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临床实习阶段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

2017-01-27 15:59张文龙王晓枫旋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本科生阶段传统

张文龙 王晓枫 旋静

本科生临床实习阶段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

张文龙1王晓枫2旋静3*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长春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住培研究生2016级,长春130021;3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长春130021)

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思维道路进行中医理论的学习。对于中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思维方式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要求中医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之初就要转变其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不能充分理解中医之精髓,是学生认为学中医难及学不好中医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中医专业本科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仍然是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

本科生培养;临床实习阶段;中医思维模式;人才培养

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思维道路进行中医理论的学习[1]。

1 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阶段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习是本科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将来成为临床医生的必经之路。对于这一特殊学习阶段,学校及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因为这一阶段不仅可以强化本科生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还可以使学生能够熟知医生职业工作规范并熟练掌握临床预防和诊治疾病的技能,从而为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1.1 存在的问题

1.1.1 缺乏参与临床工作的积极性(1)考研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不少医学本科生会选择考研而继续自己的学医之路,而其考研的备考阶段往往就是本科生最后的临床实习阶段,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考复习,很多实习生往往会选择脱岗复习,这便使得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大大减少,不能按照学校的培养计划进行各科室的轮转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不选择考研,而是选择直接就业,随着近年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往往没心思真正投入到临床实习中去。

(2)医患矛盾加剧的影响。现在的本科生在其临床实习阶段往往缺乏参与临床工作的积极性,很大的原因是医患矛盾的加剧。正是由于这日渐增多的医患纠纷,使得本科实习生缺少了接诊、处置病人的机会,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本科实习生参与临床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学生自身思想问题的影响。学生由院校学习生活踏入真正的临床医疗环境需要一个慢慢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毕竟临床医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不同于单纯的院校生活。学生由于刚接触临床,虽然有着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仍然缺乏临床技能的准备,书本与临床毕竟有差异,因此学生很难快速的适应实习生活,进而使得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会缺乏一定的参与临床工作的积极性。

(4)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多医学院校在培养中医人才时,往往采用中医课程为主、西医课程为辅的教学安排,虽然使中医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触西医知识,但了解并不深,而且使得学生不能集中全部精力于中医学的学习中去。当学生踏入临床,面对陌生的化验单、检查单,往往会无从下手而不知所措。

(5)缺乏临床沟通技巧。中医讲望、闻、问、切,其中的问诊就需要一定的临床沟通技巧。为了获取关键、有效地信息,抓到主证和兼证,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沟通技巧,而这恰恰是现在的本科实习生所缺乏的。

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并会一步步发展和完善而走向成熟。中医讲“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样,总的原则不会变,即“辨证论治”。近年来,各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2-4],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2.1 辨病的首要地位传统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乃人体之气血阴阳失衡所致,对于辨病的重要性,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就有所体现,并奠定了“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思想基础[5]。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现代中医也强调辨病,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中医院的医生不仅要对患者做出中医诊断,还要明确其西医诊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辨病的首要地位。

2.2 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具有其特有的优势。现代中医临床思维讲“辨病为先,辨证为次”,就是强调要在辨病的基础和前提下,对疾病所处的病程阶段以及病性、病势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可以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进行正确的证候分析,更好的辨证施治。也只有辨病、辨证准确,才能正确的处方给药并治疗疾病。

2.3 现代临床思维模式是科学的扬弃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现代临床思维模式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符合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诊疗模式的新型临床思维模式,它是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有机融合,是吸取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之精华的先进成果,这种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不仅符合时代的需要,对未来中医学的发展与完善也大有裨益。

3 简述本科生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

中医之文化博大精深,复杂又深奥,因此,想要学好中医学,就必须要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只有思维方式与所学内容相匹配,才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所学内容并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反之,学生将很难理解中医理论之精髓,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仅停留于表面。因此,就要要求本科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充分建立起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式。

3.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进而促进其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建立。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也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精髓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说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对于中医学者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的建立来说有多重要。现在的学生由于教育体制的限制,缺乏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因此需要借助一些学习平台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与中医文化相关的讲座与论坛,或者举办书法、音乐、戏剧学会等,增加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大有帮助。

3.2 课堂教学中渗透思维方式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方式,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通过对中医理论独特之处的讲解和对中医思维方式以及专业知识传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了中医思维方式的普及,这不仅会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具体知识内容,而且还会促进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

3.3 加强中医经典教学继承经典是发展中医学的重要内容,想要吸收中医文化之精华、掌握中医理论之精髓就必须要学习经典。各大中医院校都有开展中医经典课程,这些经典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可以促进其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但由于院校多采用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经典课程的讲授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医经典内容,严重影响了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水平中医人才的培养。下面是加强中医经典教学的几点建议。

3.3.1 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现在各中医药院校往往有太多不必要的社会公共课的设置,占用了太多学生学习经典课程的学时,西医课程的设置也不少,且多为考查课,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影响了学生对于经典课程的学习。因此,想要加强学生对于中医经典的学习,就必须要删减不必要的社会公共课并缩减一些西医考察课程的学时,另外,对于被各中医药院校设置为必修课程的外语也应改为选修课,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增多了学生对于经典课程的学习时数。此外,为了促进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学校还可以增设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中医经典。

3.3.2 进行中医经典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要不断调整改革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中医经典案例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医经典原著并用经典指导临床,更好的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中医经典案例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而且还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3.3 举行中医经典原文背诵大赛通过举办中医经典原文背诵大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充分理解原文内容。学以致用,学习并能灵活应用于临床是医学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要求。

要求中医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之初就要转变其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将非常不利,学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中医之精髓,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表面,是学生认为学中医难及学不好中医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中医专业本科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仍然是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

[1]关守宁.关于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几点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92-93.

[2]王璐.辨病辨证优势互补——浅谈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J].新疆中医药,2009,27(1):37-39.

[3]刘克林.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7,30(4):320-321.

[4]徐承祖.从中西医学的竞争和渗透谈现代中医临床思维的变革[J].医学与哲学,1998,19(12):626-629.

[5]张晔.《伤寒论》提纲证对中医临床辨证的提示[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4):200-202.

Cultivation on the TCM Clinical Thinking Mode of Undergraduates in Clinical Practice Stage

ZHANG Wenlong1,WANG Xiaofeng2,XUAN Jing3
(1.Endocrinology Department,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021,China; 2.Grade2016GraduateofInternalMedicin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chu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chun130021,China; 3.Department of Hemat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021,China)

The primary tas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s to make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rrect think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 as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along the correct road of thinking for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CM. For undergraduat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effect of mode of thinking is very important.Therefore,at the beginning of the undergraduates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ust change their way of thinking was requested.Only in this way, students can in a subsequent study is easier to accept and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If students do not have the right mode of thinking,this will be very bad for their future learning,students often can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understanding of TCM theory only stay at the surface,and it's difficult to lea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refor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who majo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raining of TCM thinking mode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CM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cultivation;clinical practice stage;TCM thinking mode;talent train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2.003

1672-2779(2017)-12-0007-03

:李海燕本文校对:牛春风

2017-02-07)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No.GH16221】

*通讯作者:xuanjing1979@163.com

猜你喜欢
本科生阶段传统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