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导入,科学深度解读
——综合性科技期刊出版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7-01-27 01:58:05祝叶华陈广仁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导报综合性热点

■祝叶华 陈广仁

《科技导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2016年9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发布了《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在424种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中,《科学通报》的影响力指数(CI值)排第1位,《科技导报》排第32位。

2016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在11种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中,《科学通报》的综合评价总分排第1位,《科技导报》排第2位;而在1995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综合评价总分排名中,《科学通报》居第15位,《科技导报》排第644位。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科协公示了中国科技期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遴选推介活动拟入选论文名单[1]。入选的90篇论文全部发表于专业期刊(即学术类期刊),在综合性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均未入选。

上述事例表明,学术界对综合性科技期刊有不同的界定,除了《科学通报》等少数发展形势较好的期刊之外,中国大部分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发展不够理想。

1991年6月5日,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发布《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将科学技术期刊分为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并将综合性期刊界定为“以刊登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对综合性期刊的这一界定,在编辑学界和期刊管理领域有很大影响。例如,杨云锦[2]根据这一界定,探讨了综合性期刊的个性特点和办刊方法;李祖平[3]分析了综合性科技期刊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的能力与路径;韩红星等[4]论述了服务品牌下省级综合性科技期刊再定位。但这一定义也给科技期刊办刊实践和统计分析工作带来一定混乱。例如,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中,遴选的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近似于上述界定,而《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遴选的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遴选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与上述界定有较大差别。本文倾向于《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对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的界定。因此,将综合性科技期刊界定为以科学技术领域多个学科的论文、综述、评论、简报为主要刊登内容的期刊。

与专业期刊相比,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内容覆盖面广、作者队伍庞大,但学科方向不集中、受众不稳定,因此办好一种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更为不易。从文献调研结果看,针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编辑学研究也不充分。其中,达龙珠[5]探讨了提升综合性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方式;赵恒煜[6]探讨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品牌化的路径;叶和平[7]探讨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学科和内容的宏观控制;程琴娟等[8]分析了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栏目传播效果;尹玉吉等[9]论述了综合性科技期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谢金海[10]认为应正确认识综合性科技期刊并实施编校合一。而目前探讨综合性科技期刊围绕新兴科学热点和突发科技事件出版专题的系统论述鲜有文献报道。

本文结合《科技导报》办刊实践,探讨“新闻热点导入,科学深度解读”这一综合性科技期刊出版创新的途径。

1 综合性科技期刊短板显露

《科技导报》主要刊登自然科学、技术工程领域原创性的研究论文、引领性的综述文章,同时发表热点科技评论、报道重大科技新闻。为提高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科技导报》在创设特色栏目[11]、开展专题组稿[12]、强化品牌建设[13]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还不明显。统计表明,《科技导报》2014年发表论文438篇。其中,属于航空航天学科的论文共5篇(占2014年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为1.1%),化学9篇(2.0%),数理科学14篇(3.2%),自然科学总论18篇(4.1%),农业科学18篇(4.1%),生物科学19篇(4.3%),交通运输22篇(5.0%),环境科学、安全科学27篇(6.2%),天文学、地球科学39篇(8.9%),医药、卫生48篇(11.9%),工业技术219篇(50%)。上述统计结果说明,《科技导报》虽为综合性科技期刊,但基础科学类论文占总论文的比例很小,技术工程类论文占总论文的比重过大,自然科学重点领域、前沿方向的论文更少。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前半期,“综合性”可以说是科技期刊的长板。但随着专业细化,综合性期刊的作者、内容逐渐分散。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量激增、传播手段日益先进,人们对科技期刊的需求逐渐由综合性转为专业化,高端作者、一流论文、读者群体都趋向于专业期刊。作者认知度低、期刊内容分散、受众群体离散,导致综合性科技期刊的稳定性降低、凝聚力减弱,“综合性”就可能变为科技期刊的短板。因此,综合性科技期刊如果不能有效地吸引科学技术热点领域、前沿方向、重点问题的优秀论文,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放大短板效应。

为消解“综合性”的短板效应,综合性科技期刊逐渐重视起对科学热点、前沿突破的新闻报道和学术评论,并采用社会热点专题、科学重点专辑出版的形式,吸引作者和读者。例如,Science出版的“癌症基因组学”“单细胞生物学”“全球健康”“衰老的大脑”“中医药”、“城市星球——城市是我们的未来”“自然灾害”“疼痛”等特刊吸引了科技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优秀选题体现了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期刊树立风格、彰显文化导向、提升学术质量以及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依托科技前沿热点或突发科技事件策划专题,集中组织出版热点文章,使得期刊不仅具有一般专题策划的可行性和实践性,还可以强化科技期刊的新闻性和社会性,吸引高端作者的积极参与、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既能提高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13],也有利于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延伸品牌效应[14]。

2 “新闻热点导入,科学深度解读”选题出版的意义

科技期刊拥有快速传播科研成果的功能,担负着发表前沿性、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的职责。但科技期刊具有高度专业性,在公众之间传播,难免会曲高和寡。而内容设置灵活、覆盖面广的综合性科技期刊,面对热点性科技事件,可以发挥媒体传播和科学解读的长板效应。

长期以来,我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对科技新闻的敏感度不高,难以把握热点或突发科技事件的方向,进而错失了科技传播的有利时机。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落实科技期刊的创新争先行动,实现短板攻坚优先突破,领跑前沿科技成果和热点科技事件发布和发表的目标,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结合自身特点,选取时效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热点科技事件,及时开展专题出版,解读新闻背后的科学问题,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术质量、服务科技创新和科技工作者,还能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为了达到这一终极目标,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从新闻性、科学性两方面,借由高端科普、学术聚焦、专题讨论、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对热点科技事件进行详尽的报道和透彻的评述[14]。

2.1 聚焦科学前沿

科学前沿的追踪和报道,是科技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期刊影响力和学术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办刊过程中,应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热点,围绕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持续跟踪热门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发现和新趋势,瞄准热门学科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跟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学术进展以及锁定权威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来争先获取和抢发重大科研成果[15]。科研成果的表现方式可以是研究论文、综述或者高端科普,综合类期刊的灵活性增加了获取前沿成果发布的良机。

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推进,科学前沿技术不断涌现。选取公众最为关心、讨论度较高的前沿科学成果进行策划、组稿和专题出版,是期刊编辑的创造性工作,也是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步骤。同时,随着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公众对于重大科研成果的关注度逐渐增加,而一般新闻媒体的报道往往不够深入,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科技期刊对重大科研成果的及时发布和解读,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可以为大众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

2.2 解读社会热点

传播科学,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是科技期刊的社会职责。如今,公众对科技界发生的热点事件关注度与日俱增。集中优势力量,快、准、稳地组织稿件,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向公众进行某一科学事件或议题的科普解读,同时选择话题性强的科技事件,可以让期刊快速吸引读者,提升期刊关注度和影响力。因此,紧抓热点事件是衡量期刊专题策划能力和期刊整体质量水平的标尺[16]。

在热点科技事件的策划过程中,应积极发挥综合性科技期刊的中介媒体作用,借助自身优势,在求知、探索和解读三个方面搭建桥梁,及时组织专家进行文章撰写、事件点评、科学人物访谈,并依靠灵活多变的栏目设置,针对不同的热点选题,对非固定栏目进行调整,力求从不同角度为读者答疑解惑,并挖掘事件背后的学科发展现状。

2.3 提升期刊影响力

策划人通过创造性思维完成的高质量专题策划,可以针对热点或者突发科技事件及时组织新理论、新观点以及新方法的综合性报道,进而起到引导学科建设持续发展和研究成果快速转发的作用。高质量、独具特色的专题策划与出版有助于提高期刊的整体水平,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17-19]。

前沿科技成果和热点事件专题的出版可以吸引多学科读者,有深度且高质量的出版专题还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灵感,推动新的研究方向或者研究思路的产生。这种以内容和集中出版形式取胜的出版方式,是提升期刊品质、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0]。

3 “新闻热点导入,科学深度解读”选题出版的方法

期刊编辑的新闻意识、科学素养、紧急组稿能力,是热点或突发事件专题成功策划的关键因素,也是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利因素,不仅反映了期刊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体现了团队的合作能力。

3.1 熟悉新闻热点

要开展“新闻热点导入,科学深度解读”选题出版,编辑首先需要具有新闻意识,要有敏锐的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主动了解新闻热点,挖掘热点的科学价值、社会影响,同时介入到科学研究的前沿阵营中,更加准确地把握科学研究的最新动向。

如今是信息爆炸时代,热点科技新闻发生后,大众媒体的报道在短时间内就会铺天盖地袭来。新闻的传播具有两面性,在争议性科技事件发生后,读者对于争议事件的科学本质问题的探求欲会逐渐增强,但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大众媒体的报道有时会偏离科学实际,让读者难辨真伪,此时,综合性科技期刊如果能从科学的角度对热点话题及时地跟踪解读,将得到大众媒体无法达到的科普和宣传效果。

3.2 明确选题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专题策划与组稿需遵循一定原则。这些原则是避免组稿中出现跑偏、脱离主题现象的保障,也是热点专题高效组稿与快速出版的强有力机制。

依据期刊的办刊宗旨以及科学传播的特点可以得出,时效性、科学性、整体性是综合性科技期刊热点科技专题出版的基本原则。

时效性即新闻性是科技期刊抢占出版市场的利器。芦山地震、屠呦呦获诺奖、引力波的发现、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等都是新闻性强的选题。编辑在策划出版专题时,如能追踪热点,抢先组织专家进行点评、撰稿、采访,并及时出版,就可掌握先机,抢占市场,提高期刊影响力。

专题内容不仅要新,更要严谨,所以科学性是科技期刊专题出版必须遵守的原则。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科研成果的科学属性决定其严肃、严密、严格的表现形式。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求真求实是首要原则。一切偏离科学性的稿件都不可取,且在组稿和出版过程中是需要摒弃的。编辑对于专题内容科学性的把握可以依靠编委或知名专家进行把关。

在新闻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与单篇约稿相比,针对某一热点专题的多篇组约文章,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解读热点事件,具有更高的显示度,因此,如何完成呈现一个话题的多篇稿件,是专题能否成功的关键。

3.3 编辑主动策划

由众多国际和国内有影响力期刊的办刊经验可以知道,发挥编辑人员在策划、组稿方面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编辑发挥创造力,策划出具有强竞争力的高品质专题对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知名度十分必要。

运用创造性思维,时刻追踪学科发展热点,掌握各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捕捉突发的重大科技事件,并针对不同事件,策划出特色鲜明、风格多变的专题是期刊编辑能力的有力体现[21]。

与自由来稿不同,专题策划更需要编辑时刻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和公众热议话题。针对选定主题,遴选专家、组稿、审稿到期刊出版是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起到关键作用[22]。同时,好的组稿方案是编辑手里的一把利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约稿成效,也代表了期刊办刊的整体水平,是期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门面。

3.4 深度挖掘作者

科技期刊尤其是优秀的科技期刊不应该是被动的传播科学知识的载体,而是应形成特有的编辑思想、专题策划思路以及化被动为主动的工作方式,积极主动挖掘优秀作者群体,获取优质稿件。

期刊编委是比较稳定的作者群体之一。利用好编委会,通过编委在本学科内的影响力,进行相关专题的组稿,往往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3]。综合性期刊的学科覆盖面广,所以针对不同的热点事件,综合性期刊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编委来协助策划或把关组稿方案,并向编辑推荐该领域的一线科研人员来撰写稿件,大大提高了编辑约稿的成功率。除此之外,关注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动态,通过拜访、参会、邮件等方式联系一线科学家,并与科学家保持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也是挖掘潜在作者群体的方法之一。

3.5 建设特色栏目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新常态下,科技期刊必须要紧跟科学研究的步伐,才能占据科技媒体的显要地位,进而由“科学记录本”“科学备忘录”转变为“科学创新启示录”“科学评议书”。因此,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办刊实践中,应根据科研重心的转移来创新期刊的出版内容、关注前沿进展、预测科技发展趋势,形成相互推动、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过程[24]。为此,科技期刊需建设机动、活泼的特色栏目。

选题新颖、见解独到以及语言通俗的栏目文章,可以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助于读者及时了解多学科前沿热点的研究背景、最新动态和未来发展前景。

一般的专业类科技期刊以刊载科技论文为主,基本不设置评论栏目,不具有科技评论功能。但综合性科技期刊则不同,Science、Nature、《科技导报》等综合性科技期刊都设有固定的评论栏目,会对近期发生的科技事件、新闻和人物进行点评[25]。例如,Nature每期都会配有This week、News in Focus、Comment、Specials等栏目设置,盘点最近一周内科技界的热点新闻和突发事件,并筛选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和争议性的话题进行点评,用多样化的栏目设置来满足读者的多层次需求,同时灵活多变的体裁也会激发作者的写作灵感。2016年8月,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文称,研发出首个全软体机器人Octobot(章鱼机器人),这一革新性的发现,是仿生学的重大突破,为此Nature配发了多篇新闻稿件,Science随后也报道了这一项革新技术。与研究论文不同的是,新闻栏目的表述更通俗易懂,让非专业人员也可以了解到这一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推进和影响。对于期刊专题出版而言,栏目的存在,可以为专题的出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可以在科学的范畴内各抒己见,相互切磋。不同声音和见解的存在,避免了一家之言,同时也有助于扩大期刊读者群,提高期刊社会影响力,并逐步形成期刊特有的办刊风格,对期刊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科技导报》常设卷首语、科技风云、科技事件、热点排行、科技界声音、科技建议、科技捭阖、书评、学术聚焦、科学人物等特色栏目,并针对专题出版需要创设院士论坛、科学访谈、学术争鸣等灵活栏目。其中科技风云、科技事件、热点排行和科技界声音属于时效性栏目。目前科技期刊已经逐渐重视时效性的问题,毕竟吸引读者才是期刊的终极目标。

4 “新闻热点导入,科学深度解读”选题出版的实践

高质量、有热度的专题策划,对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有重要意义。在遵循期刊办刊宗旨的基础上,针对读者需求,精确选择报道科技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是期刊专题策划出版成功的第一步。以《科技导报》新闻热点专题出版为例,对综合类期刊“新闻热点导入,科学深度解读”选题出版实践进行探讨。

4.1 及时、科学解读新闻热点

具有一定的公认价值是热点科技事件受到普遍关注的原因之一。科技界每天都会涌现大量话题事件,信息量庞大,预测并抓准读者关注的热点,是专题成功策划出版的关键。同时,期刊编辑的新闻意识、创新性以及紧急组稿能力,也反映了期刊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近年来《科技导报》针对国内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及时策划、组织出版了“屠呦呦获诺奖”“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和“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等专刊和特刊,获得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好评。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进一步挖掘科学历史、总结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宣传中国科学家的成就,《科技导报》2015年第20期出版了“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特刊。该期的本刊专稿栏目中,全面记录了2015年10月8日“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的发言;诺奖解读栏目发表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平的《青蒿素:从抗疟机理与积累模式到临床应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访谈栏目发表了《李国桥: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疗效第一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畅谈了青蒿素临床实验的细节;院士论坛栏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强调青蒿素是具有化学药特点的现代中药,并探讨了现代科研形式的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等综述了青蒿素代谢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该期发表的30篇原创学术文章,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地了解青蒿素研发的历史和进展、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背景和启示。专题出版后,在科技界反响良好,期刊中收录与青蒿素相关的文章被大量下载与引用。

2016年11月1—3日,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为了展示中国在生物、健康、农业、环境等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探讨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科技导报》在2016年第20期出版“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专刊”,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撰稿,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研究所研究员曾艺讲述了Wnt信号通路在乳腺发育与乳腺癌变中的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工作进入新时期的综述文章,分析了中国肿瘤发生、死亡的趋势,介绍了中国进行的肿瘤高发区的研究以及抗肿瘤新药的研发现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黄波撰写了肿瘤免疫的高端科普文章;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对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综述;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论述了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在本期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在题为“国际盛会,开创未来”的卷首语中提出,期望通过《科技导报》这个平台进一步宣传和推广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绩,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4.2 深入、全面报道科学进展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实力大幅度提升,许多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受到了国内外期刊的追捧。重大科学进展的优质稿源是各期刊编辑争抢的焦点。《科技导报》针对石墨烯材料、材料基因组计划、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出版了相应专题。

石墨烯、碳纤维、碳纳米管等碳材料逐渐成为碳材料家族的重要成员。中国在石墨烯材料研发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为了让读者对石墨烯材料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科技导报》2015年第5期出版了石墨烯材料专题,从石墨烯的材料性能、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多个方面介绍了石墨烯材料。作为物质进步的基础,材料科学一直以来都是各学科研究的基础,而材料创新一直都是各种颠覆性技术的核心。为实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专家建议加快实施“材料基因组计划”,进而推进新材料研发由传统的经验指导实验的模式向新型高效的理论预测、实验验证模式转变。因此,《科技导报》2015年第10期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教授汪洪,协助组织出版了“材料基因组计划专题”,重点总结了材料基因组计划的基本思路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回顾了多尺度材料计算方法、高通量材料实验方法和数据库三项技术要素,系统地介绍了组合材料芯片技术,列举了材料基因组思想应用于热点材料合成和镍基高温合金材料研发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亮点领域之一。《科技导报》2016年第6期“新能源汽车”专题,邀请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欧阳明高教授协助策划组稿。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为本期撰写的“着力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展望”的卷首语中指出,创新是引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目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焦点,国家科技计划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发展加快部署。在本期专稿中,欧阳明高发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展望》,总结了国家科技研发计划支持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及产业化情况,并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科技在未来5年内的研发重点;陈立泉院士、杨裕生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等电动汽车领域知名专家也进行了撰稿,打造了一期颇具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专题。

4.3 快速、广泛传播学术成果

新媒体时代,网络出版给期刊出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类科技期刊转变宣传策略,逐渐重视期刊门户网站、科学网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公共号等网络平台对期刊出版的宣传与推广[26]。依托网络平台宣传,可以大大提高专题的关注度,提升期刊影响力,让期刊在数字化出版时代站稳脚跟。

对重大科技热点事件而言,传播的及时性是专题成功的关键所在。纸质期刊出版的周期性和滞后性,会导致时效性要求高的稿件无法第一时间刊发,不利于期刊抢占出版先机,网络平台弥补了这一缺陷[27-28]。在专题选定且策划组稿方案确定之后,网络平台优先出版刊登组稿的相关文章,可以在热点事件持续发酵过程中,提升期刊的影响力。《科技导报》2016年第5期“引力波”专题,在探测到引力波的新闻发布之后,第一时间邀请引力波领域知名学者和参与引力波探测的中国科学家进行解读,并在《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号抢先发布即将出版的文章,得到多个微信平台,如“知识分子”公众号的转发,大大提高了《科技导报》在科技期刊界的显示度,增强了期刊影响力。《科技导报》的“人工智能”专题,微信平台抢先发布的访谈、点评性文章,得到“知识分子”“中科院之声”“新智元”“机器之心”等行业公众号的转发,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打响了期刊的品牌,也有助于后续向相关专家组约稿件。

4.4 效果

为比较常规内容与热点专题的传播效果,统计了《科技导报》2015年常规内容刊期、热点专题刊期论文的被引频次、中国知网下载量、《科技导报》网站点击量。统计结果显示,《科技导报》2015年论文平均被引频次为7.25次,平均下载量为1740次,平均点击量为7071.9次。《科技导报》2015年出版常规内容14期,总被引频次、总下载量、总点击量分别为121次、22128次、40197次,平均被引频次、平均下载量、平均点击量分别为8.3次、1580.5次、2871次;出版专题10期,总被引频次、总下载量、总点击量分别为53次、19632次、129529次,平均被引频次、平均下载量、平均点击量分别为5.3次、1963.2次、12952.9次。由此可见,《科技导报》2015年专题论文的平均被引率虽比常规内容期刊低,但平均下载量、平均点击量分别增加382.7次和100871.9次,随着时间延伸,专题的传播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特别是,《科技导报》2015年出版的“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特刊”“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特刊”在科学界乃至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特刊”的文章在中国知网被下载约1万次,并多次被相关专家在学术会议上提及;“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特刊”发行近1万册,并被作为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会议材料。据初步统计,《科技导报》2015年发表的文章中有15篇被《新华文摘》转载。

为发挥综合性优势,优化期刊内容,《科技导报》在2016年紧抓科学前沿和突破性科学进展,着力聚焦社会热点,策划出版了“2015科技热点回眸”“引力波”“暗物质探测”“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智能手机”“光通信”“超材料”等专题,其中5期围绕科学前沿出版、14期围绕社会热点出版,进一步深化了“新闻热点导入,科学深度解读”这一创新出版模式。

5 结语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蓄势待发,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动力和支撑的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融合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兴传播力量的快速崛起对传统科技期刊构成了巨大威胁。而科技期刊为了谋求发展,创新是主旋律。追踪科技新闻热点、紧抓突发科技事件,及时策划、深度解读是综合性科技期刊抢占科技传播制高点的有效途径。综合性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办刊定位精选专题,以独具特色的专题出版提高办刊水平。

综合类科技期刊,在围绕新闻热点组织出版专题时,秉持着时效性、科学性和整体性原则,依托精干的编委队伍、高端的作者队伍、敬业的同行专家,科学制定组稿方案、快速组织优秀稿件、严格把控学术质量,切实出版高质量的热点专刊。

[1]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中国科技期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公示[EB/OL]. [2016-10-3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2/362466.s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 杨云锦. 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认识与实践[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7(S2):69-71.

[3] 李祖平. 综合性科技期刊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的能力与路径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3(10):119-120.

[4] 韩红星,赵恒煜. 服务品牌下省级综合性科技期刊再定位尝试——以《广东科技》为例[J]. 中国出版,2013(1):49-52.

[5] 达龙珠. 提升综合性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 编辑之友,2011(12):59-60.

[6] 赵恒煜. 综合性科技期刊品牌化路径探析[J]. 广东科技,2012,21(2):50-51.

[7] 叶和平. 综合性科技期刊探讨[J]. 编辑学报,1993,5(3):125-131.

[8] 程琴娟,马文军. 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栏目传播效果评价——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330-332.

[9] 尹玉吉,王倩. 综合性科技期刊主编最佳知识结构论——兼论综合性科技期刊属性[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137-140.

[10] 谢金海. 综合性科技期刊应正确认识并实施编校合一[J]. 编辑学报,2012,24(6):576-577.

[11] 吴晓丽,陈广仁,苏青. 科技期刊创办图书评介栏目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24-527.

[12] 吴晓丽,陈广仁,苏青,等. 科技期刊全方位多层次组稿探析——《科技导报》组稿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89-1195.

[13] 吴晓丽,陈广仁,严佳君,等.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及延伸经营——《科技导报》办刊实践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9-104.

[14] 黄敏. 科技期刊专题策划路径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42-645.

[15] 徐书荣,潘静. 地学科技期刊策划的专题出版[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46-650.

[16] 方晓. 期刊专题策划探析[J]. 北方经贸,2001(3):215-216.

[17] 赵瑞. 科技期刊专题质量控制与策划管理[J]. 编辑学报,2016,28(2):147-149.

[18] 代艳玲,朱拴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选题策划与组稿[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57-161.

[19] 康银花,邢爱敏,杨臻峥,等.科技期刊的整体策划与特色品牌打造——以《药学进展》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0):1107-1112.

[20] 王新利. 科技期刊的专题策划[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85-87.

[21] 刘清海,徐杰,孙慧兰,等. 突发事件与科技期刊的专题策划[J]. 编辑学报,2009,21(2):156-158.

[22] 黄延红,侯修洲. 科技期刊如何做好专题的组织和出版[J]. 编辑学报,2011,23(S1):55-58.

[23] 王晓珍. 科技期刊群体约稿的选题特点及约稿模式探讨[J]. 编辑学报,2016,28(2):169-171.

[24] 陈广仁,苏青. 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J]. 科技导报,2008,26(19):102-103.

[25] 苏青,黄永明. 科技期刊科技评论栏目的设置——《科技导报》“半月科技风云”栏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132-135.

[26] 陈广仁. 网络环境下学术出版的机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4):406-407.

[27] 陈广仁. 浅论网络学术出版范式[J]. 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3(3):14.

[28] 陈广仁. 网络学术出版的范式革命[J]. 编辑学刊,2004(1):33-36.

作者贡献声明:

祝叶华:论文构思、数据采集、初稿撰写、修订论文;

陈广仁:完善论文构思、数据分析、修订论文。

猜你喜欢
导报综合性热点
« 医药导报» 第十一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医药导报(2023年1期)2023-01-10 13:08:30
热点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医药导报(2022年1期)2022-01-17 06:27:10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医药导报(2020年1期)2020-01-06 05:02:46
2020年《证券市场导报》选题指引
热点
车迷(2019年10期)2019-06-24 05:43:28
结合热点做演讲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2:00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8:32
热点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