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杰
论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新思维
文/李永杰
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新思维,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还需要从传统中挖掘精髓。形式的创新可以通过收视率表现获得直接的效果体现,从传统中挖掘,则需要深刻浸润到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艺术形式中,依据中国观众的特点打造符合现代社会节奏和规律,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因此,研究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新思维,具有指明电视节目创新艺术灵感来源的重要作用。
电视节目;创作;创新
随着电视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欣赏习惯的改变,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工作者只有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新思维才能保证节目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访谈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引导视听的新形式,在创新上带领观众走向了“言犹在耳”的境界。突破了中国电视节目普遍认为画面是电视节目主体,有声语言属于加强画面效果的陪衬作用的界限。改革了纪录片大师伊文斯一直以来对电视界纪录片的浓重影响,开启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新格局。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观众什么时间看电视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趋势和方向。生活节奏加快,电视越来越成为回家以后习惯性打开的一件家用电器,因此,不专注的“看”成为辅助,伴随状态下的“听”成为主流。观众每当听到自己关注的内容,才会主动到电视机前驻足观看一会儿。于是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午间30分》等节目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由此可见,观众将看的传统转变到听的现实,电视节目语言被强化。
通俗易懂使观众不花费力气地就可以了解且不会发生误会的语言内容。很明显的是,说那些浅显大家都懂的问题,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说的太深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了解的内容,观众非常容易疲劳,因此,电视节目的追求方向必然是说者自然,听者轻松的通俗易懂状态。同时,电视具有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冷冰冰的、说教式的语言模式极易引起观众反感,只有柔软、亲切的语言,像是至交好友间拉家常似的愉悦气氛,才能促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电视观点及艺术形式。
古人说:“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因此,“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声音节奏和由此引发的观众联想,是悦耳动听与情境交融的电视艺术形式的较高表现手段和方法。韵长声自远,说的就是电视节目中长音有宽裕、舒缓、沉静、闲逸等情趣,那些急促,狭小的短音则表现了喜悦激烈等情绪特征,当然还要注重高低、长短、轻重的变化,使悦耳动听从艺术形式的高度被观众不经意间喜闻乐见。而语境环境表现或者与环境的符合,则是对电视节目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直接塑造模式。
生活中会讲故事的人无论何种故事,听众总是兴味盎然;不会讲故事的人,再好的故事也会让听众兴味索然。美国CBS的王牌节目“I新闻60”,20年来的开办经验总结就是要会讲故事。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前提下,故事性手法讲述新闻成为电视手段成败的关键。有开头有结尾,平铺直叙,这是传统方法;有开头有结尾,跌宕起伏,这就是故事性描述新闻。对于这一类新闻,观众显然既关心过程又关心结果,永远不会感到乏味。层层推进的故事性新闻结构自然引人入胜。
现代纪实节目讲述正在发生的故事,事件发生的过程不但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更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现实中的故事。如果故事成为传统的或者是不假思索的记叙类形式,必然会出现,一开机就是握手镜头,一转换就是剪彩,再一切换到了别的地方。这种没有高潮、干瘪的新闻内容,其本质只是将实际生活画面搬到电视上的搬运工而已,毫无脑力劳动的创造性可言。
现代纪实节目的情节本身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故事本身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摄像机取材的过程是挖掘故事进程中的冲突和悬念,既真实又引人入胜。所以,要讲好故事,结构能力是记者的基本功,每个节目就如同一个建筑,而所有的画面、图表、音响效果、主持人都是建筑材料,只有结构好了,故事才能流畅,才能走向纵深。节目的结构有很多种,比如渐进式结构、平行结构、倒金字塔结构、网状结构等。记者要学会在无序的状态中建构有序的情节,要求节目在情节的无意性、偶发性与结构的严谨性上高度统一。谁要是处理的好,谁的节目就受欢迎。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所以新闻写作也是通过短句、简单的词汇,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信息量的汇总和传递。但简洁不是简单,因为新闻内容不是信息堆砌,而是对信息事实细节的挖掘,直指人心。如此才能实现新闻不脱离事实条件下的再创作。
以前的纪实节目,基本是单向思维,画面与解说两张皮。现代纪实,把记者的参与、交流、对话、分析既作为形式又作为内容。
现代纪实节目,鲜活和完整的素材来自于新闻记者与当事人深入的交流,并在整个事件中代入记者的情感、体验,在以科学为依据的前提下,为观众呈现思辨性的富有哲理意味的新闻事实。因此,记者对事实的理解深度,对新闻细节的把握能力,对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新闻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采访前记者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那么纪实节目必然又会走向单向思维,画面和解说两张皮的老路。比如,一些记者对于一些问题总能够有把握细节和关键点的机智,其实这种机智来自于平时大量的积累,在现场临时爆发而已。
而充分的准备正是为了诸如此类的机智爆发。因为,无论是采访名人还是普通人,无论是标志性事件还是普通事件,记者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其表现无非是以记者的身份进入事件,并不能以智者的思维模式进入事件,所以干瘪的、没有深度和厚度的采访结果成为必然。
在现代纪实节目中,对摄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里既有技术上的,也有素养上的,特别强调是对摄像师素养上的要求。当然,摄像曝光正确,构图严谨,是最起码的要求。摄影师实际上就是观众的眼睛,他应是一个流动的保持独立、思维敏捷的局外人,以镜头代替目光,去拍摄观众想看的、变化万千的生活场景。在现代纪实节目中,摄影师往往要取代半个导演甚至大半个导演的工作。因此事态是向前发展的,谁能事先预测?
在情节转瞬即逝的拍摄现场,导演哪有机会和摄影师进行商量,一切都取决于摄影师的现场判断力,取决于他的文化水平。
现代纪实节目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以人为中心,代替过去的以物为中心。然而,人是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环境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最重要的符号,人物与环境的碰撞构成人生。因此要求摄影师尽量在环境中采访拍摄人物。
对于摄像来说,一定要会充分利用环境,创造氛围。比如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面对突然闯进他们生活中的摄像机不是紧张就是处于一种亢奋状态,甚至有意无意去扮演一个“理想”的角色。面对这些情况,一般都选用心理上的常识,人们通常对某一恒定状态的事物注意时间是有限的,超过这个时间,绝大多数人就会对其视而不见。通过与被拍摄对象交朋友,通过在他们身边长时间放置摄像机,使其把记者的存在当作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最后忘记摄像机的存在。
拍摄的镜头要成组,既交待环境,也有细节,方方面面全拍到,编辑可以用这组素材完整地编辑一个精彩段落。还有“早开机,晚关机,中间不停杌”。因为提前开机和被拍摄对象以为拍摄结束后的瞬间,包含大量信息,往往由于被拍摄教员不经意,最能反映他们真实状态。当然,在拍摄中,摄像师永远不要忘记打开话筒,保证声音质量的良好,如果纪实节目中没有同期效果,那节目的说服力将不知打多少折扣。总之,现代纪实节目要求摄像师有全面的素养,要用心去摄像。有良好素养、有编辑意识的摄像师取代思维狭隘的工匠式摄像是必然趋势。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绝不是故作深沉,不是令人毛骨悚然而又解决无望的一系列问题的罗列,不是一大堆专业名词的炫耀和陌生概念的卖弄和串联,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些电视工作者有这样的误区,总爱把自己当智者、救世主,如果在节目中不给人说出点振聋发聩的观点,不引用点什么玄玄的术语就显不出自己的水平,节目就没有“深度”。于是简单的事被他们复杂化了深度报道主要是关于新闻背景的充分展示,恰到好处的分析,是通过现象和细节对事物本质的准确评述。
[1]于晓丹.《有你真好》的节目创作[J]. 中国传媒科技,2014(02).
[2]袁昊姝.用创新理念优化电视节目创作[J]. 新闻世界,2013(01).
[3]姚汝勇.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理念探析[J]. 电影评介,2013(11).
(作者单位:山西灵石广播电视台)
G201
A
1671-0134(2017)09-081-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