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学写作
——《芦花荡》课例分析

2017-01-27 04:00文丨黄琳芳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老头子老妇人比喻

文丨黄琳芳 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

从课文学写作
——《芦花荡》课例分析

文丨黄琳芳 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学生的人生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导学生写作文,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也会运用不同的材料。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非常好的资料——语文课本。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千挑万选的精品,而且不乏大家之作,只要用心,我们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写作技巧。我想以孙犁的《芦花荡》为例,与大家交流一下如何通过挖掘课文来指导我们的写作。

《芦花荡》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越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支灵巧的篙和高超的水上功夫,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得以维系淀里淀外的联络。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结果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由于他过于自信的疏忽,女孩大菱负了伤。这个打击使他差一点失去继续前进的力量,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只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形象鲜明,情节生动,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反复鉴赏品味。

首先,重点解决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理清故事情节,探讨分析课文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我们不难从课文中整理出以下角度:

①年近六十,老当益壮,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封锁线,保证部队的供给和战斗力。——强烈的反差来渲染。

②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旁观者的怀疑来反衬。

③手无寸铁,只一人就把十几个鬼子打得落花流水。——人物的举动来印证。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其次,在整体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按照描写角度、描写方法来品析人物形象,下面就结合课文学习三步心理刻画法。

比如,仔细研读下面这段话,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刻画得如此细致逼真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比喻活画心理)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自白剖析心理)这老脸呀!(感叹抒发心理)

换成任何一个情境,都可以运用“比喻—自白—感叹”的三步心理刻画法来进行心理描写。比如错怪了同学,比如跟妈妈吵架后,比如老师收作业时突然发现没带作业本……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心理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定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最后,我们还可以仔细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比如课文中在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运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比喻句,我们来看看这些喻体有怎样的特点。

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每一个喻体都和周边环境极为融合,这就是所谓的“取譬于近,假象于实”。取譬于近,即就近取喻,从主人公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喻体;假象于实,即以具象喻抽象。精心斟酌喻体,就能让比喻更形象更有特点。

方法再多,也必须勤于思考和练习。以下是我引导同学们学习完“三步心理刻画法”之后的一段课堂实录——从《芦花荡》引发的一次比较开放的拓展训练。

【课堂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还能联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传奇人物吗?

生:《口技》中的说书人。

师:他确实有过人之处,作者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方式表现了他非凡的口技。我们这个单元中,还有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吗?

生:我觉得《蜡烛》中的老妇人也算,虽然她不像这个老头子亲自上场杀敌,但是她最后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结婚蜡烛,也是很了不起的。

生: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有着深仇大恨,她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她的国家,她无比悲痛,她被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生:红军战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整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师:同学们的感触都很细腻,每个人做到自己的极致都可以称为传奇。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蜡烛》课后习题的第三题:“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同学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刚刚学习的三步心理刻画法,来写一写老妇人此时的心理呢?

附原文倒数第四段: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在这里,我想引导大家更深地体会课文意蕴,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加以推想。

例1:就“老妇人也没有说话”一句想想,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例2:“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就这几句想想,她为什么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通过以上这样的问题去鼓励大家思考,同学们的思路就逐渐打开了。

学生习作一:

老妇人久久地站立着,心仿佛坠入了千年冰窖,凉得都失去了知觉。(比喻)她心里念叨:多可怜的孩子啊,他还那么的年轻,想必还没有成家吧?唉,多亏了这些红军啊!他们不属于南斯拉夫,是苏联红军,却心甘情愿地帮我们打这些该死的德国人,多么可亲可敬的人儿啊!这是我结婚时的喜烛,珍藏了45年呵,想必我这把老骨头是用不上了吧。他为我的国家而战死,这喜烛给他用,值得!(自白)可怜的年轻人哪,我会为他虔诚地祈祷的,一定会的……(感叹)

学生习作二:

这刺眼的坟墓像一枚钢钉,刺痛了老妇人的心。(比喻)她想:这位死去的年轻的苏联的孩子,我们南斯拉夫人对不起你们。用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我们的歉意,我所能做到的只有这么多了,这个孩子太可怜了,请上帝保佑他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吧!我把我对你们的敬意和歉意都寄托在这支蜡烛上,我希望它永远不会熄灭。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地区生活,有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都共同渴望着和平,让上帝保佑你们胜利吧!(自白)南斯拉夫人民谢谢你们!(感叹)

读万卷书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我们的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诸多学者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定有其典型意义。我们在写作遇到瓶颈时,不妨关注课本,向课本要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我们的原生课堂,希望大家都能从教材中汲取到更深层的营养!

猜你喜欢
老头子老妇人比喻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老头子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买椟dú还珠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选美
一位老妇人和她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