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后语文科改革与发展述略

2017-01-27 05:28张开赵静宇
中国考试 2017年3期
关键词:试卷命题试题

张开 赵静宇

(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 100084)

恢复高考后语文科改革与发展述略

张开 赵静宇

(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 100084)

在恢复高考的40年间,高考语文科考试主要经历4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发展中的语文科考试以科学化和公平化作为目标不断推进。尤其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语文科的考试内容改革又树立了新的发展目标——设计符合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语文科考试。围绕改革目标,对语文科考试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恢复高考;高考改革;高考语文;考试内容改革

作为对母语进行考查的学科,语文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每年高考后全社会上下对作文题的极度关注都能反映出语文这个科目在中国社会文化观念的深深印记。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科考试的发展大致经历4个阶段,考查的立意逐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功能也由单一选拔向指导教学和服务社会转变,为选拔人才和教学育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第一阶段:恢复高考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全国拨乱反正、重新梳理教育观念的背景下,这一阶段语文学科呈现出学科考查重视基础工具性的特点。1978年3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及各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吹响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号角。语文教育界重新认识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普通教育阶段的各门功课,获取新的知识,有利于今后的发展。”这一阶段的语文科考试并没有明确的考试标准,考查内容的设计依托于教学内容,同时明确体现出立足语文基础工具的特点,考查目标重视基础知识、内容范围覆盖中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就具体的高考语文科试卷设计而言,知识立意占主导地位,考核内容为语文基础知识和文章写作两个方面,题型为传统的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且题量较少。如1983年高考语文整套试卷共设置5道大题,满分120分,依次为:拼音方案(3分),语文常识(12分),现代汉语的阅读和表达(20分),文言文的默写、标点和译释(40分),写作(45分。分两题写,说明文15分,议论文30分)。题型有填空题、判断正误题、文言文断句、翻译和文章写作。其中要求识记的内容共19分,题数及分值偏多且考查内容较为烦琐。高考现代汉语设计了一道分值为5分的阅读题目:“下面这段文字可分四个层次,请在每两个层次的交接处划一条竖线,把它们分开。”仅从试卷涉及的内容和试题考查的要求看,还是相当基础和简单的。刚刚恢复高考不久,中学语文教学整体上处于夯实基础知识的阶段,即便是竞争激烈、升学率仅为23%的1983年,语文科的考查更多的是基础知识内容。随着我国社会全面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发展观念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语文科在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又起到展现时代和社会窗口的作用。一时间,对考试提出的要求集中出现,如科学管理试题质量的指标,学科内容的继承与衔接,试题难度的控制与稳定性;试题基本为主观题型,覆盖面窄,偏重于知识;考试形式、分数解释、评价方法等也都是传统的经验型。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的语文科考试整体印象就是“传统”,但这在教育迎来春天的年代,仍显得十分珍贵。

2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的语文考试发展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进一步强化对语文科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要求,二是随着考试设计的科学化要求,语文考试在标准化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基本形成了语文科考试的内容结构模式。

2.1 重视思想性,探索能力化

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基础工具性的观点仍旧规范了语文科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定位。1991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指出,该纲要颁布的目的“旨在通过语文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紧迫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语文科的教育责任从基础工具,进一步提升到思想性的要求,强调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科的考试加强了对能力与思想性的关注,逐渐脱离教材,并探索能力化考查。

这一时期相对大的调整是现代文阅读加大考查的比重,成为重点考查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高考语文中出现过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但考查重点基于文章学意义上的主题归纳、段落划分等,这与阅读体现重要的语言能力和试卷应该体现的考查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如1984年出现现代文阅读考查题型,体现了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和对阅读能力考查的需求。另外一个调整重点即写作能力考查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形成了标题作文这种比较成熟的题型和重视思想性和思辨性的特征。这些题型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语文学科对思想内容、能力要求的承载空间,拓展了考试内容的内涵。仅以写作题为例,1978年的缩写,1979年的改写,1980年、1981年的“读后感”的写作考查形式比较简单,而这一阶段的试题如1986年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1990年的玫瑰园、1991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等试题更加成熟,逐步实现了对思想性和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反映了语文科考试对思想性的重视和倾斜。同时,语文科试卷的结构也基本形成,包括“语文知识及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四大部分。这种试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一直影响至今。

2.2 语文考试标准化的尝试和探索

随着考试科学化的理念和教育测量理论的借鉴与融入,语文考试设计体现出标准化考试的特征。标准化考试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科学考试方法。在1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入学考试、资格证书考试、人员招募、教学诊断与职业性向测验、国际性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均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但正如中国重浑然整体、西方重精细解析的思维方式一样,一直以来中国的考试,尤其是语文科考试的设计理念注重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未把精准测量某一具体能力点放在设计的方案之中。随着测量精准的实际需要以及考试技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心理与教育测量专家发出了改革高考的呼声,主张高考应实行标准化考试。在此背景下,语文命题总结我国传统考试历史经验基础,借鉴吸收国外现代考试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并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语文标准化考试之路。

1987年语文在高考中开始实行标准化考试,试点范围为广东、辽宁、山东、广西、湖北,四川、陕西7省(区)。1987年10月、1988年12月,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召开高考标准化试验工作研讨会,会议肯定了标准化考试的试验,并提出试验工作应该继续深入,稳步推行。1989年6月,在总结前段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决定从1989年的高考开始,在全国正式实施标准化改革。这一阶段高考语文科探索实现考试科学化的方法和路径的态度非常积极,但又极为慎重,通过大量试测试验,不断总结经验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既借鉴、引进了西方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与技术,又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的理论,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主客观题并重的学科特点。这些尝试为实现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化语文测试做了有益的探索,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高考考试内容在这一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3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

这一阶段高考语文学科继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步伐,在保持了极少部分的知识内容考查的情况下,明确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形成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核心考查能力的语文考试内容体系、能力结构的框架。同时,如文言文、文学类阅读题也是这一阶段试题设计比较突出的亮点。

3.1 语文科《考试说明》出现,考测标准的学科化实践

恢复高考之初考试标准从理念到体系尚不完善,命题存在一定随意性,不同年度间的考试内容变化较大。从1991年起,原国家教委每年向社会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其中的高考语文命题指导思想和考试设计理念体现出了改革变化的成果。如1993年的《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的概述部分,明确提出语文考试既要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又要体现“语文测试要注意兼顾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的特点,强调要“突出对能力的考查”。明确对语文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就是对考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1994年的《考试说明》又进而强调,要“按照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要求”来“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利于高校选拔和中学教学的定位逐渐明晰,并成为语文科命题的指导思想。1996年的《考试说明》进一步强调了高考语文命题的指导方针:“按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教学的原则,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查。”1997年,高考语文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语文学科的定位朝着高考选拔性立场进一步调整,突出表现在具体的材料内容和能力测试不再直接具体反映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表现出语言类考试的时代感、灵活性和自由度。当年对《考试说明》的调整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变化,一方面是在“考试内容”部分不再提出依据《教学大纲》;另一方面是第一次对“考试能力要求”做了专章说明,将高考语文测试的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评价这5个层级。这种脱离中学语文教材的指向和高度强调语文能力要求的方向表明了语文命题去简单知识化的倾向,进一步强化语文对于能力考查的实践。

1999年的《考试说明》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整:一是加大了语言应用的力度,突出了对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二是强调考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应该更具有丰富的现代文化内涵,降低对“死记硬背”考查较多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要求。《考试说明》中语文科内容的修订,重新规定了学科考查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基本题型,从而使高考命题有了标准和依据,极大地发挥了语文这一母语学科的开放性和时代性特点,广大中学师生对语文考试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教学和备考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3.2 构建语文考试的能力层级

语文科的特点与母语在社会中的关注与阐释相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被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社会需求引导,体现出极为复杂的特点。既然高考提倡能力考查,语文能力如何划分?应该考哪些能力?针对这些问题,高考语文命题组在多年命题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于1997年推出了高考语文能力层级。

“语文能力”和“语文能力层级”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前者指的是对构成语文能力诸因素以及彼此关系的横向分析;后者指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语文能力的发展做纵向的解剖。前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文学科的能力结构,后者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和测量的目标。高考语文能力层级表现为5个层级,分为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语文能力层级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能力要素及其发展规律,它不仅为考试命题在考查能力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能力层级的制定是语文考试乃至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大理论突破,它对语文考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

2003年,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国家开始实施新世纪后的高中课程改革。同时,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也为了降低全国大范围的高考安全风险,高考开始实行分省命题。以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颁布为重要标志,我国的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重大调整时期。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命题组织实施主体和命题内容的变化,高考语文科考试也随之发生变化。

4.1 分省命题带来的语文试卷多元化呈现

早在1985年,上海市开始自主命题,1987— 1990年广东省也曾进行过标准化考试的自主命题,2002年北京市跨入自主命题行列,2004年以后又陆续有十几个省级考试机构组织高考学科的自主命题工作。除上海外,各省级考试机构命制的语文试题的依据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语文学科考试大纲,因此,命题思路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语文试卷保持了一致。在语文考试大纲的能力考查设计与内容范围划定方面,体现了高考“两个有利于”的原则,较好地延续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各套语文试卷都很重视对语言能力的考查,体现出了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难度控制稳定。每年考后的专家评价、数据分析和调研座谈反馈,普遍对课改后分省命制的试题、分省命题工作表示满意。很多省市命制的试题中亮点频出,如湖北卷、天津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北京卷、广东卷的阅读题,上海卷、江苏卷的作文题等,均体现出课程改革推进的积极成果并呈现出地域特征鲜明、形式新颖鲜活的特点,反映了分省命题的积极成果,为进入新世纪后的语文考试内容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4.2 考核目标、试卷设计与《课程标准》呼应更加紧密

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省(区)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以此为标志,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正式开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与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及相应的《考试说明》。

对于高考语文学科而言,新课程改革后的命题工作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更加突出能力考查的方向,在考试大纲、能力考查目标、能力考查方式及试卷内容结构等方面做了重大调整。

首先,增设了“探究”这一能力层级。为了顺应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检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成效,在《考试大纲》原有的5个能力层级基础上,增加了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的要求。在试卷中也以此增设了思维内容的比重,注重考查考生思维质量和思维品质,在阅读题中专门增设了对探究能力考查的试题。这类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只要在理解、分析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其次,打破传统语文试卷按内容分类的格局,按照能力的考查重新安排了试卷结构。以往的试卷根据知识内容的维度,编制试卷的框架。课程改革前的试卷由语言知识、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和作文等内容考查进行编排。课程改革后,按照语文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进行试卷的结构调整。试卷分为两卷:第Ⅰ卷为考查阅读能力的阅读部分(70分),包括必考题: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古代诗文阅读(36分)(其中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阅读11分、名篇名言默写6分);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第Ⅱ卷为考查表达能力的表达部分(80分),包括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在新的试卷中,只有名篇名句默写的考试是识记层级的知识性内容考查,占总分的4%,其他试题均为对能力考查要求较高的试题。

第三,课程标准中突出了对“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要求,增设选考题。为了呼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模块的设置,鼓励中学开设选修课,语文试卷中也相应设置了选考模块: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对应的是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应的是选修课程中的新闻与专辑、文化论著研读两个系列。试卷的选择性,体现在考查的内容、测试的方法手段、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等方面。在考试大纲中,设计了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反映社会生活与情感世界、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及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等考查要求,并在试卷的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考设计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不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考模式坚持10年下来,这两道各25分大题间的不均衡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部门提出意见最多的问题。社会的普遍认识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较文学类文本阅读简单,两组试题间不等值。这对选择不同选考内容的高考考生不公平,对基础教学的导向也不理想。因此,2017年起,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置为必考内容。另外,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回应对考试“死记硬背”的批评,调整了对古诗简单记忆背诵的考查,增加了情境运用的设计。保留这一题目,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从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出发,在2017年考试大纲的要求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4.3 材料型作文的兴起

这一阶段高考作文的考查更加注重材料的时代性和题型设计的科学性,试题由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发展为材料作文。新世纪以后,语文学科以最受全社会关注的作文试题改革入手,加强了题型设计和考查功能研究,提出了材料作文的题型。材料作文,即给出一段或多段材料,让考生根据材料内容自由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进行写作。考生在审题构思时,必须充分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作文题型设计有力地解决了作文考查“八股”倾向化严重的问题,一改作文一个题目、一种文体、一个立意、一种写法的模式。材料作文允许考生在中心角度、重要角度甚至次要角度立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予考生更多自由空间。而材料本身又可以防止考生套作、宿构。依靠背诵范文获得高分的现象得到抑制。因此材料作文受到中学、大学乃至社会各界的好评。

4.4 《实施意见》颁布后,语文科考试设计观念的调整和展望

2014年9月,随着《实施意见》颁布,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最全面、最彻底的改革正式启动。《实施意见》对于考试内容改革提出了“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语文科的设计立足于语文的学科特点,满足本科院校的需求,符合中学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发展的工具,文化传承的桥梁,审美体验的载体等积极作用。同时,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基础性,突出能力和素养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从未来高考学科设计着眼,拓展试题材料来源,选取历史与现实、科学与文化等内容材料,创新试题设计,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引导积极的价值取向,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为本科院校选拔合格新生和积极引导中学教学的作用。通过几年的研究,已经在考试内容改革方面深入推进,通过情境化默写题、非连续文本阅读题、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等题型的研究与使用,为进一步深化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改革做了充分保障。在新近修订的2017年考试大纲中,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比如在语文中增加了对思维和鉴赏能力考查的要求,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等。

恢复高考40年间,语文科考试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跟随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多轮改革的需要,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呈现方式上都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都沿着从历史走向现代、从国内关注国际的轨迹发展。当前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与考试设计研究,也是在符合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实施意见》的改革要求上不断探索和推进的,坚持以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为核心,站稳高考立场,加强推进创新试题设计,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引导积极的价值导向,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为本科院校选拔合格新生和积极导向中学教学的作用。

[1]国家教育委员会考试中心.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关系研究》课题组.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文科)[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3]章熊.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杨学为.高考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杨学为.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八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新浪教育.1977—2014历年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EB/OL].[2016-10-20].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5-06-18/1435473862.shtml.

[7]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9]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3)[2016-06-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est for College Admission Since Its Resumption:A Historical Review

ZHANG Kai,ZHAO Jingyu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Chinese subjec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EE)has experienced four phases of reform during the past forty years,making it increasingly scientific and fair.After the Opinions on Deepening the Examination and Enrollment System Reform was issued,the Chinese subject of CEE now has a new goal– to design a Chinese test 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ern examination and enrollmen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aim of realizing the new goal,we have done some deep thinking and initiative exploration.

Resump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hinese;Content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G405

A

1005-8427(2017)03-0006-6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3.002

(责任编辑:张瀛天)

张 开(1978—),男,教育部考试中心,副研究员;

赵静宇(1983—),女,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试卷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