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钰姝
门前的桂花香
文丨周钰姝
如今,他是一个在繁荣城市中行走的路人,越来越习惯城市中的“笼套”与“规则”,努力在这个城市中扎根,只想在这时代的洪涌中留下一席之地。他努力地表现,热情地工作,热情地追逐生活,白日不知疲倦;而夜晚,只有魂魄仍然飞回山村,家门前的一树桂花香,在他睡梦中紧紧缠绕。
故事的开头如所有电影情节一般,平凡而俗套。他是村里少有的“知识分子”,风华正茂的年纪,便早早告别了家乡,没有“日后不成功便无脸回家”的热血承诺,没有坚定的方向与目标,甚至当时的他还不明白走出去是为了什么,可他坐上长途大巴,只回头望了一眼家门前那棵桂树,深知这段旅途,也许再也不会有归途。
凭着幼年读书写字所积累的一身才气,还有那澄清单纯的眸子与质朴的品质,他很快在一家私营公司找到了工作,每日上班下班,终于在这个霓虹闪耀的城市中扎根下来。他习惯了一切,他开始越来越忙,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与领导应酬,越来越少回家,可他却仿佛丢失了越来越多。终于有一日,当他深夜返回家中,翻出青年时期的一首小诗,轻轻地念起来,眼泪却一颗颗往下落,那时他颇爱文学,爱中华五千年文化,爱中华文学瑰丽多奇。而如今,日日似一副皮囊行走在城市之中,越成功,却越不快乐。
而今他只想回老家,当一个平凡的乡村老师,教书育人,也提示自己不忘人之根本,想天天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还有那求知的目光。
年初他回了趟家,当他孑然一身地站在家乡的小石板桥前,他却木然了,甚至有些惊讶,不知所措。
十年后的山村,早已不是他睡梦中的样子,他走后的一年里,山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里发现了煤,乡里人都争先恐后,拉来了煤商,搬来了公司,村里人一个接一个地发财致富,村里的道路越来越宽阔,日日都有拖煤的大货车,卷着浓浓黑烟而过。他看向桥下的小河,不再是往日清澈明净的样子,而是污浊不堪,甚至带着恶臭。
他并不确定自己走过桥去是否还能走向往日宁静的山村,是否还能回到家门前的那棵桂花树下,嗅到睡梦中缠绕的那一树桂花香。
走出去,再回来,人可以在折返途中来回千次,可是最初的淳朴人心,又会何时踏上归途?
点评
作者开篇先写“他”对故乡的魂牵梦萦,这是离乡之人的共同心声,再倒叙,写“他”当初远离家乡,来到城中奋斗的经历,表现“他”对于失去自我的生活状态的不满,然后再回到现实,表露了当一个平凡乡村老师,教书育人的想法。这一过程,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纯净质朴的农村生活状态的依恋。但是不是有了重新回归的这种想法,人就一定可以回归呢?作者笔锋一转,“十年后的山村,早已不是他睡梦中的样子”,“村里道路越来越宽阔,日日都有拖煤的大货车,卷着浓浓黑烟而过。他看向桥下的小河,不再是往日清澈明净的样子,而是污浊不堪,甚至带着恶臭”。也就是说,人们魂牵梦萦的纯净质朴的农村生活已不复存在,即便人有了回归之心,却没有了回归之处。这不仅道出了农村的现状,让人深思,也道出了人在追寻自我时的迷惘和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