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2017-01-28 16:32:20张小景中共汝州市委党校
科学中国人 2017年17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张小景中共汝州市委党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张小景
中共汝州市委党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转化的过程,它的培育路径是系统的、多元的。本文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扎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多种方式协调配合,如教育引导、示范引领、舆论导向、行为实践、法律保障等多方面、多途径地进行探析,以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大地成为社会风尚有所裨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社会风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化到外显的转化过程。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转化,在中华大地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道德滋养?这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它与中国人民的价值理想相契合,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和愿景。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然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价值观就应该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就必须斩钉截铁、毫不动摇地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永葆其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国家大发展的紧要关头,各种文化思潮纷纭繁杂、不同价值理念碰撞加剧,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键就是要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与发展,增强其感召力、凝聚力、竞争力。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它“虽然永远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清醒地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充分汲取中华优秀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当然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精神支柱。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有精神内涵和价值方向的实践活动来推动、开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我们要成为新价值观的提出者和引领者,而不能总是被动地受各种引进的价值观的影响甚至支配,“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铁娘子的刺耳之言亦犹在耳,时时警醒着我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绵延不断、宏大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激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新的辉煌。”[2]我们要激发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转化和创新,使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的同时更具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更具吸引力,让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多种方式协调配合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系统性,要通过教育引导、示范引领、舆论导向、行为实践、法律保障等多重手段相互补充、协调配合,实现其落地转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一)教育引导

古人云: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教育引导是基础。

1.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状。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最终达到让受教者形成共同精神追求的目的,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最薄弱的恰恰是德育。当前,我国的教育仍然没有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内容错位、形式单一的严峻现实,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不可触摸之痛,严重影响了受教者的全面发展。首先,教育应在丰富教学内容,加大德育教育力度上深下功夫。古语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而现代教育把美术、体育、音乐全作为副科,这是现代教育的极大缺失。因此我们要在丰富创新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比如,在语文教学中用美的作品、美的思想意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红线贯穿始终,让教育对象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道德修养同步提升;把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能教育等与数学、英语等知识传授并重等等。其次要创新教育方式。教育不只有课堂教学、考试、比赛,还可以让受教者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向山野……课堂教学与实践并重等等。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在体验、模拟、欣赏、争论、竞技中感受感悟,让“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目的真正得以实现,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汇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教育真正承载起民族的希望和理想。

2.要对国民教育进行总体规划。德育是应该贯穿于受教者终生的一种教育,是终生教育,因此,有必要对国民教育全过程进行规划。首先,要做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教育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衔接,使之具有系统性和协调性。其次,要实现教育全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贯穿于贯穿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还要贯穿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干部教育至直终身教育等各领域、、各环节及教育各要素。最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制机制,破解障碍,推进终身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更加高效的教育合力。

(二)示范引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要充分发扬党员干部、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效应。

1.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我们的党员,特别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首先,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价值观、权力观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的“内化”。其次,建立健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促进党员干部的“外化”。

2.充分发挥社会精英、公众人物的引领导向作用。社会精英、公众人物尤其是明星,往往代表着社会风尚,他们的语言、行为、爱好甚至穿着打扮等都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很容易为大众所模仿。然而近些年来,这一群体特别是一些演艺明星状况不断,不时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因此,在鼓励、引导他们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的同时,要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专家监督、行政监督等以规范其言行。

(三)舆论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善于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强化舆论的导向作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游戏、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从文字、到声音、图像直到互联网传播的新兴媒体,是多元文化思想传授的重要载体和主渠道。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增强中华文化力,让悠久灿烂丰富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辉,重新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生命源泉,这是目前中国文化的责任,更是我们使命。我们要创造更多更美的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电视作品,丰富报纸、软件、游戏、网络等宣传载体,使它们成为承载真善美的平台。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各种场馆、历史古籍,传统礼仪和节日等所蕴含的文化内蕴进行挖掘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这些文化载体的内核和灵魂,在这里让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传统与现代共同升华,大众在欣赏、娱乐、玩笑中塑造真善美,培养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现代人格。

(四)行为实践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调动人民大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民众的自觉参与中汇聚全民智慧力量。建党初期,毛泽东主席便把“唤起民众”作为党的首要任务之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唤起民众”,在民众自觉的行为实践中唤起民众的道德认同、价值共识和意识觉醒,重塑民众的精神向往和道德风尚。志愿者、义工、环保使者,体验本身就是一次次正能量的燃烧;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参观过程就是一次次与历史的对话和对视;大众对于传统节日,过的越盛大、越隆重,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推广得越好……对于这些,我们要大力弘扬,支持人民大众的建设热情,在大众的热情参与中,构建起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法律制度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筑牢核心价值观的刚性保障。一方面,我们要制订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善法、良法,发挥其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推动良法的落实,实现良法善治,发挥其规范作用。用法的权威来提高人民大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自觉性。

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宗教、学术交流、各种国际组织与机构以及世界性活动等来展示我国的文化、历史与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结束语

“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相信有了我们的共同努力,在中华大地上,必将形成人人争相参与、个个踊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风尚。价值观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力量有如水面下涌动的势能,驱动着、奔腾着奔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方化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2004-429

[2]习近平.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4-07-0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6

张小景(1972-),女,河南汝州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讲师(中文),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党建。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