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华江
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谈新华社驻地分社视频直播业务技术保障工作
文|廖华江
在电视直播新闻领域中,新华社电视直播新闻与其它媒体有着较大区别,其特点是:速度快,信息量大,一定时间区间内尽可能地全面完整,直播时间较长,单场直播时间都在40分钟以上。因为新华社直播面对的用户主要是媒体,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媒体用户素材选取和后期编辑的需要。目前,新华社依靠各分社技术人员及驻地记者完成现场新闻的电视直播。虽然分支机构技术人员及记者不是从事专职直播岗位,但均经过了专业培训,在日常直播量较少情况下,总社每年还多次组织进行直播演练,确保了队伍的战斗力。在国内外各种大的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华社电视直播被全世界各个电视台及网络媒体大量采用,证明了队伍的实力。
从2015年开始,新华社电视直播报道量增加,当电视直播报道已经成为报道常态时,技术支撑和保障也随之进入常态。作为国内驻地分社的技术人员,保障现场电视直播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经常总结的课题。本人就直接参与现场直播的过程和体会做一些分析。
目前新华社湖南分社的直播团队有卫星直播小站一台,索尼750高清视音频直播切换台一台,大疆“悟”航拍器一台和大疆“精灵4”四台,已具备了空中、地面多机位的立体高清电视直播能力,在全国分社位于前列。
2015年7月,本人与分社两名电视记者前往湖南湘西张家界,进行一场大型活动的现场电视直播,考虑到直播内容不多,时间仅为数分钟,采用了3G背包直播传输方案。直播前一天,测试视频联线一直很正常,直播开始时传输线路即发生中断,直至活动结束才恢复正常,视频直播不得改成了音频连线。
事后分析,无论3G、4G信号有多好,所承载的通信基站出口带宽是固定的,在无法了解基站带宽和当时网络使用者最大流量时,特别在一些偏远县城,山区和贫困地区,通信环境不是很好的地方,从技术上讲,采用该方式存在很大风险。其二,因为直播中有个主要内容环节与当地某些官员分歧较大,虽多次协调,一直到直播前也得不到他们的认可。这个细节虽然不敢妄加疑议,但可以提醒我们,这种直播的安全性要充分考虑到人为因素,因为我们对网络传输不可控。
2016年8月,新华社湖南分社技术中心携带卫星小站赴张家界进行玻璃桥开通直播报道,玻璃桥位于张家界大峡谷中部,两边悬崖陡峭,地形非常不利。受直播现场环境限制,我们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搜星,我们抬着卫星锅四处找点,直到直播前半个小时,我们才在一处近300米高的悬崖边上锁定卫星。为防止小站失落悬崖,我们只好用一根绳子把卫星天线捆在旁边的小树上。
在现场,我们发现无人机遥控因受到干扰无法起飞,但直播现场处于远离城市、附近也没有军事基地,应该是电磁环境的“净土”。通过现场技术排查,发现附近有一个强大的Wifi信号,由于Wifi与无人机遥控都使用2.4G频段,所以技术人员判定这是干扰源。经协调有关方面关闭了WiFi,无人机得以顺利升空。
2016年7月,在南方洪涝灾害中,湖南华容县的新华垸突然发生溃堤事故,新华社新闻记者迅速赶至现场,技术中心携带卫星小站及相关设备参加报道支撑和保障。直播持续了两天时间,在高温暴晒的大堤上,现场以空中无人机航拍结合地面机位,共完成直播报道8场,时长超过120分钟。这次直播全程在新华社客户端和海外社交媒体呈现,7月12日大堤实现初步合龙的一场直播,在新华社在海媒平台建立的NewChina账号上的点击量超过80万次,东方卫视及多个地方台大量使用了现场直播画面,湖南卫视在报道中采用了约20分钟航拍直播画面。记者们还根据总社的指令,以“慢直播”的形态,进行了无人机不间断连续直播,两次滞空时间长达近50分钟。
本次直播共持续两天,参与人员是湖南分社的四名电视记者、两名技术人员和两名驾驶员,在人数上只有央视现场直播报道队伍的一半都不到,直播现场环境恶劣、尘土飞扬、高温无遮挡,所有设备处于太阳暴晒下,大堤上道路狭窄,设备只能在路边展开,各种车辆就紧挨设备通行,危险系数非常高。抵达现场后,汽车驾驶员协助我们迅速打开设备、调试链路,半个小时内进入直播状态。直播团队最担心的是在这种环境下,设备是否能经受得住长时间运行考验。每场直播开始,我们两名技术人员一人监控设备运行,一人充当安全员;直播间隙,直播团队关机冷却,规整各种导线,清理灰尘,加固摆放位置。
“新华社”直播的顺利完成,首先得益于对新设备在直播中的应用,湖南分社在购买无人机时,就曾就无人机与现有设备的兼容性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并就无人机续航时间、遥控干扰等细节作了充分准备预案,当无人机到货后,在总社的指导下进行了无人机直播演练,解决了设备适配问题,确保分社记者和技术人员都能熟练操作。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各种新装备能够迅速地发挥作用。其次,得益于总社技术局强有力的后台技术支撑,当总社直播指挥平台发出要进行高清航拍“慢直播”的指令后,我们立即与总社技术局的技术人员取得联系,指导技术参数设置,开展高清直播演练,确保了后面50分钟的高清航拍直播;最后,得益于现场团队紧密协作,现场四名电视记者忙于现场报道,只有两名驾驶员可以做一些协助工作,通过几次直播,他们已经熟知如何架设卫星,启动发电机,连接导线,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当然,这次直播也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对现场的恶劣环境估计不足,后勤保障乏力。高温日照的大堤上,我们工作不到两个小时就全身汗湿,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正常工作非常让人担心,没有遮阳棚,缺少水、食品和发电机用的油料,如果得不到补充,我们很难支撑两天的高强度工作。直到直播的第二天,通过协调当地相关部门,为我们的现场设备架设了一个遮阳棚,补充了食品和水,以及提供了大功率的发电机。如何在恶劣环境下进行长时间电视直播报道,如何保障直播人员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如何保证恶劣环境下设备的正常运行,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正是因为有了新设备、新技术的支撑,在张家界玻璃桥直播 和重走长征路回望“通道转兵”直播中,湖南分社直播团队成功地将直播、导播功能前移,直播的结构、顺序、小片制作、切换调度这些环节等从总社演播室移到我们前端,在社内成为业务创新的首创。使得总社演播室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多线路不同场景高清直播成为可能。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视频直播是“新闻战”的前锋和尖刀,作为国家通讯社驻地分社的视频直播,更具重要的实践价值。事例证明,现有的直播模式完全能够满足当下的业务需求,新华社驻地分社要在直播常态下做好直播,还需要直播团队成员进一步熟练掌握各类新设备特性,并针对各种突发情况开展演练和准备预案,例如:应对无人机的遥控方式有所了解,并准确定位和判断故障点;其次,在直播设备选型方面应重点关注“高可靠性、小型化”。
要做到以上这些,才能真正做到“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作者单位:新华社湖南分社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