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泓[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项目呈现
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比较视阈及对中国文论的意义
⊙魏 泓[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渗透着发展、比较、辩证的方法论意识。《文学理论》一书充满着比较视阈的透视视野,内含整体多维透视、外部研究透视、内部研究透视与内外部的相互透视。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值得我们一再品读,其所蕴含的比较视阈与思维对我国的文论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学理论》 比较视阈 透视主义
勒内·韦勒克(Ren Wellek,1903—1995)是享誉世界、久负盛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比较文学专家。他还被冠为“批评家们的批评家”。韦勒克在多个学科领域产出了里程碑式的学术论著。其中,他与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其一生的扛鼎之作。该书自1949年出版以来,先后被世界各国译为二十多种文字,被视为经典性的文学理论在世界广为流传,世界许多著名大学都将其作为教材使用。他本人在第三版序中说:“获悉本书在美国和英国又印出了新的纸本书,并先后被译成了西、意、日、韩、德、葡、希伯来、古加拉特等多种语言,确实是令人感激的。”《文学理论》是经典性著作,经典是需要一再阐释、一品再品的。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其中的比较视阈的概念,到今天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与现实意义。
韦勒克于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1926年在查理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游学英美等国,接触到多个国家不同的理论流派。他精通英、德、法、意、希腊、拉丁、捷克等多种语言,熟悉各国各家各派文论。韦勒克于1939年来到美国,先在依阿华大学任教,后成为耶鲁大学斯拉夫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他还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等世界许多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曾担任过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1961—1964)、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席(1962—1965)等学术职务。
韦勒克博学多才,又擅长总结归纳,理论探索涉及多个领域,如美、英、德、法、俄、意、捷、波等许多国家的哲学、美学、历史、思想史、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等领域。他成果丰硕,在文学本体领域有《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论著;在文学史领域有《文学史的理论》《文学史中的进化概念》等论著;在文学批评领域有《现代文学批评史》《20世纪批评主流》等论著;在比较文学领域有《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比较文学的现状》《比较文学的危机》等论著。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一书颇具国际影响力,书中蕴含着比较文学的透视视野,融入了他对多学科理论的思考。比较文学是跨越特定国界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信仰领域的关系……简言之,比较文学就是一国文学与他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雷马克,1961:1)。比较视阈是一种多学科基础上的辩证的汇通视野。“雷纳·韦勒克凭借其对于诸种批评理论的丰赡学识,在比较文学领域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胡燕春,2005:140)
韦勒克是美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比较文学的视野在他的思想中早已孕育。他的比较文学的成就建基于他深厚的文学批评的功底,而他的文学理论中又渗透着比较文学的视野,他的文学功底与比较文学视野相辅相成,实现了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真正会通。韦勒克兴趣广泛,善于思考,能博采众长,既继承又创新,并善于融会贯通,从而为他比较视阈的透视视野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透视视野是一种汇通的、比较的、辩证的视野,是在深广的知识储备上才能孕育出的一种思维方式。
勒内·韦勒克学识渊博、底蕴深厚,他深受现象学、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捷克结构主义等流派观念的影响,提出了“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文学研究法,区分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等概念,构建起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文学理论》是韦勒克的代表性著作,他在《文学理论》第一版序中说:“就我们所知,至今还没有一本类似的书可以和我们这本书相比拟。它既不是一本向青年人传授文学鉴赏知识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综述学者们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的书。”此书的扉页上写道:“这是一本有关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著作,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构筑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文学理论构架的传统模式。本书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最有针对性的尝试之一。”此书之所以能超越以往的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比较视阈的穿透性,系统性、辩证性的透视视野是其最根本的特色。
在文学研究实践中,韦勒克始终秉承一种发展、辩证的方法论意识,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比较精神。他在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学术基础上提出了“透视主义”,这是一种比较的视阈、汇通的视野,是他的学识、经验和思辨能力完美结合的产物。“透视”原本是绘画领域的专业术语,是一种在二维平面中展现三维立体图像的艺术手法,多视角观察是其最显著的特点。韦勒克巧妙地将它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并最终形成“透视主义”文学研究方法论。韦勒克首先在《文学理论》中提出并界定了“透视主义”的概念,他指出:“‘透视主义’的意思就是把诗,把其他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文学不是一系列独特的、没有相通性的作品,也不是被某个时期(如浪漫主义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蒲柏的时代和华兹华斯的时代)的观念所完全束缚的一长串作品。文学当然也不是一个均匀划一的、一成不变的‘封闭的体系’——这是早期古典主义的理想体系。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韦勒克,2010:37)韦勒克的“透视主义”主张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视角的透视、观察、接受、批评。“透视主义”的内在本质即是关于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客观性、绝对性和变化性、历史性、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韦勒克的“透视主义”一词拥有丰厚的内涵。有论者认为韦勒克的文学研究方法论一言以蔽之是“透视主义”,这种“透视主义”不应单被理解为文学史的方法,而应该理解为整个文学研究的方法,其实质就是一与多的对立、变与不变的对立(支宇,2002:61)。韦勒克反对文学研究的纯客观主义,另一方面又反对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因此他的“透视主义”就是整个文学研究的辩证的、汇通的方法。韦勒克的“透视主义”内含有动态多变的视角、深邃而开放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透视主义’研究方法可以看作是一种比较中的‘视界融合’。……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观察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当前理解者的视界只有跟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融合,单个的视点只有汇入到整个文化视界中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韩京文,2014:11)
“韦勒克以罕见的魄力与渊博的学识实现了批评理论与比较文学间在一定程度上的真正会通。”(胡春燕,2005:144)“透视主义”作为一种具有辩证性的文学研究方法,内含多维视阈的融合与冲突,其实质是一种历史主义比较辩证法,即在相对中寻求普遍性,在变动中寻求确定性,辩证性、汇通性、比较性是其三大内涵特征。透视视野既是总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法,也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法。韦勒克在阐述文学理论时,其文学性原则是作为主导性规范而贯穿于始终,而其比较文学视域也同时自始至终予以关照。他的《文学理论》一书在比较与汇通的眼光下呈现出广阔的视界、深沉博大的思想。他以比较眼光进行透视论证,使得文学理论具有睿智的洞察力、深刻的穿透性。
广博精深的学识使韦勒克能在文学研究中拥有比较视阈。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的本体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研究主体的比较视阈,“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杨乃乔,2002:107)。日本学者渡边洋强调比较文学视阈下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文学现状要求人们比以往更加重视从比较文学的视阈研读作品,或者说,因对象不同,凡是文学研究,都能站在比较文学的视阈展开研究。”(渡边洋,2007:162)
韦勒克的比较研究视阈非常有意义,对中国文论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处于复兴阶段,对国外比较文学的发展非常关注,曾翻译出版了多种比较文学论著,如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巴斯奈特,2015:总序6)韦勒克、沃伦的著作《文学理论》于1984年在中国问世,当时由三联书店出版,并作为现代外国文学理论译丛之一。此后,此书在中国由多家出版社出版过,并一版再版,还被许多高校列为教科书、参考书或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
韦勒克凭借着自己的丰赡学识、博大思想、世界眼光、汇通视角以及敏锐的思维聚焦成一种具有穿透性的透视眼光,从而拓深了《文学理论》的理论意义,拓宽了其理论视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一书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作用斐然。“正像中国人走向长城去寻找石料一样,学者来到韦勒克那里寻找文学的思想。”(马丁·巴科,1992:312)中国许多学者获益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例如,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在其《管锥编》中数次引用该书的观点。中国学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早已多视角、多层次地全面展开。韦勒克《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本体论的深入透视、对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比较透视以及文学史观等方面。
韦勒克提倡运用“透视主义”的方法论来认识决定性结构,这一直是中国学界对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透视主义”是韦勒克文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一种提倡兼收并蓄、多元综合的动态而汇通的研究方法。中国学者们追随《文学理论》去解读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探究文学作品的本质,梳理文学本体论的源流。《文学理论》以审美标准来衡量各种文学现象,强调作品本体结构、叙述手法、艺术技巧等审美特征,主张回归文学史的“文学性”,摆脱文学与政治、社会的外部联系。这种文学观点注重艺术本身的价值以及对其做审美批评的方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以政治思想评价作品价值高低的局面。《文学理论》关注文学本体、重视审美艺术等观点为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文学研究方法的探讨提供了理论支持,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透视与划分是韦勒克《文学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它对新时期中国文艺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韦勒克的文学比较思想对新中国文论与批评的建构以及对中国文论的“文学研究向内转”的过程起着切实的影响作用。新时期以来,西方文论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文论发生了一个从注重文学的“外部”因素(即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向注重文学的“内部”因素(即作家心理、情感、语言和形式因素)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韦勒克文论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韦勒克文论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对“内部研究”(intrinsic study)与“外部研究”(extrinsic study)的区分(陈众议,2011:420)。
《文学理论》在中国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新批评’的理论家韦勒克与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也在20世纪80年代被作为文学理论的‘圣经’译介到中国并且发生了覆盖性的影响。《文学理论》所提出的有关‘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剖析被奉为不刊之论,由此发动了‘文学回到自身’和‘把文学史还给文学’的潮流”(旷新年,2003:4)。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以透视视野来书写文学史,其透视视野贯穿始终,这给中国学界带来启示,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学史研究现状与创作,从而推动了中国学界倡导“重写文学史”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学界发现中国现存的大量文学史作品与韦勒克的文学史创作观相距甚远,于是,学界展开了对文学史写作问题的讨论,并最终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的热潮。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思想与比较视阈对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注重吸收与发扬他的透视主义的比较思维。文学理论家应具有广博的学识、汇通的眼光、创新的意识、深刻的思想,并能在坚持文学本位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整体与部分之间、文学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透视与多维透视,从而能让文学理论在拓深与延展中更加有深度、有厚度。随着国际文学交流的加速发展,随着世界文学视野的快速拓展,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也应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努力进行融会贯通的比较透视,从而让中国的文学理论在纳入世界文化后变得更加博大精深。
[1]陈众议.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渡边洋.比较文学研究导论[M].张青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韩京文.勒内·韦勒克“透视主义”方法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4]胡燕春.论文学理论对于韦勒克比较文学思想的影响[J].学术论坛,2005(9).
[5]旷新年.“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转型[J].南方文坛,2003(1).
[6]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7]H.H.雷克,亨利.比较文学——定义与功用[A].N.P.斯多克奈茨,H.弗伦茨.Comparative Literature:Method and Perspective[C].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1.
[8]马丁·巴科.韦勒克[M].李遍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苏珊·巴斯奈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M].查明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7.
[11]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
[12]Wellek,Ren&Austin Warren.Theory of Literature[M].Penguin Books Ltd,1962.
[13]Wellek,Ren.Concepts of Criticism[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3.
作 者:
魏 泓,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与比较文学。编 辑:
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本文系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研项目(2014AH00 42A);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4 A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