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性思维的培养

2017-01-27 11:42阿坝师范学院623000
大众文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歌唱声乐艺术

黄 凰 (阿坝师范学院 623000)

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性思维的培养

黄 凰 (阿坝师范学院 623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不断地繁荣,人们的文化艺术活动也相对丰富多样,声乐艺术也渗透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更多的声乐作品受到人民大众的青睐,因此中国的声乐艺术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期。我国的声乐艺术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产生,其精神诉求符合当下的时代,反应了当下的人文理想和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随着人们对地域风格性声乐作品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歌者应加强歌唱方法的科学训练。笔者在多年的民族声乐学习和近几年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发现歌唱性思维在声乐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立正确的歌唱性思维是形成科学演唱的前提,是演绎好不同民族地域性风格声乐作品的基础。本文对声乐演唱中“歌唱性思维概述”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根据声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对学生“歌唱性思维”的培养方法与运用思考。

歌唱性思维;声乐艺术;地域风格;课堂教学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概述“歌唱性思维”,并提出“歌唱性思维”在声乐课堂上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对学生在声乐课堂上“歌唱性思维”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歌唱性思维”在声乐作品中的二度创作中认知不足;第三部分,对学生“歌唱性思维”方法进行培养和分析,结合声乐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剖析“歌唱性思维”的运用过程,并且提出科学的训练方法;第四部分,构建正确的“歌唱性思维”能提升学生的歌唱素质修养和更好的诠释声乐作品内涵的能力,体现“歌唱性思维”的价值与意义。

一、歌唱性思维的概述

1.歌唱性思维的含义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在声乐艺术上要探索这美丽花朵的奥秘则是歌唱性思维。所谓歌唱性思维是人们在声乐艺术活动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大脑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梳理的反应,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艺术认知活动,而且还具有实践活动的意义。在声乐演唱中,歌唱性思维直接影响到歌者的发声技巧的训练、歌唱水平的发挥以及歌唱艺术的表现力。它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艺术活动,不是完全按照说话的方式去歌唱,而是在歌唱中必须不断进行思考与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边想一边练习,归纳总结不足之处。

2.歌唱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声乐课堂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这二者有机结合、紧密配合是考量声乐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传授的是歌唱性思维,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性思维有驾驭不同风格性声乐作品的演唱能力。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说“凡卓有成效者,除了具有学习声乐必须的条件之外,无不具有好的思维方法。”尤其是从事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培养学生的歌唱性思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聪明的人会唱歌”。

二、 学生“歌唱性思维”缺失的原因

1.缺少对不良歌唱性思维造成的影响认识

在歌唱学习中,没有良好的思维方法,歌唱技能就难以提高,歌唱水平就不能正常发挥,声乐学习进度就会停滞不前。

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是“点状思维”,出现这类情况的学生不能辩证地看待歌唱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①歌唱中的气息运用,众所周知呼吸包括“呼”与“吸”两个动作,现在声乐教学中通常把胸腹式呼吸方式作为最适合歌唱的呼吸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会要求学生用鼻子吸气,打开双肩,在一种舒适的感觉中去体会横膈膜的扩张,随后要求学生“保持”这种状态,于是学生马上终止了呼吸进程,由动态的“吸”转化成静态的“保持”,气息立马僵住,整个人也僵化了。②歌唱中的“打开喉咙”,一般要求打开喉咙是“半打哈欠”的状态,舌头放松,舌根放平,这时,形成一个适合歌唱的通道。但是在声乐课堂上很多同学难以做到,基于平常的生活习惯思维,同学们在做“打哈欠”时很容易拉下巴,使脖子周围的肌肉紧张,声音窝在里面,这种状态下歌唱很容易引起嗓子过度疲劳。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学生常用“点状思维方法”,没有辩证地看待问题,在理解老师所说的问题上形成了偏差。

另一种不良的歌唱性思维方法是固定的习惯思维定势,有一些同学已经在具有习惯性思维和固定的逻辑的基础上学习声乐,刚开始是起积极作用的,但久而久之延续一层不变的思维方式,免不了步入声乐学习的误区。例如,歌唱学习中,吸气时由于身体没有放松,吸到胸口。呼气时,直接向外吐出去,这样的呼吸是不能运用到歌唱中的。学生必须摒弃固定的习惯思维,建立良好的歌唱性思维。把气息叹到脚后跟,呼气的方向就是叹气的方向,让声音“唱在气上”,这样才能达到“以气带声”的效果。另外学习民歌的同学喜欢以模仿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演唱为目标,形成了“千人一腔万人一面”的现象,缺少对我国的民族语韵、地域风格的了解,演唱出的作品就没有灵魂,不能打动观众。

2.对“歌唱性思维”的二度创作不重视

声乐作品是由曲作者、词作者创造出的静态艺术作品。好的声乐作品需要优秀的歌者来演唱,把演唱的过程也当成创作的过程,赋予那些纸上音符丰富的生命力,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这个就是二度创造的过程。有的同学演唱作品没有搞清楚歌曲风格、歌词内容,理解的只是表面的,粗浅的,没涉及到最本质的层面。忽视了“歌唱性思维”的二度创作。笔者认为:在声乐课堂上应该培养学生的二度创作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歌唱性思维”的艺术特点。首先,对作品的背景进行了解,把曲调和歌词联系起来分析,形成一个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风格、情感色彩形象,演唱时就按照这个形象去表达。其次,对声乐作品的理解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作品主人公角色的扮演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的情绪完全融入到想象中的画面、场景之中。把声乐作品的基本情绪与自己的想象情绪相结合,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观众。最后,学生应具有适当的表演艺术,一个优秀的歌者不仅仅有突出的专业技艺,必须具有出色的表演水平。为了达到好的演唱效果,同学们需要根据声乐作品的词、曲内容以及地域风格性去设计一套符合声乐作品的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这样才能声情并茂地演唱一首作品。按照以上这几种“歌唱性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把声乐的艺术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学生缺乏对声乐作品“歌唱性思维”的二度创作,是无法完成对作品的完美演绎。

三、 歌唱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要想建立声乐基础与歌唱性思维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强调学生对声乐理论基础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对歌唱性思维的学习。在督促学生勤奋练习歌唱基本功的同时,也要认真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歌唱性思维,使其能够熟练驾驭地域风格不同的声乐作品,并为以后的声乐发展道路奠定坚实的音乐基础。

1.听觉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著名音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曾说“在声乐学习中,耳朵(听觉)的训练与发声的训练同等重要。”因此,加强听觉思维的培养是鉴别发声正确与否的关键要素。只有听觉思维得到完善,发声才能得到提高。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则是引导学生用耳朵去听,脑子去想,去分辨发声的正确与否和歌唱状态的优劣。学生只有具备分辨声音的听觉思维和归纳总结的头脑,才能对自己的嗓音进行调节,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

2.情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情感使艺术有了生命力。在声乐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情感处理能力的训练,把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作为歌唱学习的最终目的。寓“情”于“声”,以“声”动“情”,情与声完美地结合,声情并茂地演绎声乐作品,达到沁人心脾的艺术效果。歌唱性思维的动力是情感,在学生艺术歌曲的处理上,强调情感传递和乐感方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

3.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声乐教学“一对一”的形式,决定了它是直观形象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影像以及示范演唱,运用这些手段给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的直观感受,使其获得对声音正确的认识,从而正确地掌握歌唱发音方法。同时,教师也会模仿学生错误的声音,让学生通过两种对比,判断声音的正确与错误。提高学生对声音概念的判断能力,使他们不仅知道“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以生动的眼神,简单的手势给予学生歌唱中的要求和提示。比如“打哈欠”,提醒学生打开喉咙。微笑,提醒学生提笑肌。这些形象地动作,更能使学生捕捉到歌唱的灵感。

4.对立统一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在辩证法科学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1教师可以利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解决学生在声乐课堂上所遇见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歌唱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课堂上,“教”与“学”,“整体”与“局部”,“情”与“声”等都存在内在矛盾。我们要利用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例如,“教”与“学”是两个方面,具有两种属性,一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性质,二是互相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在声乐课堂上运用辩证统一的思维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又如,“情”和“声”,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声”是一种手段,为了达到“情”的目的。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以声传情”“以情带声”。这样就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 歌唱性思维的价值与意义

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更着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性思维。运用这样的理念,对培养不同演唱风格的学生,增强学生的歌唱技艺和教学能力都大有益处,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备师范生的特点。总之,歌唱性思维对声乐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课堂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是学生在艺术道路上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作为声乐工作者,笔者有责任去学习、研究声乐艺术的歌唱性思维价值。不断地向前辈、同行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在课堂上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因此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 总结与调整,最终形成较为科学的声乐训练体系。

注释:

1.龚培河.《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规律及其实现方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王卓.《声乐审美观》.新华出版社,2015.1.1

[2]王向东.《思维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1

[3]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98

[4]金铁霖《金铁霖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4

[5]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理念解读——以马秋华声乐教学理念为例[J].南宁.歌海,2012(2).

[6]《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增订版邹本初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4.1.

猜你喜欢
歌唱声乐艺术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纸的艺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