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彤
由于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便将“生动实践”引入主题,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认为,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保护工作的拐点。
我国从启动非遗保护到全面普及,再到全国各省市呼应,行至今日已有12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就此方面给予的财政支持已达50多亿。但国家财力总是有限度的,单纯依靠政府层面的支持和保护,实难为长久之计。
在出国考察期间,仅“日本和服”一例便引发了高春明深刻的反思。在日本京都,政府为了将传统和服与历史风貌建筑营造成相匹配的活态文化项目,有地方法律规定:凡是穿和服进入博物馆的民众,不收取门票费用。此外,热门的西洋画展、印象派画展等,也向穿和服来参观的观众提供无需排队、无需购票之便。甚至是当地出租车,也为穿和服上车的乘客打九五折。可见,日本京都地区并没有仅选择用真金白银为优秀传统文化筑起保卫的高墙,更多的是在利用相关法律条令确保非遗的传播和传承。高春明表示,通过“实践”来实现非遗保护的自我造血和传承,成效将远远超过在政府财政压力下进行的非遗项目保护。
“抢救”一词一直伴随着非遗保护而出现,但什么该抢救,该如何抢救以及十余年来的抢救成效都值得商榷。以江南丝竹为例,“加花”“让”等演奏形式历来是乐曲演奏中的核心技艺,分别指的是其中一种乐器在演奏过程中的即兴发挥,以及其他乐器对此即兴发挥的配合和为此而作的自我删减。“即兴”“玩”“切磋”是江南丝竹的奥妙所在,甚至也是众多历史悠久的表演形式耐人寻味之处。但在近几年对江南丝竹的传承中,出现了固定编曲、西洋乐乐谱、指挥等西方音乐形式。高春明笑言:“我即便坐在中间最好的位置,也看不见最出彩的扬琴是何人所奏,我只能看见指挥的屁股。”走形的抢救性保护也能称之为保护吗?也许,给予非遗保护的应该是冷思考。
事实上,大多数非遗都来源于普通百姓生活中的乐趣,并不需要阳春白雪的保护手段,离开最淳朴的环境,哪怕是最华丽的舞台也并不能让这些本就来源于群众的智慧保持活力。换言之,保护非遗的对象是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智慧。即便有一些非遗已经在今天难寻一方适宜发展的土壤,那么将它保存在博物馆的橱窗里供人追忆也有着一定意义。
今年的“文化遗产日”口号之一是“活力社区、活态非遗”,应如何让非遗走进社区,贴近生活和年轻人呢?高春明谈到了“改良”。在当今生活中,高效和便捷是年轻一代追求的生活方式,但传统文化往往给人繁琐、距离现实生活太远的印象,所以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一味组织讲座也收效甚微。欲邀请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高春明以他们将古代“犀皮漆”应用于现代高尔夫球杆为证,说明对一些精美甚至高雅的传统文化采取轻之弃之的态度,实在可惜。如果通过改良手段,让其以应有的姿态和价值出现在现代生活中,供人直接享用,也许是一种更好的手段。
同时,为了促进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全国各地都启动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高春明并不讳言:“上海可以说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文化部交给的任务。”上海有7所大学都开设了“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的相关课程,其中重点项目都是在传统手工艺方面。并且,教师通过与传承人接触,也了解到了很多过去并不熟知的非遗文化,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非遗特色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得以“走出来”,给教师们也拓宽了眼界,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除此以外,上海非遗保护协会还重点致力于搭建平台,让传统工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高春明始终认为,非遗拥抱世界才能焕发活力。据他介绍,协会已经多次组织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家出国办展,最近一次去往迪拜,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精品展览”。有一家经营传统手工雕刻家具的企业,携带融合了阿拉伯国家特色纹饰的家具赴迪拜参展。家具最终被阿联酋文化部部长自费购买,并摆放在自家的卧室中。这位文化部部长还具有亲王身份,在阿联酋国家地位举足轻重。此事在迪拜乃至整个阿联酋国家引起巨大轰动,无形中为上海非遗产品做了有力的推广。中国驻迪拜总领事评论道:“本次展览的展品件件都是珍品,代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都市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
展览结束,参展团队回到上海所接订单不断。市场供需提升后,阿联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发来邀请函,邀请上海非遗保护协会长期入驻,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卖店。2020年迪拜世博会组委会也希望上海非遗协会去园区开设“非遗专馆”。上海非遗企业家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踊跃报名,这不但减轻了政府的拨款压力,也促使非遗传承人贴近生活、创新作品,进而给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机。
作为传统文化的非遗通过与现代的结合,有了创新,也就有了市场。对于这种走向市场的行为,上海非遗保护协会在销售模式上也作了很多尝试,通过开发高端衍生品和举办拍卖会的形式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价值。所得收益大部分都回馈给非遗传承人,用以反哺非遗。
“非遗日”的相关概念最早来源于欧洲,我国在借鉴后逐渐发展成“文化遗产日”及今年首届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但无论在活动期间造势如何,活动结束后余温能否得到保持,都将是对非遗保护工作是否真正行之有效的考验。
在采访的第二天,上海非遗日庆典活动在上海大世界开幕,活动主题是“百年薪传承——非遗嘉年华”,以“嘉年华”为名的活动现场中特色鲜明,亮点丰富。以上海十六个区为单位,分别展出了具有各区不同特色的非遗作品。但高春明说,这短短几天的非遗日活动并不是关键,举办这类活动的意义无非是对非遗保护意识的唤醒。政府的确需要这样的造势,但上海非遗保护协会及相关单位并不试图把精力仅仅放在这几天当中,除了上文中谈到的教育、衍生品、向海外扩展,上海非遗工作还将关注树立综合品牌意识、生产性保护等多个方面。“文化遗产日”过后,上海仍将一如既往,致力于将对非遗保护的传承构建成系统化、常态化的格局。
小知识:
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每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如下:2006年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2007年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2008年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2009年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2010年主题是:“文化遗产在我身边”。2011年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2012年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2013年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2014年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2015年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2016年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2017年主题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