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强 (湖北省宜昌市群众艺术馆 443000)
试析基层文化馆(站)、社区中老年书法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金 强 (湖北省宜昌市群众艺术馆 443000)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书法群体广泛兴起,书法活动丰富多彩。进入新世纪,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书法教育如火如荼,而中老年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其书法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基层的广大群众。本文试图通过对基层文化馆(站)、社区开展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教育培训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调查,归纳、整理基层文化馆(站)、社区中老年书法教育的现状或困境,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再通过对现状或困境的分析,寻求基层文化馆(站)、社区中老年书法教育走出困境的思路和途径,提出可行性、指导性的参考意见。
基层;中老年;书法教育
书法从20世纪80年代复兴至今已30多年,书法热潮持续不断,广大百姓也参与其中。2009年9月,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起了世界关注。2011年和2013年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并从2013年春季开始执行。至2015年底,全国有一百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书法专业,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一应俱全,招生数量连年增加,学习与研究层次不断提高,展览与学术氛围逐步提升。
从表面看,中国书法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人口众多,市场活跃。然而,在全民书法热潮中,中老年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其书法教育和艺术鉴赏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一)认识不到位,管理不规范
1.不少基层领导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战略发展眼光,注重经济工作,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有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休闲、健身、娱乐,为群众安置个去处就可以了;有的把社区文化看作是点缀而已,其建设也就处于有限和低层次状态。
2.时尚、网络文化和快餐式消费的泛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许多基层领导不大重视传统文化,对写写画画尤其对书法艺术不感兴趣,不能理解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功能,也不能利用文化的价值来提高其管理水平。
3.不少基层领导认为书法教学见效慢,短期内难出成果;中老年人起点低、基础差,期望值不高。与舞蹈、音乐等舞台艺术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相比,书法趋于个人化,书法教学未能获得同等待遇,也不可能有长远计划。
我国中部地区某省某市经济、文化较繁荣发达的某区文化馆,下设8个文化站, 80个社区活动室(1个在建),我们对其开展的舞蹈(健身舞、广场舞)、音乐(声乐、乐器)和书法活动进行了专项调查,42个社区回馈了信息,如上图。
上述同省同市某贫困县,其文化馆下设8个文化站,101个村(社区)文化室,在专项调查中,只有12个文化室反馈了开展舞蹈(健身舞、广场舞)、音乐(声乐、乐器)和书法活动的情况。
4.制度不健全。大多基层文化馆(站)、社区编制不足,工作人员偏少,他们兼有科、教、文、卫等多种工作,在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和各项检查的情况下,只能开展技术含量较低、容易让普通百姓接受的简单文体活动,对于书法教学及活动,无所谓制度是否健全、功能是否完善、管理是否规范。
(二)硬件不完善,软件不充分
1.随着国家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社区、农村的倾斜,各文化馆(站)、社区、村有了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广场、体育器材等,但很少有固定的教学场地,独立的书法教室就更少,更谈不上专业的桌、凳、文房四宝用品;也没有像样的展览场地比如美术馆、展览馆之类,书法作品的展出大多在广场、走廊、过道进行。
2.专业人员和教师队伍严重缺乏。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的缺口在50万左右,基层文化馆(站)、社区从事书法的文化专干更少,基层群众的书法培训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3.没有合适的教材。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从小学到大学的书法教材,有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完善、统一,从2015年秋开始投入使用,但适合中老年特性的书法教材几乎没有。
4.资金严重不足。基层文化馆(站)、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欠缺,书法教育和书法活动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很少资金投入或持续投入。
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某省某市某区文化馆所属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调查发现,基层群众文化、艺术、体育团队急需解决的问题分别是:场地、音响设备、经费、师资、服装道具等。该馆下设5个文化站,59个村(社区)文化室,48个馆、站、室提出了需求。
(三)学员条件参差不齐
1.对书法的理解不同。基层文化馆(站)、社区中老年书法爱好者人数不少,年龄集中在55—75岁之间,他们大多成长于“文革”期间,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有的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有的缺少艺术鉴赏力,有的经济条件不十分宽裕,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对书法的认识、理解和学习。
2.学习的积极性不一致。由于学员的年龄、阅历、学习目的、家庭条件、身体状况等情况的不同,他们对书法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不一样。
总体上,基层文化馆(站)、社区对书法教育和书法活动不够重视,投入较少,专业能力偏弱,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有的地方场地有了,却没有配套;配套有了,又没有管理;管理有了,但没有人气,中老年书法教育活动或开展不起来,或半途而废,或收效甚微。
(一)把书法等艺术教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体系,主要由文化投入、服务项目、服务绩效三部分构成,评价体系则包括政府投入、队伍建设、社会参与、服务项目、服务绩效等,评价的目的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与预期效果、满意程度进行评价分析,进而改进和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更合理地满足公共需要。
1.充分利用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的契机,推进书法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范围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与此相对应,在中老年书法爱好者数量较多、人员较集中的基层文化馆(站)、社区,或条件较优越的乡镇,增设书法教育项目,配备相对独立、固定的书法(含美术)教室和展示区,添置相对专业的桌、凳,购买必要的笔墨纸砚等用具,积极组织开展活动,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创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
2.以提升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一是把书法教育项目纳入到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绩效考评之中,使他们能够在管理上下功夫,在服务上上水平。二是整合公共设施、场地(如教室、展馆),做到物尽其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邻近社区或美术、书法、摄影等相近专业轮换使用教室、展示区,做到在设施上互联互通,在资源上相互融通,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做好书法教育项目的组织管理。对学员构成、教师使用、教学过程、活动安排等内容形成符合实际、行之有效、运行良好的管理制度,为书法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建立书法教育培训的反馈机制,吸纳文艺文化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和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尝试在基层组建群众文化艺术理事会或社区联盟。
3.拓展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基层文化馆(站)、社区开展书法类艺术教育活动,其资金年度投入不比组织一场舞台演出的费用多。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财政投入是主导,为此,需建立稳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保障开展书法教育基本服务所必需的资金。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购买优秀书法作品、奖励书法优秀人才。同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支持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书法教育活动,缓解资金压力。并重点向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倾斜,支持农村和社区基层书法教育,保障基层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营造书法教育的文化氛围
1.打造具有书法艺术特色的墨香乡镇(街道)、社区(村)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距较大,各地的民俗风情、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开展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学习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有汉字存在的地方就有书法立足之地;会拿毛笔书写就可能创作出艺术作品,因此在基层文化馆(站)、社区营造浓郁的书法氛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申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法之乡”、“书画之乡”结合起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特色标准,塑造具有书法特色的文化品牌。
2.书法活动常态化
在基层文化馆(站)、社区常年不间断地开展书法教育、交流、创作、展览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受众率和参与率。把高层次的书法名家请进来,进行讲座、点评;把基层的书法爱好者送出去参观、培训,开阔眼界,提高鉴赏能力。对好的经验及时总结,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广场、网络、LED屏幕、文化长廊等媒介加以宣传和推广。
3.社区联动,与社会书法培训机构、老年大学合作
目前,基层文化馆(站)、社区已经开展了的书法项目,有的活动较封闭、孤立,有的各自为政,互不往来,这就要求政府主导的职能发挥作用,让相邻社区联合起来,在场地使用、教师配备、学员互动、资金调拨上统筹安排。有条件的地方,可与书法培训机构、老年大学在设施、技术、活动等多方面进行合作、互补,或委托给社团组织如书画协会进行管理,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建立稳定的书法教师、人才队伍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中,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较高的基层文化队伍极其重要,书法教育更需要稳定的教师队伍和专业人才。
1.在文化馆实行总分管制过程中,选派书法专干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文化馆的业务水平,推动文化馆城乡一体服务,由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中的总馆向一级分馆(区级文化馆)下派业务副馆长,选派书法业务骨干,指导分馆的公益培训、艺术鉴赏等工作,为向基层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均等的文化活动发挥指导帮助、示范带动和联络协调作用。总分馆体系的业务副馆长(书法或其他艺术骨干)实行轮换制,基本期限一年,可为基层文化馆(站)、社区部分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
2.组织书法志愿者,培养书法后备人才
除上级部门选派优秀书法家到基层文化馆(站)、社区兼职,还可与高等院校、各级书法家协会联合,广泛开展书法志愿活动。举办不同形式的文化站长培训班、文化专干训练营,对基层的书法骨干给予重点培养,形成书法专业人才、志愿者、业余骨干三支队伍同时向基层延伸的发展格局和服务体系。
3.在文化扶贫中,既要送文化,又要种文化
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文化扶贫则要从文化、智力和精神层面上给予以帮助。在书法项目上,以教育为基础,既传承文化,又培养人才,更可以打造与书法相关的配套产业,与“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结合起来,用书法脱贫致富。具体帮扶上,采取“党员帮扶”、“结对帮扶”等形式,充分发挥党员和专家的模范带头作用,助力文化精准扶贫。
(四)抓住机遇,实现书法教育的多样化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中老年人也不例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也日益彰显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为基层文化馆(站)、社区的书法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1.改进教学模式,远程教育变为现实
在书法教学中,也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创新教学模式,丰富书法课堂。基层文化馆(站)、社区只要安装无线WiFi,就可以进行书法网络直播;只要连接有线电视,就可以进行书法远程教学,这为中老年人的学习打开更多的窗口。即使没有老师现场指导,通过互联网,学员们可以走进更大的教室,聆听全国名家、名师的讲座和示范,在反复播放收看中解决困惑。随着有线电视网村村通和直播卫星电视户户通的实现,书法的教与学都变得简单、轻松。
2.完善课程设置,数字平台发挥作用
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电脑端和手机端),借助互联网和高科技,让书法的教与学更为直接。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建立应用“文化e家”平台,实现书法活动预告、名师点单预约、书法精品下载、网上教学培训、群众反馈评价等。基层文化馆(站)、社区则可建立微信公众号、QQ群,及时传递信息、群里互动、批改作业等,让更多的学员参与其中,实现书法教育服务的迅捷、均等。
[1]《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
[2]《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
[3]王雷《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城乡建设》,2016年08期.
[4]《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二【2013】1号.
[5]《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
[7]党俊武,周燕珉.《老龄蓝皮书: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
[8]李岗.《论当代书法现状及发展》.现代交际,2015.
[9]沃兴华.《中国书法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8.
[10]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