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鹏贵州省毕节市工业学校
研究分析加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
朱鹏
贵州省毕节市工业学校
众所周知,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学形式。古代文学批评是对古文化进行的批判性继承,有助于在文学的思考中落实文学鉴赏,进而提高文学的全面性,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并用新的观点落实文学样式。然而,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我国对古文学批评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忽略了批评与进步之间的联系,批评的方法也不够科学。基于这样的情况,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必须坚持创新,对批判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达成批评效果,让古代文学继续发扬光大。
加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我国是世界闻名古国之一,文化历史悠久,文学底蕴深厚,作为文学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文学的批评方法直接影响着历史的传承。与一般的课程不同,文学批评自成体系,具有特殊的风貌,想要对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就必须基于方法论的研究提出思想与表现形式完美融合的方法,按照统一的原则对文学进行批判。据调查,目前我国的古代文学鉴赏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文学批评的重视度不高,理论和实践无法有机结合起来,造成批评的方法存在偏差。想要从根本上弥补这些问题,就必须明确古代文学批评的内涵,基于批评的意义和原则,分析成效,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的弘扬与传承。
文学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无论是初高中,还是大学,语文科目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用文学批评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其一,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独特的视角,运用的思维更加立体,重视经验的概括。积极引入古代文学批评,有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观察到不同视角对文学的看法,从而训练学生的新思维。
其二,有助于将语文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观点,坚持创新教学。在语文中融入民族情感,有助于中国文化吸收更多的精髓,奠定文化的历史基础。
其三,在国际文化中彰显中国魅力。中国文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传承,中国有将近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三,对古代文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传承文化,是永葆中国魅力的关键。
(一)文史哲相结合的原则
文学批评考察的是批评者的综合素养,文化底蕴和功底,将文史哲三个科目应用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之中,可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当时的历史文化,用辩证的视角看问题。
(二)文学与艺术的融合
文学和艺术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彼此相互渗透,文学中自然的蕴含着当时的艺术特点。因此,对以往的艺术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够突出文学批评的特性。
(三)中西结合
中华文化和国外文学家对待文学内容的看法和角度有很大的不同,想要真正的做到去粗取精,就要参考西方艺术视角,找到文学批评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做好文学的传承。
(一)辩证法
辩证型致力于注音释辞、考证名物、训话典故、校勘版本以及编篡年谱、钩稽遗文佚事。它为一般阅读铺平初阶,也为深入研讨垫下基石。故以实学为根底是其一大特征,因为批评者涉及面较宽,研究的项目较复杂。辩证型又尤重社会功利性,上自孔孟说诗,下至明清衡文,莫不如此。这是儒门要文学成为配合政教、宣扬伦理的工具。
(二)对比法
对比法有多重特征,一是应用范围广泛,其足迹遍布作家、作品、风格流派及文学与非本科的比较等方面。如孔子论《韶》与《武》;二是比较常与其他逻辑方法相结合,如锤嵘兼取类比、综合、推理而并行;三是出现比较文学的雏型。对比之法能展示人类认识和社会文化在空间横向联系的类通性和渗透关系,比较型之得到长久运用正是满足这种思维和心理要求的必然表现。
(三)选评型
这是选编作家作品而评判,故其主要特征是通过选集加编者按的表现形态实现寓评于选,以创作印证理论的目的。体现选评的眼光有两种样式:一是只反映于选目,并不评论具体对象,最多在序言总括说明选评标准。二是具体评论。唐殷珍的《河岳英灵集》就选录盛唐诸诗家之作,逐一作简要评价,终序又论述了南朝至盛店的诗歌发展概况、内客形式并垂等问题,据此而说明其选评准则。
古代文学的批评是对文学作品多种内容进行的评定和分析,有助于批评者了解文学中蕴含的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批评中总结我国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特点,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此同时,在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批评的时候,还能够弘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国历史,提高文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传承和弘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全面发展,而市场的推广更需要文学守住底线。基于传统教学对文学批评的忽视,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课必须强调批评方法的创新,通过辩证、对比、选评等多种方式传承国家文化,并用科学的方法对文学作品做出客观的评定。
[1]张伯伟.加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74-75.
[2]李家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及其认识途径概评[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4:82-87.
[3]彭玉平.沉潜考索之功,高明独断之学——评张伯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03:140-144.
[4]蒋述卓,闫月珍.对中国文学批评及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