的激烈,租金成为艺术家和工作者困扰的难题。而最初苏荷区正是因为空旷的建筑空间和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大量的手工艺工作室和艺术家设计师的目光。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们进入了一个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传统的生活模式受到新事物的冲击。而人们也在反思,在工业时代的影响下,对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的改进。SOHO的普及给人们传统思想中房屋进行重新定义,住宅和工作空间交叉模糊化,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办公同时享受到自由的生活模式。
苏荷区是纽约休斯顿大街以南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工厂区域,在20世纪中叶曾经繁荣一时,见证了纽约的发展与兴衰。它是美国最早的一批铸铁建筑,建筑的承重外墙和柱子均为预制铸铁制成的1。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冒着白烟的钢铁巨兽拔地而起,为美国带来璀璨的文明和财富。苏荷区毫无美感、钢筋混凝土的外表下,宽阔而又简洁实用的场地空间,无不显示工业革命时的繁荣。而在百年之后的产业调整,辉煌不再,似乎苏荷被人们遗弃并成为“百鬼之域”。大量的厂房被闲置,拆迁的费用使当地政府为之头疼。厂房以廉价的租金出租,吸引了城市中另类的艺术家们,他们背起行囊和画板来到这里。
苏荷区成为这些艺术家发泄和抒发思想、创作作品的基地,也为美国后现代艺术形成的产生重大影响。贫困潦倒的艺术家没有足够的金钱来装修,反而保留了建筑本身的框架结构,简单的装饰材料在墙面上形成一种特殊的肌理,利用现有的零件作为陈设,这种另类的风格为年轻人奉为时尚、前卫和所追求的个性。这就是LOFT建筑风格最初的来源。
苏荷区的成功,往往将它与后来的英国泰晤士南岸、德国柏林西莫大街、北京798艺术区、东京卫星城“设计创意园”等艺术区相提并论2。苏荷曾经不仅容纳当时尽百分之三十的美国艺术家与作家,创作大量值得人们称赞的艺术作品,影响世界后现代艺术的发展。而其孕育了LOFT风格、SOHO等大量的新名词,为后来走在时尚前沿的年轻人和艺术家为之追求个性的时尚。苏荷创造了另一个时代的艺术,并在思想和生活社会提出了另一种方式。
SOHO艺术现象下衍生出LOFT风格给现在建筑带来另外一种时尚标杆。如今LOFT风格作为一种居住风尚,不再是往常人心目中工厂仓库的形象,更多涉及与商业空间、办公空间等建筑空间。LOFT引申于其他建筑空间的同时,延续了工业设计的实用功能主义。在高挑空旷的空间里,在建筑师和设计师生活经验的设计下,创造出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功能区域。
建筑的分层式复式结构,减少墙对空间的分割,降低私密性,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3。在广阔的空间内,设计师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大刀阔斧地划分功能区域,表达对个性的展现。而开敞空间的功能不确定性,使得SOHO模式下生活传统冲破了住宅形式的束缚,整个空间没有固定的墙体来划分,让人们从传统的家居生活模式下解放出来,创造出另外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
SOHO艺术形态背后蕴含的工业革命的影响,所体现的工业元素被设计者欣赏。大面积的天窗或者暴露在空气里的混凝土钢结构,这些具有明显的工业审美的元素,随着社会发展,被大众的怀旧情结所接受。对工业时代文化的赞美,将工业遗留下来的旧址或者极其加以改造,重新标杆为时尚。
现代SOHO模式下所生活的人群,大多是为了摆脱考勤、会议和朝九晚五的工作束缚,在自己的私人空间内办公。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这种自由而浪漫的工作方式,成为那些希望在社会上可以大展拳脚的年成人的选择。SOHO模式是解决社会带给人们压力另外一种方法。SOHO强调自由、享受,是符合现代人们对生活、工作方式的向往。
SOHO艺术在生活、建筑、社会心理等不同方面所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体系模式,同时它也是新经济结构改革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表达了人们对现代生活和个性化表现的另外一种诉求,同时也对新时代的社会文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1.马库斯•费得尔.李瑞君译.LOFT风格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罗旭、牟江.浅析SOHO模式下的LOFT空间[J].技术与市场,2009(16):57-58.
3.芳汀.苏荷(SOHO)——旧城改造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典范.[J].城市问题,2000(96):37-40.
郭一涵(1993 08)女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