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 (辽宁省建平县文化馆 122400)
浅谈新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和利用
王小红 (辽宁省建平县文化馆 12240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迅速增长。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业已成为农村居民农闲时节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具有普遍的群众性、广泛的参与性和活动的多样性等特点,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民群众;文化活动
由于广场在农村及社区等人口聚居区具有公共性娱乐休闲场所的社会功能,且广场文化活动多为群众自发组织,多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所以这类文化活动具有较高的活力与群众参与度。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教育熏陶作用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多种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多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且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展现给群众。在传播工作、学习、生活知识的同时对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农村广场文化活动具有无形而巨大的教育作用。
2.休闲娱乐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物质生活已经有了极大改善,但是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广场文化活动给他们提供了在劳动之余休息娱乐的平台。在活动中没有年龄、性别和身份地位等局限,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以建平县东、西环岛活动广场及各乡镇厂街近几年来形成的广场文化为例,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只有扭秧歌到现在的太极拳、舞剑、广场舞、曲艺表演多支队伍百花齐放,广场文化活动不仅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欢乐,也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展示和休闲娱乐的平台。
3.社会交往、人际调节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很多农民群众搬进了楼房,由于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发达的信息传媒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具体表现在人情冷漠、邻里极少来往。在广场文化活动中,由于没有性别、年龄和身份地位等限制,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到相应人群中,在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心灵得到抚慰,情绪得到调节,也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特别是党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后,广大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广场数量有了较大增加。以建平县为例,截至目前,已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村级文化活动广场218个,占全县260个行政村的84%。如昌隆镇牌殿村文化活动广场,依托村部大院建设,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全部为水泥硬化地面,粉刷文化墙500平方米。农闲时节、傍晚时分,近百名农民群众置身广场参与文化活动,热闹非凡。但在农村文化活动场所数量增加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管理和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乡村文化广场建设较为滞后。目前,农村文化广场在数量、质量上跟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建设质量存有参差不齐现象,有的文化广场较标准,设施齐全,有的却只是一块空地,相关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还不到位。文化基础设施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二是广场活动开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设施建设齐全的地区广场文化活动开展较活跃,文化主题也比较丰富;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十分单一,主要以广场舞为主,目前全县只有30%的村建有广场舞队伍,且年龄层次趋老龄化。有的广场甚至成了单纯的空地,在农忙时用来晒粮食、搁置器具。
三是乡村文化广场管理力量薄弱。管理人员力量不足,身兼多职是基层文化工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村文化广场活动具有多样性、专业性、开放性等特点,而乡镇文化站及村居普遍缺少文化专职干部,无法应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工作的需要,影响了文化广场效能的发挥,有相当部分乡村文化广场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
为了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与改进管理势在在必行,为此建议:
1.因村制宜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规划设计,把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提高村民幸福指数的大事来抓,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本着实际、实用、适度的原则,根据村庄布局和经济基础,尊重群众意愿和需求,利用村内空地、废弃荒地等建设改造文化广场。多方征询群众意见,综合考虑村居发展走势,选择配套设施,营造和谐适宜的广场环境。
2.多方筹措,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财政支持一点、村里自筹一点、共建单位帮助一点、群众投劳一点、社会捐献一点”融资方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和完善各类硬件设施。丰富与企业合作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文化广场,适当将广场部分宣传栏、广告栏等租给企业,利用企业的力量为广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有条件的村居委会应积极利用与上级单位结对帮扶、共建的契机,健全硬件设施,力争为文化活动广场配齐活动场、宣传栏、小舞台,充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3.充分利用,提升内涵。各乡镇、村组要应充分利用好、发挥好文艺骨干和文化带头人的作用,组织开展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文化工作者们要深入农村倾听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积极举办乡村文艺汇演、农业科技知识讲座等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此外,政府文化部门也应积极引导在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中结合地域特色,融入传统文化内涵,可将历史名人、民间故事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农村文化广场在满足群众集会、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4.带动群众,培养专业人才。文化主管部门要注重发挥文艺团体的辐射作用,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业务指导,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和“热心人”,指导他们组织开展各种业余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以乡镇为单位,把热心于群众文化事业又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吸纳到一起,形成一支集宣传、教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队伍,提高对基层文化的服务水平,有效缓解文化干部紧缺的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基础文化工作。同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5.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确保文化广场健康运行。完善各村的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环境卫生、村规民约、集体财产管理等规章制度,对新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硬件建设、活动计划、日常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并由专人进行管理,防止出现广场空置或另作他用。同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等办法解决管护资金问题,并适当将广场建设管理纳入镇村两级综合考核指标,提高镇村两级对文化广场进行管护的积极性,确保把文化活动广场建成设施完备、制度完善、活动环境优美的标准化、规范化村民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