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夏浒客家祠堂及其文化内涵

2017-01-28 15:05陈雪莲赣南师范大学341400
大众文艺 2017年4期
关键词:赣县族谱客家人

陈雪莲 (赣南师范大学 341400)

赣县夏浒客家祠堂及其文化内涵

陈雪莲 (赣南师范大学 341400)

客家祠堂是客家人从事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客家人情感维系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赣县夏浒作为客家南迁第一站加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典型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

客家祠堂;赣县夏浒;文化内涵

赣县夏浒是客家南迁第一站,也是典型的客家古村落。赣县夏浒客家祠堂中有恢弘大气的戚家祠堂、具有中西文化特色的谢家祠堂以及大大小小的分祠、支祠。每一个祠堂就如一个文化载体,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夏浒客家祠堂进行研究,揭示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客家历史和了解客家文化的特质。

一、祠堂格局及其楹联中的崇祖观念

祠堂是放置牌位的妥灵之处,又是祭祀祖先及其他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中国,崇祖观念可谓深入人心,源远流长。而其中,客家人表现甚为突出。作为汉族的一支的客家人,迫于战乱等因素的他们,历尽艰辛不断迁徙,虽要适应新土,但依旧不忘本源,重视传统,崇敬祖先。其中显赫先人更是他们的骄傲,又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因而,客家人在艰难的南迁中,仍然不忘肩负祖先骸骨,到了新的定居点,则将其擦洗干净,置于“金罂”之中,重新埋葬”。由此可见他们的崇祖观念是非常浓厚的。这些崇祖观念深深印烙在其祠堂的建筑布局及楹联上。

第一、夏浒祠堂的崇祖观念的体现。夏浒保存较为完整的戚家“追远堂”“聚顺堂”和谢家“敦五堂”。都为典型客家祠堂的构造。在谢氏族谱中的陈梦魁撰写的《祠堂记》中写道“其祠以后一截为堂,更截后一架为五龛室,堂之前扁则礼序乐和也。……祠既成矣,祭祀宜举,于是乔穆乃舆诸君稽擬著为谢氏春秋祭録,其祠中祭祀以端卿居中,以合族之高祖居右,祖居左,考居右,相向以次而南,考或当昭,则妣之主從焉,考或当穆,妣之主亦從焉,所谓堂事也。正龛中以端卿为始祖,百世不迁,以宗子之高祖居右,祖居左,考居右,为小宗易世以次而祧左龛,则群昭之主在焉,右龛则群穆之主萃焉,此所谓室事也。”从其中可看出其祠堂的大概结构,更是可以具体清晰的看出祖先牌位在祠堂内的排列位置,因而也可得知其崇祖观念的深厚。

第二、楹联也就是“对联”,常见于祠堂大门的两侧和厅堂的墙壁,而更多的则是张贴或者镌刻在大厅的柱子上。客家祠堂的楹联中,有大量是表现他们追祖溯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的。夏浒的戚家祠堂内共有十八根红砂岩石柱,都刻着书法精美、技艺极高的楹联,共有楹联十四对。其中,有追根溯源的,比如大门楹联:“世系出临辕昔自苏州分派,堂基开宋代频看赣水发祥”;也有弘扬先祖功德的,如前天井两边的走廊联“祠宇鼎新绍起鸿图崇世德,宗支衍庆重开峻业焕人文。萃东海人文一堂雍睦,溯临辕事业千古昭彰。”以及中厅石柱联:“世系承汉代候封凡为政治为教育为实业克宏先绪,祠宇据赣江形胜统曰鳖口曰天柱努机环聚大观。”除此之外,还有宣扬光荣历史,激励后代的。如“仍沫土之世家仕称循吏学为经师永绍愿云仍一脉渊源章贡,得浒江而建势水抱中和山绕蕴籍钟灵恃磅礴九重纶悖焕门楹。”

二、移民文化内涵

“客家祠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中原文明的文化观念构造,是迁徙异地的中原汉民族保持中原文化传统并同时具有迁徙民族特点的一个文化符号的表征系统。”因此,移民文化也是客家祠堂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夏浒早在北宋天启年间,由萧观德从吉安泰和迁至此地建村,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此后,又有戚、谢、李、刘、欧阳等姓陆续迁入,它的迁徙史,突出地反映在客家祠堂的族谱、祠碑、楹联上。

第一、族谱上的移民文化。族谱虽然不是祠堂的构成部件,但它与祠堂有着密切的关系。祠堂为族谱的编修提供决策、编写、举行发放仪式以及珍藏族谱的重要场所,并提供一定的费用支持;族谱则通过族谱中的祠堂记、祠堂图等来阐述祠堂修建的目的和宗旨,保留祠堂档案。族谱为祠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祠堂同为客家宗族制度的两大支柱。夏浒客家祠堂的族谱,记载着本族的源流、迁徙的轨迹、世系的发展、族规家法等。比如,戚氏族谱记载:“我府江戚氏,系汉临猿侯分派,先居于吴(今浙江地区)至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有重四郎者,任闽东刺史,解组后偕弟重五郎归吴。取道赣江,舟覆天柱滩,仅以身免,乃侨居高抗(今洲坪村)至宋景定时(公元1262年)始迁府江,居下坊(现名夏浒),宗之繁衍,是为府江戚氏之始也。”从以上可得知,夏浒戚氏是于宋端平元年迁入夏浒定居的。又据谢氏族谱记载“今浒江谢氏之初端卿也,独是端卿当金人南下,中原鼎沸之际,隆兴初举家南走,乱离播越,止居兹土,开垦基业,以贻子孙”从中可知,谢氏是在南宋隆兴(1164年至1165年)初年,由于金兵入侵而迁到夏浒定居的。再如,夏浒戚氏制定了一套较为严厉而系统的族规。其主要的目的是以此来约束管理日益繁衍的家族子弟。一共制定了十二条族规,分别为:勉孝弟、隆教学、输国课、序昭穆、崇祭祀、遵正道、戒匪僻、息争讼、谨婚姻、修祖茔、严死葬、管祠事。

第二、祠碑。有些规模较大的客家祠堂入口处建有祠碑,铭记宗族渊源。如夏浒戚家宗祠中的追远堂内的三块碑刻,碑文记述了夏浒戚氏的源流、繁衍、分布、建祠经过和建祠、修祠有功的族贤芳名等祠史。如;其中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重修戚氏祠堂碑”。所记碑文为;“我族自汉临辕候派衍至今,历世长远,枝叶盖殷殷茂矣。向有祠归然轩豁,谯门廊堂寝剌未尽备适,今子姓徼惠灵衣冠文物华而济美籍令不乘,此时一加修饰,似为阙典将孝享子何省。……议将节年所萃财谷募工缮葺已,而谋诸合族佥日唯唯和为后事,乃择万历己亥七月吉日兴工,二十月间坊牌廊庑堂寝门壁森然焕燃猗休哉。庶可以安神灵,申孝思而照来裔矣,其勒名于石,俱以出银多寡为次序,访别姓祠堂之通例也,并祭田土名逐一详镌于石,以垂不朽。”从以上石碑的序文就可看出修该祠的缘由、经过及出资情况。

第三、夏浒客家祠堂的楹联,大量反映了家族的迁移史。如谢家“敦五堂”的大门联“世泽东山门楣生色,恩纶承北阙阀阅宗功”上联是指在宋代由南京乌衣巷迁到夏浒的谢家,是谢姓“陈留”,“东山”,“宝菽”三堂中“东山堂”的一支后裔。下联写的是谢家承发祥地江北中原的谢水的恩泽。到东晋时王、谢两家的势力可以左右朝廷,成为当时权势最大的士族,因而有“阀阅宗功”之句。再如戚家祠大门楹联:“世系出临辕昔自苏州分派,堂基开宋代频看赣水发祥”,上联写的是戚家自汉代戚鳃受汉高祖封为临辕候,而夏浒戚家是自中原经苏州迁到夏浒的一支,下联是指该祠建于宋景定年间,故称“堂基开宋代”。而这支戚家人迁到此地后,逐渐发展成为世家大族了。夏浒客家祠堂所体现出的移民文化,正是与客家人重视传统、不忘本源的精神契合。他们将其家族渊流以及其祖先迁徙的情况,写进族谱、词碑、楹联,以昭示后代。

三、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

“中国是农业社会,‘耕读’是中国最常见的生计模式,这种模式在客家人群体体现的更为普遍,因为客家人为避战乱,大多迁徙至封闭的山区和丘陵,在小农经济的环境下,重“耕”是他们的生存之本。但客家人大都以中原古汉族身份自矜,重“读”又是其立身之基。因此,国内一些学者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同样看成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文化特质,以致将其列入有关客家精神(或称客家民性、客家文化特质等)中。”夏浒的客家祠堂中同样也体现了浓厚的耕读文化色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隆教学写进族规。夏浒的客家祠堂,有不少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作为族规写进族谱,如夏浒的戚、谢两大家族的十二条族规中,就都有“隆教学”,在“隆教学”写到“学校本教养人才而设……嗣后宜隆师重道,延宿学之儒,择端方之品,朝夕追随,另期有获。”这其中表现的就是重视人才的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第二、设立族中私学兴学。戚、谢两家都在祠堂设立私学小学,供族中子弟就读。在19世纪末由乡贤戚义龙创办了瀹智小学。该小学的校址设在祠堂内,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戚氏子孙,学费开支由祠堂开支,因而学生是免学费的,戚家的外甥如经宗族同意也可就读于该学校。夏浒的谢氏也非常重视族中子弟的培养。在清朝末年,该族在其宗祠设立小学,聘请文化水平较高的族人任教,族中子弟免费入学,所有经费开支由族田所得租谷支付。为鼓励族中子弟勤奋读书,为族争光。第三、设立奖学措施。如,夏浒谢氏制定了一套相应的奖励办法。“肄业应考者岁科县府文武童发正场,每人赆仪费四百文,列十名内一千文,列案首六千文;院试文武童各五百文,文武庠六百文……拔贡三十二千文”。除宗族奖励外,各房还有奖励。从上述奖励措施中可看出,奖励优厚,功名越大,奖励越大,并且重文轻武。谢氏在长期的科举中,人才迭出,这与谢氏家族崇文重教的观念和举措是有一定关系。而戚氏也对本族学习成绩优秀者实行奖励措施,据调查了解到,对考入县学的子弟给予一年奖励12担稻谷,考中秀才者,一年奖励24担稻谷,中举人者,一年奖励50担稻谷;考上大学者,奖励100担稻谷。族内通过这些奖励措施来激励族中子弟好好读书,立志成才。

综上可知,客家祠堂可以说是历史变迁的亲历者,它不但是一个家族的权力中心,体现着客家人的宗族力量,还是一个家族的文化中心,反映了客家人的情感诉求和文化特征。赣县夏浒祠堂是典型的客家祠堂,通过对该祠堂的了解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具体清晰的看到赣县夏浒村中客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黄晓珍.客家祠堂的文化内涵研究——以三明客家祠堂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4).

[2]江西赣县湖江谢氏联修族谱,复印版,1998年.

[3]林晓平,客家祠堂与客家文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4).

[4]戚齐杰,深邃的夏浒[M].江西:赣县盛昌印刷厂印制,2009.

[5]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以陆川祠堂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6]严奇岩.地理环境与四川客家的耕读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8,(3):130-135.

[7]罗勇,林晓平,钟俊昆.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9.

猜你喜欢
赣县族谱客家人
怀念钟和建蜂友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赣县区召开首届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蜂业创新大会
客家人
赣州市赣县区科协举办蜂产业转型升级培训班
浅谈赣州市赣县区低质低效林现状的成因及改造对策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