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静
出版与科技
新媒体技术对图书产业的发展影响
文/刘 静
文章就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图书产业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进行讨论,对于加强该领域的认识有着一定积极作用。
新媒体;图书出版;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冲击已然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图书产业领域中尤为突出,甚至形成了对冲的新局面。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移动端的不断兴盛,将会对传统图书实现替代作用,将图书直接推入历史博物馆。时至今日,新媒体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图书产业也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不断调整,双方在传媒这一个特殊领域中都做出了积极的调整,并且整体格局也与最初有所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深入该领域分析格局,切实把握发展脉搏,找准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整个图书产业的优化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从图书产业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发展,从相关部门一直到市场环境都在积极调整着认识,想要推动二者的和谐发展。早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将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作为数字出版的重点工程,并且在“十二五”时期,国家更是加大了推进出版产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力度。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有关部门对于数字化新媒体发展未来的准确判断,是对数字化新媒体发展未来的认可。然而单纯从这些政策的表面看,不难发现图书产业必然处于劣势地位,对于数字化,无论实现或者不实现,图书产业都面对困境。身为图书产业中的一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化新媒体的发展本身具有强烈的中性态度,是新技术在媒体领域的体现和应用,无关图书的发展。它既不替代,从本质上也不形成直接的威胁,只有客观地评价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同时对其展开深入的认识和学习,才能更为准确地加强对图书产业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在市场环境中找准图书产品的定位和服务群体,推动图书产业的更深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书的价值在于它是思想的载体,其读者群体的扩张状态直接关系到图书自身价值的实现,而新媒体一经出现,就广泛应用于各种思想的传播,从浅层面的市场表现看,确实在初期形成了对于图书产业的冲击,但是如果就此论定新媒体技术会带来图书产业的退行发展,未免太过于悲观,本身也并不深入,难以触及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
对于传统图书的阅读状况,在新媒体时代之下甚至呈现出了进一步的退化,新的年轻一代从小就开始接触数字屏幕,他们对于数字屏幕的熟悉程度远超其父辈,更加成为新媒体横行的一个重要推进力量。自2005年开始,中国传统图书出版行业的问题日渐严重,虽然新书品种持续增长,但单册印数下降,库存居高不下,回款周期长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诸多依赖市场的小型出版单位举步维艰。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也指出:传统图书出版收益率急剧下滑,大众图书出版呈现泡沫化征兆,体制改革处于半停滞状态。
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之下,当前图书产业开始了“拥抱”数字化的举措,其拥抱典范多表现为自身网站的加强建设,借以想要树立起品牌,并且通过网络与更多读者保持联系。除此以外,图书出版单位还会将一部分版权内容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发布在网上,形成试读,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更多的读者群体。
诸多举措的实施,给传统图书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整体效果仍然不容乐观。有些举措,诸如试读等,收到了一些效果,而通过网站来加强的品牌建设,整体收效甚微,甚至成为了出版社的销金地。而紧跟着新媒体技术之后的大数据技术的涌现,更加使图书出版产业环境无所适从,至今都未有出版社能够拿出符合大数据环境的、行之有效的调整方案,少数资金雄厚的出版社展开的试点,整体收效也不尽如人意。
与图书产业的日渐没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媒体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不断攀升。依据2014年相关数据,当年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达到2540.35亿元,同比增长31.25%,成为我国出版数字化产业极具标志性的一年,自此之后的发展更是一路高歌猛进,除文字数字出版以外,音频视频同样成绩卓著,网剧的受众规模,更是在2015-2016年之间呈现出指数级的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图书产业想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现有的市场和成果,最需要的并不是面向新媒体技术和出版物的盲目“开炮”,也不是对数字化潮流的盲目屈从,而是应当面向自身展开反思,考察自己与数字化媒体的差异,明确自身的特征,借以更深一步认识到自身优势,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地位,才能不陷入盲目的竞争,将精力放在正确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图书产业而言是竞争还是机遇,是一个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社会发展越发向大数据时代转变,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图书出版的方式及内容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相对新媒体而言,传统的图书出版行业内容以及媒介传播途径就显得较为单一,而传统的图书出版以及生产方式也较为固定化。新生事物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同类产品的完全替代,历史上的诸多事件已经为此做出了证明,尤其是在媒体领域更是如此。广播的出现并没有使得报纸成为历史,而大数据时代则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生产方式,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及媒介传输形式转变,逐渐地建构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全媒体出版模式,这极大地凸显了图书出版的优势和作用。
新媒体技术的涌现,对于图书产业的影响,最为深重的就在于市场,或者说是读者的争夺,更进一步,就是读者的关注度和阅读时间的争夺。新媒体给了人们更多的娱乐内容,也因此占用了人们更多的阅读时间。但是身在图书产业内部,应当同时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价值远不仅仅于此,其还可以成为组织与受众市场沟通的有力武器,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传递思想。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新媒体技术横行的时代之下,最应该做的并不是将新媒体出版当作假想敌实现防御,更应当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开放的网络平台环境中与读者保持更进一步的密切联系。这是当前我国企业都应当展开的首要活动,出版单位同样应当如此。对于市场而言,获取新的知识的需求一直存在,无论他们在数字媒体和传统图书之间如何选择,这种需求都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承载知识的媒体。因此图书出版单位当前的重要任务,应当是与市场充分沟通,准确获取市场的需求,对自身提供的文化价值做出积极调整,但同时也应当切实把握先进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能被大众市场盲目引导。
现在很多传统图书出版单位,已经开始了品牌延伸的步伐。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之下,这个群体的首选延伸方向多为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作为产品的一种有效延伸,可以说是顺应了当前网络环境快捷阅读方式的,但是其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思考。一方面如果单纯追求数字领域出版产值,不断迎合市场,就会有舍本逐末之嫌,让人免不了质疑出版单位本身对于思想、文化以及知识传播的价值是否能够得以持续维系。另一个方面,新媒体出版物多价格低廉甚至免费,这一方面的建设,是否会给传统出版物的版权收益带来不利影响,也是出版单位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出版单位,当前品牌延伸的重点,除了面向电子产品领域的延伸,还应当注意加强渠道以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延伸,而相关产品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文字领域,更应当围绕出版物的思想、文化以及知识核心,利用多媒体技术构造出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甚至于涉及到的技术支持等多层面的产品,以服务读者的需求作为主旨,提升出版单位价值,提升图书产业生命力。而对于渠道的延伸,则同样应当围绕出版产品的思想核心,构建起书店、电商不同渠道,以及微信、微博、邮件等多种形态的沟通体系,从不同层面与读者即市场群体保持联系。
在实现延伸的过程中,传统图书产业必然无法精通每一个细节领域,对此,出版单位应当适当加强横向合作,与不同领域的专业单位加强联系和沟通,取长补短,以传播思想和文化作为目标,以服务读者群体作为主旨展开工作。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于传统图书产业而言并非单纯的是机遇或是挑战,客观地看待,准确地判断,加深对于自身的价值认识,充分发挥其技术作用,明确应当服务的群体特征,才是图书产业实现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 曹欣渊. 统图书与网络的新媒体出版趋势[J]. 编辑学刊,2006(6).
[2] 高亦明.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与互补[J]. 新闻传播,2010(1).
(作者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
G239.29
A
1671-0134(2017)09-075-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