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迪
11月17日,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揭牌仪式在伊宁市达达木图乡布拉克村举行。十二师一○四团畜牧连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很激动,作为乌鲁木齐近郊最具特色的哈萨克民族风情体验园,我们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民族欢迎全国的朋友来哈萨克风情小镇度假、旅行,我们也会再接再厉,做好服务工作,把我们的小镇建设的更美更有特色。”听到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被国家民委命名后,一○四团畜牧连的干部职工都非常的高兴,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哈尼·木海更是激动,因为哈尼·木海没想到能见证国家层面对小镇的特色和发展进行认可。
一○四团畜牧连成立于2008年3月,连部位于216国道旁,距乌鲁木齐市中心18公里,该连是兵团为安置定居牧民而兴建的。全连136户人中,有101户是下山定居的哈萨克族牧民。
多年来团场党委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要求推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以“搬得下、留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作为工作目标,以“六大基地”建设为措施,依托市郊及靠近216国道的地源优势,大力推进哈萨克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带动一○四团南区的旅游业发展。
“在师、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这里建设的越来越美丽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开了‘牧家乐’这六年,我们每年家庭收入都在增加。”一○四团畜牧连“牧家乐”经营户木哈买提·萨尔特拜是最早一批开办起“牧家乐”餐饮的哈萨克牧民,现在的他依托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的特色旅游观光餐饮服务,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迎面而来的哈萨克特色文化气息沁人心脾、别有韵味,从宝蓝色花边的房屋建筑文化、特色种养殖结合的产业文化、到大盘特色的牦牛肉、熏马肠、奶疙瘩哈萨克饮食文化、再到精美绝伦的羊毛挂毯等民族特色手工艺文化,处处充满了浓郁的哈萨克族元素,临近城郊的村落独辟一隅,错落有致的规划功能分区,处处彰显着哈萨克族特色,如今的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成为乌鲁木齐近郊旅游最火热的目的地之一。
建设之初,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就按照规划要求科学合理的布局,明确功能区域,奶牛养殖基地、温室大棚种植基地、哈萨克族特色牧家乐餐饮美食基地、小马驹拾趣园采摘基地。同时紧紧把村落建设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把文化发展和特色村寨相结合,融哈萨克民族元素于点滴之间,从每一个路灯、每一个墙饰、每一块景观石的摆放雕刻无不透出浓郁的哈萨克民族文化气息,大到古朴雄伟的连队牌坊,小到每一个院落围栏上的花纹铁饰品,都融入了哈萨克民族传统艺术气息。
为了更好的把哈萨克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融入现代化旅游规划发展中,创造历史文化新遗产,一○四团先后投资832.47万元、1527万元、3500万元分三期建设了功能定位不同的住房,在一期61套养殖和居住融为一体的房屋构架基础上,聘请专业设计团队,为定居牧民设计打造了体现哈萨克民居风格又饱含现代建筑理念的畜牧连二期、三期新型民居,定位为“牧家乐”餐饮功能区和欧式风格的家庭式商业服务区,大力推广“牧家乐”餐饮功能区和商业服务发展。
“从建设之初到后期的发展,师、团党委都着眼大局,从宏观建设上总体规划,从微观细节上深耕哈萨克民族艺术特色,从216国道上路过都能够让人感受到我们哈萨克风情小镇特色的民族文化气息,我们的家乡美我们感到很骄傲很自豪”努尔娅就是最早一批定居的牧民,也是最早开“牧家乐”的老板,她看着连队一天天的变化,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被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她感到非常骄傲和开心。
“定居改变了我们的游牧生活,给我们第二次生命,使我们的交通、文化、看病、住房各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畜牧连定居牧民木哈买提·沙德汗告诉笔者,定居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伸手可及。
团场以定居牧民住宅区为生态规划区,道路硬质化,果树成行,布局整齐,主干道宽阔平坦、绿树成荫。并设置停车场、儿童乐园、篮球场等休闲健身场所,形成休闲区小桥流水,池塘花艳,山丘丛绿,树木林立,人行步道掩映在花红柳绿之间 ,融牧民定居和旅游观光于一体,同时兼顾了牧民们定居的基础设施保障和旅游功能区设施建设,融哈萨克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于一身,为后期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哈萨克民族作为其中一分子,拥有丰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底蕴,要打造乌鲁木齐近郊独有的哈萨克民族文化体验小镇,不但要有大规模的整体规划、还要有精准的产业定位,让山上游牧的哈萨克牧民定居下来,搬得下、留得住、能致富,一○四团党委紧紧抓住依托216国道的地缘优势,开发符合近郊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的新业态,分三个区域打造了千头奶牛基地、温室种植产业区和小马驹拾趣园采摘基地,精准产业模式融牧民增收和民俗文化旅游为一体,让哈萨克特色小镇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集群。
投资2100万元,建设的千头奶牛养殖基地,对奶牛实行了 “五统一”(统一饲料、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检疫、统一挤奶销售、统一品种改良)的管理模式,同时现代化的奶业生产基地构成了特色风情小镇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以前是一○四团牧三场的,那时候随水草放牧,转场搬家辛苦得很,到畜牧连定居了以后,我现在养着48头奶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还有旅游收入。”笔者采访的时候牧民哈里木正在千头奶牛养殖基地的机械化挤奶厅给牛群挤奶,对现在的生活他很满意。
投资1272万元、建设占地270亩的56座有机蔬菜大棚,既可以供定居牧民转变生产方式,也可以实现“牧家乐”新鲜蔬菜的供应,让“牧家乐”的餐桌上保证原产地有机绿色蔬菜的清新。小马驹拾趣园和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新疆最大单体智能温室,可供游客休闲、度假、住宿、采摘、赛马、认领土地,停下来、住下来充分体验小镇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在畜牧连蔬菜大棚,我们看到有四名哈萨克族妇女,在副连长杨栋的带领下,正在加紧收割长势喜人的毛芹菜。大家有的割菜、有的修剪、有的把毛芹扎捆,显得忙而不乱。定居牧民哈米亚提一边割菜一边给笔者说:“我们从小没有种过菜,连队专门派人带领我们种菜,冬天我们可以多挣一点钱。”不但哈米亚提跟着连领导学习种植大棚技术,她老公巴依别克也到千头奶牛基地工作,认真学习现代化奶牛管理技术,为自己过上好日子积累经验。
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的一层层产业布局精准而独具特色,在牧民定居下来的同时,把产业发展和哈萨克风情旅游完美的融入到一起,既保留了牧民原有的牧业又拓展了特色温室种植,在保留传统哈萨克风情基础上拓展了现代化的旅游观光采摘项目,为少数民族特色村落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11月16日,一○四团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的民族工艺培训基地里格外闹,50名定居牧民正端着自己制作的各色面点进行大比拼,老师通过讲解、现场示范和亲自实操等多种教学形式,利用一周的时间给开“牧家乐”的牧工们教授了十余种面点制作工艺,以此丰富“牧家乐”餐饮的菜品种类。
哈萨克民族特色不但要让客人们看到,还要让人们尝到,自2008年牧民们在畜牧连定居以来,以哈萨克“牧家乐”餐饮为平台传播哈萨克特色美食文化就成了每一位“牧家乐”经营者的使命,216国道便利的交通带动了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的声名远播,引来一批一批的客人,而真正留下客人的不但是特色的建筑和娱乐体验,更包含了特色的民俗美食文化,哈萨克族悠久历史的熏马肉、熏马肠、风干肉、手抓肉、奶茶、包尔扎克等美食与哈萨克族的民俗风情、歌舞表演相结合让客人流连忘返。为了提高牧民们开办“牧家乐”的品质,团场每年都要举办各色面点制作、餐饮服务、礼仪接待培训班,从资金、技术、观念、经营思路等方面大力扶持,提高“牧家乐”旅游接待能力,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的“牧家乐”还被兵团评为“四星级牧家乐”。
牧民米依娜的“牧家乐”干净整洁,民族气息浓厚的挂毯和手工针织饰品将房屋衬托的舒适而温馨。自定居和丈夫开办“牧家乐”以来,在团、连干部的支持下,家里每年的纯收入都在四到五万元,比在山上放羊时可以多挣二万多元,米依娜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米依娜说:“我们干“牧家乐”的时候培训哩,培训做饭、做菜,还有接待客人,畜牧连现在越来越出名,只要好好的干,我的“牧家乐”也会越来越红火。”
在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不但有特色的民族美食文化,还有历史悠久的民间刺绣文化,在畜牧连哈萨克民族刺绣展厅里,定居牧民乌木提汗每天都在带着哈萨克绣娘们做各类手工刺绣。现如今她在连队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带着她的哈萨克传统民族手工刺绣产品走上了商业,哈萨克绣娘们的作品远销国内外,小的笔筒,大到可以铺满正面墙的挂毯和地毯,以及平常可以背出去逛街的包包,一件件非常精美的手工艺品都是一针一线用羊毛绣出来的。
“我们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园已经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我也希望我们民族优秀的刺绣文化和刺绣作品能够通过畜牧连这个平台被更多的游客认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乌木提汗告诉笔者。
在过去的五年,一○四团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园的牧民们从游牧生活进入到农耕定居生活,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的职工们系统的学习了十九大的报告,感受到了党和国家规划的宏伟蓝图,面对新时代牧民们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特色的民族元素,一定会把畜牧连哈萨克风情小镇建设的更加美丽,让更多的人来这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观光、体验哈萨克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