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少就能致富吗
李俊
有一些人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归咎于“人口太多”,所以,就有人口少能致富的论调。比如有人说,中国现在人口数量要是六七亿的话,生活就会富裕起来。有的观点认为,人口越少,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有人说,要是中国现在只有几千万人,仅仅依靠卖石油等资源,就能致富。
有人举例:“只有一个馒头,一个人吃,可以吃整份,两个人吃,就只能吃半份,当然是人越多越穷啦。”
如果馒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话,当然,人越少越好。事实上,馒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人生产的。
有人接着问,假如1个人能生产5个馒头,消费了5个馒头;10个人能生产50个馒头,消费50个馒头;那么10个人比1个人有什么优势吗?
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人的话,可能一天连一个馒头都无法生产出来。
斯密在《国富论》上说:“尽管他们很穷,一些必需的机械配备显然捉襟见肘,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一整天下来,却能做出约12磅的别针。以中型别针每磅约有四千余枚来计算,这10个工人每天就可做出4.8万枚别针。如果以每个人都制作4.8万枚别针当中的十分之一来算,等于每人每天做了4800枚别针。如果他们每个人各自独立工作,而且未曾接受这个行业的特殊训练,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出20枚别针,说不定连一枚都做不出来;就是说,由于适当的分工与工序组合,每个人每天能够制作4800枚,如果各自独立工作,每个人不但做不到那个数量的两百四十分之一,恐怕连四千八百分之一也做不到。”
一个地区,专业化分工越细,经济水平往往越高。决定专业化分工程度,人口往往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少,就无法形成专业化分工。大城市虽然人口数量很多,出行却比人口稀少的农村要方便得多。
人口多,表面看起来占有的交通资源比较多,随之交通资源也会比较多。
中国人口数量多,和国土面积大有关系。
要是以密度来计算,中国人口密度在全球排名第五十五位。密度比中国大的国家或者地区,几乎都比中国要富裕。比中国人口密度高的日本、新加坡等,都比中国富裕得多,欧洲国家更是如此。
亚洲人口密度最低的蒙古,却是最贫穷的地区。
有人说:“要是说中国人口不多,春运时,请到广州火车站看一看。”
这种说法,早已有人进行反驳。我转述过来:“俄罗斯有1710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4亿,莫斯科依然拥挤;巴西有860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亿,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一样拥挤; 美国有930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亿,纽约、洛杉矶照样拥挤;澳大利亚有761万平方公里,人口0.25亿,悉尼也是熙熙攘攘。”
再回到专业化话题上。专业化分工,能够促进生产率提高,能否做到专业化分工,关键取决于人口密度和数量,也就说,人口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开展专业化分工。
当然,并非说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很好地开展专业化分工,前提是,必须要有交换经济存在。
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人们没有多余产品拿出来交换,自然也不能促进专业化分工。人们能够把多余产品拿出来交换,需要一定市场规模。如果没有市场规模,专一生产一种产品,必然无法交换出去。如果一个村庄有30人,一个理发师就不能专一理发,因为他专一理发,很难维持生计。如果村庄人口增加到300人,或许专一理发,还能维持生计。
印刷业给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规模经济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印刷100本图书,总成本需要2000元,印刷500元是4000元,印刷1000本是6000元。
可以看出,印刷100本,平均成本20元;印刷500本,平均成本8元;印刷1000本,平均成本6元。就是说,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
生产国际化,并非人们追求时尚的结果,而是规模经济趋势所形成的。一辆轿车,并不是在一个国家生产的,而是各国合作生产的。
人们为何舍近求远?这是国际化分工下带来的成本优势。专业化分工出现,生产比较优势才能够发挥。
一些观点认为,人口少是好事,很多时候,他们忽略财富是人类创造的,单纯地以为人多了,每个人分到的东西就少,没有考虑到人少了,创造的财富变少,甚至无法形成专业化分工。
(摘自《喝茶聊天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