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本固枝荣

2017-01-28 15:05信阳博物馆464000
大众文艺 2017年4期
关键词:博物馆历史文化

崔 卉 (信阳博物馆 464000)

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本固枝荣

崔 卉 (信阳博物馆 464000)

博物馆以其独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承创新中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先进文化和发展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出自身特有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文化建设;传承创新发展;公众服务;途径方法

华夏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见贤思齐的自律精神,坚贞不屈的气节追求,以及勤劳俭朴、自力更生、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共同凝聚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在中华儿女的骨血里,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和坚强支撑。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明确指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中更是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仅2012年,我省就连续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纲要》和《河南省文化厅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共同为我省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发展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博物馆作为“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博物馆条例》)的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利用馆藏文物、展品,通过宣传教育、保护研究、展览活动等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追求,在服务全体人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建设过程中,必将发挥出博物馆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博物馆事业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相辅相成

博物馆承载着比任何机构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且随着人类的发展,这一资源还将不断扩展增加。从某些意义上讲,博物馆是受全社会委托,暂时保管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并从子孙那里借用的有形和无形遗产,并尽可能完整地传给后代的社会服务机构。

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正如《礼记•大学》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如《战国策•赵策一》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终身教育成为必然的现代社会,完成这一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过程的重要机构之一就是博物馆。

同一个人,如果在不同年龄来到同一家博物馆,即使看到同一件文物,能够体会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这种感受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认识过程,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创新、发展也就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可以说除却先天因素,从人类产生那天起,我们每一代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刮刮坠地就开始从先辈那里学习、继承历史文化,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实践、改造、创新这些历史文化,最终将发展后的新的历史文化传承给子孙后代,以便于他们更好的生活,如此往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现在,到将来,永无终结。同时,祖先的曾经的生活痕迹、我们现在的生活痕迹、子孙的将来的生活痕迹也都终将成为博物馆展示某一段历史的文物展品,增加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的服务于那时的人们。

这些种类各异、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越来越显示出其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二、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一)宏观发展上重数量,轻质量

虽然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跻身世界博物馆大国的行列,数量上达到了4500多家,但是仍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博物馆对于充分发挥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作用上仍有力不从心之感,我国许多基层博物馆实力还很薄弱;全国还有1000多个县没有综合博物馆;占未成年人总数一半以上的农村青少年还不能便捷地享受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些将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而这一过程其实也就是我国从博物馆大国向博物馆强国转变之路。

(二)微观建设上简单模仿,缺乏创新

当前,各个博物馆都热衷于开展种类各异的博物馆活动,看似丰富多彩,实则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缺乏创新和特色。例如,大部分博物馆都只开展了简单易行的未成年人社会教育,而针对社会中大部分的成人和老人的社会教育活动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同时,部分博物馆在举办活动的时候只注重当时宣传效果,没有与本馆实际情况相结合,简单模仿其他博物馆成功案例,不能凸显本馆特色;也造成各个博物馆活动大同小异,无法吸引参与者长久参与其中,形成博物馆社会教育长期效应。

(三)人员发展上个体定位不清,特色不显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从博物馆大国到博物馆强国的转变过程,也必将促使我国对博物馆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从简单的数量需求进一步变为对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上。近年来博物馆事业的爆炸式发展,更是凸显出文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等人才缺失等严重问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锻炼、钻研,培养出博物馆行业更多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从业人员,我国才能最终实现从博物馆大国向博物馆强国的转变。

三、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的天然优势

(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极大发展,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出其在国家政治、经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文化需求的满足,不仅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更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尚,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社会的均衡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博物馆作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精神休憩的圣地,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49座发展到2014年底我国已拥有博物馆4510座。我国博物馆事业处于历史上最好的黄金发展期,而且呈现着良好发展态势:社会环境方面国家重视、社会支持、人民关注;博物馆数量方面近几年几乎每天新增一家;博物馆质量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场馆;博物馆结构方面类型多、体系全、层次分明。

(二)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奠定文化创新基础

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仅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人类祖先遗址灿若星辰;这里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中国八大古都有一半在河南(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这里地灵人杰,老子、庄子、诸葛亮、岳飞、张衡、张仲景、杜甫、韩愈、白居易英才辈出;文物古迹遍布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2处,国有馆藏文物200多万件。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奠定了文化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文化旅游、文创产品、文化消费日新月异,文化产业发展朝气勃勃。

(三)社会发展提升博物馆行业文化创新需求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仅促进了博物馆的发展,也刺激了博物馆相关文化创新产业的需求。文创产品开发从简单的复制品到文化创意礼品,从单一的展示教育发展到文化宣传、艺术熏陶。人们文化素质和审美观的不断提升对文化产品的追求和研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凸显博物馆自身特色,如何更好的展示博物馆文物艺术品,如何吸引观众不断前来,已经成为各个博物馆必须解决的课题,博物馆也必将在解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向前发展。

(四)科技发展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途径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知识激增。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网站、微信到数字化虚拟展馆,从书籍、宣传资料到动画、互动游戏,更不用说场馆改造、安防提升、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将这些新技术有效的运用于博物馆的各个方面,促进博物馆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民,各个博物馆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新道路。

四、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的实践路径

(一)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出发点,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强势入侵,必须做好、做强、做大中华文化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成为历史的必然。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一件件单独的文物共同构成了某一区域、某一时代的历史文化缩影。人们通过参观博物馆,穿越历史,了解我们祖先生活的时代,了解我们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博物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宣传、保管、研究部门,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之“魂”以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之“手”注入博物馆事业之“体”,在参观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通过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展品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思想传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不断增强观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社会提供精神支持、创造灵感和前进动力,这也是博物馆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博物馆行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

(二)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建设

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祖先们在中华大地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原地区是华夏古都最为密集之地,历来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兼之中原地区幅员辽阔,兼容南北,贯通东西,各区域文化特色明显,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厚德载物、多元并存的文化特征。

各地均应认真分析本地文化特征,找准地方文化特色发展,以河南省为例,漯河的贾湖文化、新郑的陪李岗文化等中华早期文化,安阳的殷商文化,洛阳的河洛文化,开封的宋文化,郑州的嵩山文化等等,都是名扬中外的优秀文化,这些地区博物馆均应突出本地特色,让观众每次前来都有不虚此行,耳目一新之感,奉献给人们美轮美奂的精神享受。

仅就信阳而言,三省通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罗山、潢川、息县的商周文化,新县的红色文化,固始的根亲文化,淮滨的淮河文化等等,也是各有特色,共同组成了信阳“豫风楚韵,东吴西楚”的淮上文化。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优势,以文博工作为抓手,深入挖掘、研究、保护、宣传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特色文化,由点及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三)努力推动技术革新与科学研究,提升自身实力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博物馆的科学研究为博物馆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快速拓展自身知识、深入研究本地区文化,同时,科学研究也是支持博物馆运用、开发新技术的基础;将研究成熟的新技术及时运用于博物馆的工作中,推动博物馆的发展,不断奉献给观众新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让观众愿意一来再来,博物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

(四)积极做好文化互动与外出交流,扩大文化影响力

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广为传播才能为人所知,发展壮大,孤芳自赏必然无法发展,也终将走向衰亡。博物馆在积极实施“请进来”战略的同时,绝不能忽略“走出去”的重要性,两者并重积极拓展,方能打通文化发展之脉络,实现博物馆良性发展。在文化的交流中,对输出文化方来讲,不仅能够扩大本地文化的影响力,更能够促进更多的民众在与本地文化的比较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发展;对于引进文化方来说,本地民众了解不同特点的文化,在对比中加深了对中华文化及本地文化的理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双方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将为以后的工作和共同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当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们了解了更多的文化,不仅能够了解更多的区域文化,在体会比较重,也必将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部门,人们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创新出新的文化,新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会被博物馆收藏并传承;博物馆也将在文化发展中筑牢根基、发展壮大、枝繁叶茂、不断前进;二者之间和谐发展将形成博物馆与文化间的良性互动,为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博物馆应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挖掘特色文化、地域文化、中华文化,将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有机结合,赋予他们新的生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任务和路径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13(4):90—93.

[2]刘定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评述[J].人大建设,2014(9):32—34.

[3]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4]曹兵武,李文昌.博物馆观察[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5]蔡琴.博物馆学新视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博物馆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博物馆
谁远谁近?
新历史
露天博物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