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

2017-01-27 14:59秦远灏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民生媒介受众

文/秦远灏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

文/秦远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电视民生新闻为例,应考虑如何借助媒介融合提高自身新闻质量,吸引更多受众群体。本次研究将对电视民生新闻与媒介融合做简要介绍,分析新媒体环境对民生新闻的影响,并提出电视民生新闻媒介融合中“新”民生内容的完善建议。

“新”媒体;“新”民生;电视民生新闻;媒介融合

前言

民生新闻自诞生以来便有其自身独特的新闻形态,被称之为新闻业界的“宠儿”。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迫切要求传统媒体做好改革工作,电视民生新闻也需从该环境中寻找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之路。因此,本文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电视民生新闻与媒介融合相关概述

1.1 民生新闻

关于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以人本色彩、本土化为特征,内涵表现为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讯息方面,通过电视新闻进行报道。从民生新闻传播特征看,体现以下特征:①总体特征。如受众地域化、视角平民化、题材社会化等;②价值取向。民生内容、以民为本、平民视角;③传播特征。在题材范畴上以民生内容为主,传播中结合受众心理采取独特的叙事方式、表现形态。尽管民生新闻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但在新兴媒体崛起背景下,仍需走共融之路,如世界媒体峰会中,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提出新媒体、传统媒体如同一个人的两只臂膀,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

1.2 媒介融合

所谓媒介融合,源于1978年尼可拉斯·尼葛洛庞帝的理论。该理论中指出,所有媒介中,能够保持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关键在于媒介的交汇。自21世纪以来,伴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形态趋于成熟,融合特征日趋明显。而本文研究中所提及的“新”媒体,实质为媒介融合下的重要表现,如“新”媒体在形式表现上既可为新兴媒介,如手机、网络或电视媒体,同时也可为平台形式,如微信、微博等。这些新兴媒介或平台,均可成为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媒介融合的重要选择,是推动民生新闻自身发展的关键[1]。

2. 新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无论在媒介形态或平台形式方面,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需考虑的主要内容,原因在于“新”媒体下,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形态、传播平台以及素材信息获取等方面均要做进一步优化,具体如下几个方面。

2.1 民生新闻传播形态变化

有“第三次电视革命”之称的电视民生新闻,区别于传统“高高在上”的新闻,强调由民生视角出发,以平民化语言进行民生报道,正是这种传播形态的变革,被理解为电视革命。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形态又发生一定变化,许多“新”媒体传播形态均出现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具体剖析新媒体技术对民生新闻传播形态的改变,表现为:第一,话语形态变化。新媒体技术应用前,新闻传播注重以专业记者作为报道者,由民生视角叙述民生内容。而新媒体技术下,原有的报道者不再局限于记者方面,即使市民是百姓均可作为报道者,以《DV观察》新闻栏目为例,其中的内容也为百姓拍摄的DV,新闻传播中仅需编辑人员做好DV稿件的收集、审查与包装,最后呈现给百姓的几乎为原生态的新闻内容。再如《守望都市》民生新闻栏目,在“开往幸福的地铁”特别策划报道中引入新媒体形式,全天12小时全媒体接力报道,实现双屏无缝衔接,新颖的表现方式吸睛无数。第二,节目形态。以《第一报道》为例,结合互联网特色,在栏目设置形式上引入多种模式,如留言板、视频、首页或搜索等,在传播形态上有明显的新媒体特征。

2.2 民生新闻传播平台变化

以往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中,强调播出时间固定、收看地点固定,这为用户对节目的收看带来较大限制。而新媒体技术应用下,电视民生新闻有自己的网站,且在手机移动终端、互联网平台中均可传播新闻内容,受众可重复收看节目,而且是随时随地收看。以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为例,在新闻播报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尝试采用“手机直播”方法,吸引较多受众。再如《南京零距离》电视新闻节目,注重与门户网站合作,在节目视频播放后,上传于网站中,许多其他如新浪、土豆等平台均进行转载,吸引极多受众。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应用下,电视新闻传播平台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新闻节目可实现跨地域传播报道,不再受地域限制,报道面扩大的同时极大吸引受众[2]。

2.3 民生新闻信息来源丰富

以往电视民生新闻在搜集信息素材中,信息来源主要包括线索爆料、市民投诉、市政新闻发布会等方面。如线索爆料,电视媒体主要从普通群众或职业线索人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内容五花八门,有八卦娱乐、突发事故、新鲜轶闻、市井琐事等。再如市民投诉,多为市民对城市建设或其他方面的建议或在有困难时求助媒体。而新闻发布会,则通过官方公布关于民生的相关信息,将其作为新闻内容。另外,也有部分信息内容需记者主动挖掘。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许多新闻现场的信息记录者均可视为新闻记者,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将第一手影像资料在网络平台中上传。以微博平台为例,其被称之为近年来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料的第一大平台,如上海地跌追尾事件、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第一时间内在微博传声。正因如此,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开通自身的官方微博,从微博中收集新闻线索,并倾听受众声音,获得了较多粉色关注。

3. 电视民生新闻媒介融合中“新”民生内容的完善建议

虽然“新”媒体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带来较多积极影响,但民生新闻在媒介融合中也需认识到自身当前存在的问题,如报道中带有明显的综艺娱乐化色彩,更注重对商业利益的关注,而对公共事务关注力度较低,这些均成为制约民生新闻发展的弊病,所以要积极探索“新”民生,在新闻内容方面不断完善。

3.1 民生新闻选题范围的扩展

民生新闻强调“民本取向”,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但近年来民生新闻也因在选题范围上过于局限,出现内容重复情况,受众群体逐渐流失。此时,便应考虑引入“公共新闻”理论,以早年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为例,提出“公共新闻”,强调由“公众”取代“民众”,这样民生新闻由原有的“贴近性”转变为“重要性”。特别当前大多数百姓对公共事务关注度较高,单一的百姓生活内容并不能满足收看要求,此时应考虑引入更多公共事务。例如,在关于城市建设某一话题中,电视民生新闻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平台,发布相关消息,鼓励市民参与其中,提出建议,这样既可体现出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同时也为节目吸引更多受众[3]。

3.2 民生新闻报道角度的优化

民生新闻自诞生以来,整个发展经历较多困境与瓶颈,不断探索如何优化报道角度。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新闻媒体对于媒介融合便提出“公共新闻”,亦可叫作“公民新闻”,主要强调在报道过程中,能够从公众事务着手,利用公民讨论或相关活动,提出解决公共问题的建设性建议。我国民生新闻亦是如此,也需在优化报道角度中寻求有效方式。仍以《第一报道》为例,在报道角度上跳出以往的市井新闻,转向公共新闻视角,使整个节目收视率提高。需注意的是,电视民生新闻在优化报道角度中,对于公共事务视角,很难一蹴而就,应在未来发展中寻求适宜的道路。

3.3 民生新闻舆论方向的把握

“新”媒体为电视民生新闻带来极大的技术、资源优势,如技术层面有许多互联网平台可为电视民生新闻所用,而资源方面电视民生新闻可获取更多信息线索。但需注意,由于新媒体环境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若民生新闻在报道中未能做好舆论方向的把握,极易出现负面舆论情况。对此情况,要求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中应包含更多富有理性的声音,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为受众答疑解惑。特别是当前许多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角度上,强调走“公共新闻”之路,这样在公共新闻报道中,更应注重舆论导向的把握,在报道时由以往简单的告知转变为直接分析新闻事件中的价值取向与利益,引导公众从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在电视民生新闻保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情况下,更有助于自身权威性、公信力的树立,吸引更多受众群体[4-5]。

4. 结论

电视民生新闻在媒介融合时代下如何发展是当前电视媒体考虑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中,对电视民生新闻与媒介融合做简单介绍,同时从民生新闻传播形态、传播平台以及信息来源获取等方面分析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在媒介融合中如何发展,包括选题范围扩展、报道角度优化以及舆论方向把握等,这样才能使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充分借力新媒体,提高新闻节目整体质量,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1]柳溪.“新”媒体“新”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J]. 电影评介,2013(02):76-79.

[2]曾欣瑜.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与传播策略[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王珺琬.新媒介环境下省级地面频道民生新闻再发展[D].安徽大学,2015.

[4]孟佳钰.新媒体环境下《经视焦点》民生新闻提升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5]吴蔚.“新”媒体“新”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对策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20):75.

(作者单位:吉林电视台)

G222.3

A

1671-0134(2017)09-038-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9.006

猜你喜欢
民生媒介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