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懿璇 张 敏 肖紫云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20021)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推动精准脱贫问题研究
□杜懿璇 张 敏 肖紫云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20021)
互联网+背景下,贫困地区积极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互联网将乡村的独特景色、土特产品和风土人情展示给世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体验。让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乡村的自然条件转化为脱贫致富的有效资源,促进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带动贫困人口利用独特资源脱贫致富。
互联网+ 乡村旅游 精准脱贫
党中央提出了在2020年彻底解决贫困人口问题的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各级政府“十三五”期间的核心任务之一。而精准脱贫工作成为破解该问题的主要抓手。针对贫困地区,如何充分发掘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主要举措。互联网作为现代人群消费的主流平台,具有高效性、共享性、经济性以及方便快捷性等特点,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到7.1亿人,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研究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乡村旅游、推动精准脱贫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部分贫困地区存在着区位短板,就需要通过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来向域外告知相关旅游信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发布渠道,具有信息发布成本低、覆盖面广、受众人群多、便利目标消费者自主搜索等优势,能更好地承担起乡村旅游的信息发布工作。经验表明,依托携程网、去哪儿网等商业门户网站,能低成本、高效率的向外界发布相关旅游信息,而且还能同步完成线上交易活动。这就增加了供求双方的互动,减少信息不对称。商家也可充分利用信息交互,增加特色旅游项目,实现市场差异化,提高产品辨识度,减少同质化无序竞争。
按照旅游经济学原理分析,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会带动农产品销售,两者作为半互补品,在面对扶贫工作的实际问题上,如何将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以较高的价格和便捷的方式销售出去,将更直接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更快速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类似于淘宝等门户网站的电子商务平台,则发挥了巨大作用。相反,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也将提高所在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比如,山东省为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增效,就大力打造O2O平台,不仅在网上售卖山东的各种土特产,还在网上营销山东的乡村风光和休闲生活方式,“互联网+乡村旅游”改变了山东乡村旅游形态,也为山东乡村旅游找到了新出路。
在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商业规模较小的地区来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其将受制于传统小农经济所带来的狭隘性和封闭性。若是这样,将产生不可逆转的“马太效应”。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这种限制将被逐渐打破。例如重庆“网上村庄”开创的“乡村旅游+农产品”模式,相关部门通过线上平台组织客源、安排活动、住宿、产品展销等服务。据统计,“网上村庄”2015年的线下交易金额达6000多万元,线上平台交易金额多达5000多万元。
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智慧科技旅游不仅能有效解决当前乡村旅游存在的宣传、营销、服务管理问题,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而且可以节省旅游交易成本,提升游客旅游消费体验质量。在大数据的指引下,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射频传感技术等,及时发布乡村旅游资源活动等信息,完善公共信息咨询平台、网络支付平台、智能服务平台、安全保障和检测平台等多样式服务,提高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完善了旅游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对旅游者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彻底改变了以往被动管理、事后处理的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国际上,澳大利亚、葡萄牙、爱尔兰及许多欧美国家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乡村旅游和庄园旅游,经验丰富,模式先进,值得借鉴。
专业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有许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而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通过远程咨询指导与实地调查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农户和专业人才的无缝对接。同时地方政府与高校开展合作,完善定点帮扶的基础上,联合培养网络信息技术和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定期对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民和经营者进行数字化平台操作培训,深化了农民对于互联网环境的认识,提高了他们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意愿和应用能力,培养了其互联网思维,为建立乡村旅游人才智库做了补充。
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推动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和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成效显著。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湖北调研扶贫工作时强调,旅游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要将乡村旅游开发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扶持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2015年8月18日“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再次强调旅游扶贫是下一阶段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把乡村旅游作为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的中坚力量,计划未来5年带动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乡村旅游扶贫的作用不可低估:首先,整合了乡村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使旅游六要素合理化、高级化,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亮点,形成规模效应。其次,整合了社会资源,利用政策优势争取到资金、技术、人才支持,改善软硬件环境,更新了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了乡村旅游扶贫效益。对此,吉林省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扶贫系统内整合扶贫资源,将乡村旅游扶贫与整村脱贫、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有机整合起来,集中资源优势解决旅游六要素问题,破除瓶颈制约和限制性因素,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行业上和社会上整合扶贫资源,利用对口帮扶单位和企业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扶贫产业要素,有效实现了整合和灵活利用各种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强化扶贫产业开发。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倍,可带动其他相关行业4.3倍收入增加;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创造5至7个就业岗位。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对带动的乡镇企业转型、实现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江西上饶市婺源县就提出“全县经济工作都围绕乡村旅游来抓,全县所有产业都围绕乡村旅游来培育”,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吸引返乡创业人员回乡开办农家乐、家庭农场等,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有效实现了农户参与和农民增收。这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并与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富民强县具有很大作用。这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11月29日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的要求。
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精准扶贫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还更新了农民的思维模式和发展理念。逐渐树立了“乡村化、创意化、本土化、低碳化、景村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即要保持乡土本色,凸显乡村地缘因素,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文化、产业和生活资源,开展主题创意和产品创新,打造能够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特色乡村旅游精品。吉林省抚松县作为“长白山下第一县”,已形成了以生态资源为主线,以山、水、林、园、洞、雪为主要特色,以人文历史为衬托的综合体。打造品牌,凸显特色,利用抚松县独有的“长白山文化”,打造出“三条路,三个区,一个村”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长白山之路、人参之路、松花江之路,白山湖区、仙人洞风景区、露水河国际狩猎区,温泉度假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完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及通讯设施,还提升了地区开放程度,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共享,引导各项社会资源向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配置。抚松县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激发了社会各界到抚松投资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抚松的开放度和知名度,为以后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落户打下基础,也为全县2000多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创造了机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人,而农村网民规模仅为2.01亿人,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 69.1%和33.1%,相差36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有14个片区,59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7017万贫困人口,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和信息化建设水平限制,信息流通不畅、共享性差,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缓慢,一些地区仍采用传统手段,对互联网的应用意识不强,影响了乡村旅游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缺少系统的宏观设计和管理一直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基本是由农民自主开发的。除了少数的企业开发外,多数小型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体验形式多为农户个体经营。这就导致乡村旅游缺少宏观的总体规划,旅游项目开发和设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由于绝大部分农户不懂市场调研和投资分析等理论,对农业资源等也只是停留于简单直接利用层次上,造成了层次开发低、布局不科学、环境遭受破坏、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有些地区的政策支持尚不明确,政策不稳定,对于互联网作用的认识欠缺;在如何引导贫困户合理规划和运用扶贫资金、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方面缺乏长远眼光和长期投入。
据调查发现,我国乡村旅游总徘徊在低水平的开发上,食宿环境、服务质量、农事体验等,无法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宣传营销方式传统,市场沟通乏力,竞争力难以形成。经营管理粗放,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淡薄,部分农户缺少对乡村旅游的科学系统的认识,乡村旅游经营仍停留于自发、分散、粗放的个体经营层面。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产品的开发同质化严重,缺少地域特色。
旅游微博具有受众广、信息传播快、传播范围广、传播量大等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各地区纷纷开设旅游官方微博并发布旅游资讯。乡村旅游微博的发展虽然时间较短,但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在宣传营销过程中,要加强乡村旅游微博与微博名人、权威官方媒体、微博旅游达人以及粉丝的互动。同时增强内容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提高吸引力。
应建立强大的基础服务数据库,大数据在乡村旅游营销中能运用“用户行为痕迹复原法”,实时实地对景区进行监控,记录、分析游客相关数据,并据此加以改进,提升游客满意度。大数据的应用也体现在“互联网+数字农村管理系统精准扶贫”,将贫困地区的土地权、资源、设施以及贫困户个人情况等基本信息录入系统,建立贫困地区信息数据库,使两者相互关联,实现动态化管理。
政府要科学规划,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总体建设框架以及相关政策,通过积极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引导乡村旅游企业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标准化建设。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对乡村旅游做出明确的建设标准、统一进行协调、管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引导相关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建立健全的组织实施体系。针对扶贫方面,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制,鼓励更多的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资金到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上。
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可建立“公司(景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乡村旅游管理上可采取股份合作制度。这种合作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合作社的资源,又能借助公司的管理经验、人才、技术等条件,还能让贫困户直接参与进来,通过就近就业、生产、经营等方式参与到其所在地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为游客提供地方风味餐饮、经营建设特色民宿或农家乐提供本土导游、出售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供既具有乡土味道又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体验等,最终实现脱贫致富。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扶贫项目与贫困户精准对接,使其真正享受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好处。同时,政府实时监督扶贫的落实情况,重点维护贫困户的权益。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构建“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格局,走出了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607户2549人吃上旅游饭,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脱贫。
建立配套设施保障体系,加强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加强道路建设、绿化建设、网络通讯建设和餐饮、住宿、娱乐、银行、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强大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作支撑,很大程度上为扶贫工作的推进减少了阻力,也为以后的经济转型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生态监测站,对旅游环境与生态变化进行检测和评估,确定环境承载力和容量,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让乡村旅游真正做到绿色扶贫、生态扶贫。
建立监督和应急保障系统。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监督管理系统。监督平台接受群众举报和评价,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做出整改。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和灾害防控系统。设置预警配置,建立灾害防控系统,尽量降低由于灾害、意外等造成的损失。
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切实让成果落到实处。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推动更多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实现脱贫致富。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