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融合到媒体融合的认知演进及其概念辨析

2017-01-26 21:16王喜涛李永华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媒介概念融合

■文/王喜涛 李永华

从媒介融合到媒体融合的认知演进及其概念辨析

■文/王喜涛 李永华

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媒体融合再度掀起研究热潮。本文通过梳理从媒介融合到媒体融合的认知演进,重点对媒体融合进行了概念探源,并对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进行了概念辨析,以为媒体融合研究向纵深推进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融合;媒介融合;媒体融合;概念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随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媒体融合因此再度成为业界和学界的研究热词,追溯媒体融合概念的源起和演进,成为媒体融合研究向纵深推进亟待解决的课题。

媒体融合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为西方舶来词汇,由英文“Media Convergence”翻译而来。一种公认的说法是,2005年前后,由中国人民大学蔡雯研究员最早引入中国,并一度掀起研究热潮。媒介(媒体)融合概念使用比较混乱,多数学者使用“媒介融合”这一概念,也有少数学者使用“媒体融合”,还有部分学者将二者通用,认为“媒介融合”即“媒体融合”。2014年,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业内人士开始使用“媒体融合”概念。从“媒介融合”到“媒体融合”,既反映了媒体融合的发展进程,又反映了学者对于这一概念认识的深化过程。

1.从媒介融合到媒体融合的认知演进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计算机的诞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媒介融合逐渐深入,媒介融合的概念与内涵也愈发明晰。

1.1 认知演进的简要历程

融合是“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共有词汇。据百度百科,融合是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汉语中的融合一词自古有之,东晋常璩曾在《华阳国志》中写道:“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银。”但媒介(媒体)融合之融合却由英文“Convergence”翻译而来。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Convergence”一词最早源于科学领域,如1713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德汉(William Derham)谈到光线的汇聚或发散(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The Rays)。随后,该词被逐渐运用于气象学、数学、进化生物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学者陈映认为,在不同领域中,Convergence渐渐形成了一个大致相同的定义——用于描述事物日益汇集且不断趋于相似的过程。[1]

在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词汇中,融合(Convergence)决定着词汇的性质,规定了要做什么;而媒介(Media)则决定着这一概念的界限,决定着动作的范围。作为 Medium 的复数形式,Media 一词源于拉丁文 Medius,其本意是中介、中间。

学者陈映认为,媒介融合的思想可以追溯至 20 世纪 60年代的麦克卢汉( McLuhan)[2]。“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 McLuhan)关于媒介的一个重要观点。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的 ‘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3]1978年,麻省理工大学的尼古拉·尼葛洛庞帝用一个图例演示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圆环趋于重迭的聚合过程,这三个圆环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作、出版印刷业和广播电影工业,他提出的不同工业正在走向融合的远见得到了商界领袖的青睐,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赞助,得以于1985年创办了后来声誉卓著的媒体实验室。[4]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媒介融合概念的萌芽。1983年,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普尔指出,电子信息技术将使传统媒体相互隔离的传播模式彻底改变,从而向新的融合模式演进。[5]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是首次提出融合的概念。1994年,圣荷赛水星报与美国在线共同推出名为《水星中心新闻》的电子报服务时,用了一个小标题:“一次媒体融合”(A Media Convergence)。到世纪之交,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宣布历史性合并之际,Convergence 一词已经成了电子信息传播中的常用语了。[6]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2004年至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蔡雯研究员在美国进行富布莱特项目研究时,发表《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一文,最早把“媒介融合”概念介绍到国内。但1999年崔保国在《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一文中就已经引介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只是没有蔡雯的文章影响大。伴随着中国媒体业向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媒介融合一度成为之后十余年的研究热词,但多数学者将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通用。2014年8月18日,中央第四次“深改组”全体会议将媒体融合提升为国家战略。“媒体融合”这个专业词汇(再度)成为业界和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7]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媒体融合这个概念。

1.2 认知演进的“两次转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8],人们认识世界总是依赖实践进行。郭毅、于翠玲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把握,首先是基于媒介自身的发展与实践过程[9]。梳理分析媒体融合的实践进程和认知历程,不难发现,媒体融合的认知演进经历了“两次转向”。

第一次是从以技术为主导的研究视角向技术、产业、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研究视角转向。媒体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媒介融合概念刚刚萌芽阶段,技术的研究视角占据了主导位置,较多地强调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和驱动作用。随着媒体实践和认识的逐步深入,相关研究迅速从技术向技术、产业、经济、文化、社会等研究视角辐射开来。早期以技术为研究视角,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他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集到一起”。以技术为研究视角,虽然延续至今,且将继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研究视角,但与媒介(媒体)融合研究视角的愈发广泛性相比,其主导地位显然已失,多元研究视角格局日趋明朗。

第二次是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向。前期,无论是以技术为主导的研究视角,还是以技术、产业、经济、文化、社会等为主体的多元研究视角,理论研究居多。随着媒体融合的实践发展,研究逐渐向实践层面转向,主要是三个方面原因所致。一是前期相关理论研究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达到了某个“阈值”,向实践层面转向属于顺势而为;二是虽然自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媒体融合实践就没有停止过,但互联网快速发展所开启的本轮媒体融合实践才刚刚起步,媒体如何融合?主体是谁?方向在哪?动力源自哪里?方法途径有哪些?这些羁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问题一道道横亘在面前,亟待媒体业和学者回答和解决。在社会需求和资本追逐的驱动之下,相关研究逐渐由多元理论研究视角向实践操作层面聚焦,也就成为必然;三是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政治力量的驱动下,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开始积极主动反思传统媒体的未来在哪?如何吸收借鉴新媒体的积极因素?如何通过融合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等一系列实践层面的问题,这是第三个因素。

2.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概念辨析

虽然媒体融合由媒介融合演进而来,媒体融合概念的使用频次日益提高,但“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继续通用的情况仍将继续存在。毋庸置疑,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在于媒介与媒体,“媒介”与“媒体”既然都源于英文“Medium”一词(复数形式为“Media”),他们的基本释义不会有什么大的差别,但既然分别翻译成“媒介”与“媒体”,而“媒介”与“媒体”在中文中的释义有所不同,所以“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还是有所区别,在使用时注意加以区分十分必要。

2.1 媒介与媒体

媒介与媒体兼具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信息传播的渠道、载体或中介;二是信息采撷、制作与传播的机构。从媒介与媒体的字义上分析,媒体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机构,除了有媒介的意思外,还强调它的物质性,主要指称报社、广播电台、网站、通讯社等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10]由此可见,媒体虽然兼具两方面的含义,但更多地侧重于第二方面含义,即信息采撷、制作与传播的机构。而媒介虽然在广义上,也包含信息传播机构的意思,但更多地侧重于第一方面含义,即信息传播的渠道、载体或中介。

2.2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弄清了媒介与媒体的区别,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的区别也就变得豁然开朗。融合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渠道、载体或介质融合;二是组织或机构融合。蔡雯教授曾这样定义“媒体融合”:“媒体融合”不仅是指各种媒介(组织)之间的合作模式,还是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聚合和融合形成的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成、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11]由此可见,媒体融合兼具上述两层含义,但比较侧重于组织机构融合。而媒介融合同样兼具上述两层含义,但比较侧用于渠道、载体或介质融合。从总体上说,媒体融合的外延不如媒介融合的外延宽泛。正如南京大学丁柏铨教授所言,媒介是一个其外延比媒体外延更大的概念,故媒体是包含在媒介之中的。[12]丁柏铨教授同样认为,媒介融合更多着眼于传播中介,媒体融合更多地着眼于新闻机构。这应该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但在具体使用时,往往没有这么简单。比如,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媒体融合”,主要是研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问题,是一种组织或机构间的融合,但是其中也包含着技术融合、终端融合等,这又属于介质融合的范畴了。在实际研究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区分使用。

3.结束语

本文梳理了从媒介融合到媒体融合的认知演进,对媒体融合进行了概念探源,并对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进行了概念辨析。作为舶来词汇,业界在“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的使用上较为混乱。从媒介融合到媒体融合的认知演进过程以及媒介(媒体)融合实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媒体融合概念,既有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政治考量,也有媒体融合更能准确描述当前实践情况的客观原因,还有学者紧跟实践带来的研究视角转换的主观因素。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概念上业界至今没有形成共识,虽然两者差别细微,但在使用上应注意甄别、区分,厘清基本概念,才能做好深层研究。

[1]陈映.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与层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1-7.

[2]陈映.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与层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1-7.

[3]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4.

[4]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传媒研究,2009(11):87-91.

[5] Ithiel de Sola Pool.Technologies of Freedom[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24.

[6]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2006(01):51-53.

[7]梅宁华,宋建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

[8]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4.

[9]郭毅,于翠玲.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J].现代出版,2013(01):16-21.

[10]徐轲.媒介融合现象解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1:7.

[11]王俊本.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4(10):5-8.

[12]丁柏铨.试析媒体融合中的三个关键性话题[J].新闻与写作,2015(1):55.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G201

A

1671-0134(2017)04-059-03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4.009

王喜涛(1979-),河北保定市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李永华(1980-),山东菏泽市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媒介概念融合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幾樣概念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