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文化情结放异彩
——诗人冯玉素描

2017-01-28 07:09加拿大林楠
名作欣赏 2017年16期
关键词:文萃

加拿大 林楠

母文化情结放异彩

——诗人冯玉素描

加拿大 林楠

加西作家冯玉与以往渐进式进入公众视野的方式有所不同,她是忽然间引人注目的。纵观冯玉总体的创作态势,她正在通过自己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构建一种属于自己的美学个性,从而确定自己在海外华文文学版图上的文化位置。

母文化情结 冯玉

近两年,在为美国、荷兰、德国等地作家写序和书评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有几位女作家与以往渐进式进入公众视野的方式有所不同,她们是忽然间引人注目的。也可以说,她们自身带着足够的光彩,有着铿锵的节奏的同时,又跟着一个漂亮的亮相走上前台。加西作家群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冯玉就是一个。最初是接二连三在报纸副刊上发表她不同凡响的诗作,并迅速在读者中流传开来。譬如她的一首七绝《春光赋》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春晴日暖柳丝长, 池畔莺啼紫槿香。 谁弄华筝飞妙曲, 捧茶闲坐小轩窗。”清新自然,恬淡优雅,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美学特征。诗中,“谁弄华筝飞妙曲”一句,尤为出彩,它把春的明媚和淡雅的心境一下给激活了。然而,诗人并没有在这个明确的意象上停下,让人意想不到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了“谁弄”这个短语。“谁”,给画面铺了层朦胧的色调,一个“弄”字,把文雅推向极致。从汉语用词规范意义上讲,筝是“弹”的,但是,如果把这句写成“谁弹华筝飞妙曲”,可能就流俗了。据传,温哥华有位艺术家,因“谁弄华筝飞妙曲”这句诗,灵感受到触动,正在构思一幅命题画。

冯玉诗作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作品里常常充溢着浓郁的故土情怀。这里面有亲情,有族情,但集中展现的还是她的中华文化情。

人们看到,尽管身处异域,每当传统节日,比如中秋节到来之际,诗人仍按照故国的习俗,采菊挂花灯,把酒赋诗一番。七律《甲午中秋夜》即是一首获得好评的即兴之作:“碧落迢遥宝镜升,广寒万里泻清澄。暗香脉脉飘丹桂,玉露盈盈抚素风。闲采新菊尝绿酒,静观皎月映花灯。今宵秋意寄桑梓,明日金枫满客城。”末尾两句“今宵秋意寄桑梓,明日金枫满客城”,是一个精彩的升华,把海外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家怨乡愁和因触景生情而引发的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默默地浸润在诗句之中。

又如五律《中秋》:“故乡明月夜,海外照无眠。玉洒清辉冷,风吹细雨寒。庭前惜落叶,梦里叹流年。把酒遥相祝,天涯共月圆。”作者直抒胸臆,把海外游子在圆月佳节时对故乡的思恋,表露得细密而真切。

在一首五言古体中有这样的诗句:“……杜宇林中唱,归音不忍闻。十年忽一梦,天涯羁旅人。夜深凭阑处,心曲寄乡津。”在杜鹃鸟如泣如诉的“不如归去”的啼叫声中,作者又油然想到虽离开亲人故土,羁旅天涯异乡久客,但故园情怀却从未更改。在这样的他乡夜,凭阑远眺,把心曲化为诗笺,遥寄故国。

冯玉的七律《咏雪》发表后,即刻引起诗词界读者的一阵热评,赞其意境深远,造诣不凡,竟然全诗对仗,足显其功底的深厚。全诗如下:“昨夜朔风摧白草,云城寒木落梨花。琼枝横逸舒银阙,玉絮轻盈舞露华。赏雪围炉斟美酒,听琴倚月品香茶。几回薄醉思桑梓,一片幽怀寄锦霞。”末尾两句,诗人表露出更为深刻的思乡情怀。

对于故土的怀恋,在冯玉的词作里还有很多,譬如《行香子·新春感怀》的下阕:“匆匆一岁,驹过倏然。念家乡、数九天寒。除夕齐聚,把酒情酣。愿年同好,人同乐,月同圆。”新春佳节之时,故乡正是数九天寒,大年三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把酒言欢。一切的一切,全都出现在想象中……无奈,遥想远隔重洋的亲人,只能寄上心中的祝愿。

在《虞美人·咏睡莲》这首词中,有这样的句子:“谁吹乡曲咽声轻, 怅望流云无语诉心情。”这里,诗人用“谁吹乡曲”“咽声”“轻”三个语意要素组句,构成一幅游子思乡的心情画卷,意境邃远。紧接着,诗人又以“怅望流云”“无语”“诉心情”三个语意要素点题,把具象幻化提升为无边的诗意,把乡愁的浓情,淡成一幅水墨,洇入辽远的流云之中……至此,那种柔肠寸断的感觉,不知不觉灌满了人们的心胸。

冯玉的诗将传统形式美与现代意象美精妙地揉在一起,技巧娴熟,令人称奇。她的诗婉约含蓄,淡雅芬馨,很有个性。特殊的人文经历,造就了冯玉的艺术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诸多动静交错、妙不可言的诗性意境,随便翻开她的诗作,就可发现诸如“春染空山”“风来杏雨”“桨摇鸥鹭”“舟隐微波”“春晴日暖”“谁弄华筝”等意象,精彩凝练,典雅至极,用词遣句,文静而优雅。尤为可贵的是在她的诗作中,深含着一种女子少见的大气和豁达。诗性感、景深感、画面感极强。作者通过自己这些精巧的语汇,建构出一个个鲜活的、极富个性的美学境界,这一点,可说是冯玉诗词引人注目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她艺术追求的一个亮点。

加西诗词圈内读者的眼光是在叶嘉莹时代培育出来的,差不多全都是依陆机“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反复演练而成的,有相当不俗的欣赏趣味,他们的精神文化层次很高,内中不乏往日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以及中文学校资深教育家。得到这批读者的赏识,并不容易,更何况他们之中,有人还以专家的眼光,接连写出冯玉的诗词赏析。

这里,人们自然会想到,冯玉的功夫何以修炼到如此纯熟而又焕发自如的地步?在当地一家有名的报纸副刊专栏里,刊出2017年度春节征联大赛冠军奖获得者Feng Annie对其获奖作品的解析。摘内中相关一段:

此次大赛给出的出句引典故、数词及借代词入联,结构严谨,玄机暗藏。上联的首句“各族乐花城”,一个动词“乐”连接两个偏正词“各族”“花城”,比较容易对,难点和玄机在“五德新春迎五福”这句。从字面上看,同样是三个偏正词被一个动词“迎”连接,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此句暗藏了两个玄机。一是“五德”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数字+名词,而是鸡的别称,是借代名词。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文称,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二是主语偏正词与宾语偏正词皆有数字五,给对句平添了难度。

因上句暗藏玄机的“五德”是由两个仄声字组成的借代词,所以下句相对位置上也必须是由两个平声字组成的借代词,并且这个平声借代词还须包含一个平声的数词。在平水韵表中,平声的数词只有“三”和“千”,是故只能在带有此两个数词的借代词中考虑合适的词。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千金”这个带平声数词的借代词。用“千金”来代指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称女孩子为“千金”的就更多了。有了“千金”后,又借“千”联想到宾语位置的平声偏正词——“千秋”。然后考虑如何把这两个偏正词关联起来,纵观中华民族历史,哪位女子具有名载千秋的功绩呢?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典故就油然浮出。花木兰这位奇女子替父从军的壮举,在那个时代以至随后的一千多年里都是很令人佩服的事,所以这位巾帼英雄得以名载千秋,传颂至今。于是下联就有了。对句的首句也是五个字,成“木兰投军营”,但“军营”是平声,而“军营”在古时叫“虎帐”,又恰好是仄声。那么下联首句就是“木兰投虎帐”。后句是先想到的,于是按照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的对联基本规则,下句就顺理成章地对出来:千金壮志载千秋。

好的对联应该符合这几项要求,即上下联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内容相关、意境完美。此参赛下联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对仗工稳,意境豪迈。唯上下联意关联方面尚不甚理想,然新春佳节之际,为祖国的巾帼英雄点赞,也不失为积极豪迈、激励人心的对句。再看亚军联和季军联,它们几乎具有相同的优势和缺憾,优势是下联与上联的内容关联性比较好,呈现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气氛;缺憾是对句中没能完美地完成对出句中暗藏玄机的借代词的对仗。由此亦可见,完美的境界并非轻易可达到。在此,笔者想篡改韩夫子的一句名言与各位诗词楹联爱好者共勉: “联”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Feng Annie其实就是冯玉。从这段对冠军联解析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她是一位深谙词性、语法、对仗、组句组联等综合学问的汉语言文字专家;当然,在这一厚实的底蕴上,更是一位具有灵性思维的好诗人,一位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勇于暴露自己冠军联缺点的真诚的人。作者心态已从容在一种境界中。

冯玉的自由诗也很有味道,她为洛夫返台写的一首诗相当感人,最后两段是这样的:

明日,我们会把思念装进信封 /寄给你/若你看到有青鸟飞过天空/那是我们殷切的问候//明春,樱花盛开的时节/我们将齐聚英吉利湾北岸 翘首/迎候您,带着美丽的乡愁/故地重游……

作者抓住了两个不同时间段的情景,一段是明日,别离的初始,“把思念装进信封”,比喻形象,透着深情;一段选了明春,翘首在英吉利湾北岸。借此来渲染与大诗人的别离之情。翘首场面的安排,酷似舞台导演调动声光手段处理的一个艺术场景,由明逐渐转暗,转静谧,转空阔,然后,静静地,静静地落下帷幕……真挚感人,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洛夫先生非常喜欢这首诗,对作者说了不少鼓励的话,还亲笔给作者改动了两个字。也因了这首诗的缘故,冯玉一直保持着与诗魔的联络。

在《痊愈》这首诗里,作者这样写道:

不是都说 /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吗 /可是为何有一种病 /病来如大海涨潮 /澎湃汹涌 /扑面而来 /病去却如落潮一般 /转眼间 /潮水卷着浪花 / 奔腾而去 /无影无踪 /只留下几只羸弱的小螃蟹/ 在空荡的沙滩上/ 轻轻爬着/ 让人记得/ 海潮的确来过 /曾经是那么汹涌 /听到电话那端你笃定的言谈 /和明朗的笑声 /我明白/ 你的病已经痊愈了/ 你不会再半夜里忽然发烧/ 烧到不能安眠 /不会再频频发送信息 /像个孩子一样/ 随时汇报你的病痛/ 你的依恋和烦恼 /你终于痊愈了/ 不再需要心理的依靠/ 真的为你高兴 /真心不希望/ 病痛伤害你的身体/ 你的骄傲 /可是不知为什么 /心却忽然隐隐作痛 /痛得/ 泪珠/ 潸然/ 而落

从诗面看,是为友人病愈而抒怀,诚挚的欣慰,溢于言表。但喜悦的后面,却隐含着浪涛般起伏的心潮。那是通过把在病中发生的深且细的交流而产生的情感依赖与痊愈后的朗声笑语摆放在一起之后,在内心深处由情绪反差而生发的矛盾与纠结。一首短诗,把一个人由内心矛盾产生的心情交织转换全部纳入,并细致入微地表达了出来。看得出,作者是位体悟情绪、驾驭情绪、描绘表达复杂情绪的高手。

纵观冯玉总体的创作态势,我们发现,当下的冯玉,正在通过自己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构建一种属于自己的美学个性,从而确定自己在海外华文文学版图上的文化坐标。

冯玉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她的意义不仅只是作品,眼下,她已是加华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粗略统计,她的社会任职就有:加拿大大华笔会常务副会长、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加拿大菲莎诗社社长、加拿大商报文学专版《菲莎文萃》主编,还在声名鹊起的加拿大菲莎谷居民协会担任常务委员。此外,冯玉还出任了2017年温哥华“咸氏金融之夜”大型春节晚会的总统筹(还受聘担任2017年全球春联比赛评委,受聘出任世界汉学研究会加拿大汉字学会副秘书长)兼任一些大型文艺演出的总调度。

一些重要的文学活动和艺术表演活动的新闻特写和报道,均出自她的笔下。其中,《“白昼之月”诗歌大赛评选结果出炉》《欢乐中秋,相聚菲莎》《如歌的行板——痖弦先生亲临文化讲坛》等引起特别关注。

在中国常州词派发起的诗词联征文大赛活动中,冯玉荣获组织奖。这是冯玉移居加拿大后,第一次在国内获奖,也是此大赛第一次为海外组织者颁奖。

由冯玉担任主编的文学专版《菲莎文萃》创刊后不长的时间里,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文学气味较浓,且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作为文学副刊出现的《菲莎文萃》,很快便获得读者和业内专家的好评。据说,编辑部存着几封盛赞“文萃”的读者来信。

报纸副刊的文学专版,常被看作一个地区文学生态和人文素养程度的标志。透过版面内容,人们可以感觉到生活情绪的色调和温度,也能察觉主编的文化态度。纵览《菲莎文萃》已刊出的各期,主编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突出版面质感,力求每期都给读者留下赏读的兴致和趣味。

头条意识。在《菲莎文萃》头条登场的多数是名人、名家和知名作者,粗略浏览一下,就发现有洛夫、痖弦以及文野长弓、郑南川、曾晓文、融融、王性初、江岚、姚园、沈家庄、刘瑛、微言、王选、杨立勇等。用名人名家开场,将阅读期待提振,之后,紧接着第二栏第三栏便编入本地作者的作品,颇具“名将带队,尽展风光”的感觉。

策划意识。冯玉自己写诗,又带领一批爱好者组建了诗社。诗社成员的创作始终充满活力。冯玉出任主编后,把诗社的灵气带进了《菲莎文萃》,“文萃”的诗词栏目已很有起色,且作者队伍已基本形成,但主编头脑里始终想着著名诗人,大编辑家痖弦说过:“编辑要有自己的策划,有自己的文化宏观。”于是,冯玉又推出“诗人小辑”,诚如她在发刊词中说的那样:“……从本期始,‘文萃’诗词栏目将陆续推出温哥华、加拿大及国外优秀诗人的作品小辑。”“诗人小辑”的推出,对本地作者是一种鼓舞,对国外作者是一种召唤,短短实践下来,已呈现出一派兴隆景象。

痖弦先生非常赏识冯玉的努力,他用了八个字对冯玉做出评价:其人如玉,其文如玉。

在商业浮华主宰一切,文化耐性完全缺失的当今社会,而且又是在西方世界,冯玉现象自然就会在深水中掀起一阵微澜。冯玉的作为,为加华文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加华文学的未来,需要冯玉的奉献,更需要她的才华。

作 者:

林楠,加拿大华裔作家,评论家。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世界日报《华章》编委,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香港《橄榄叶》诗报顾问。

编 辑:

张勇耀 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文萃
一家三代订“文萃”
订《文萃报》尽孝
常读常新
父子粉丝
朝夕相伴三十五年
我与老伴交流看报心得
兄弟侄儿跟着我订报
接地气的“互动”
明年要订《文萃报》
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