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编辑部
看!这就是“澜湄速度”
□ 文/本刊编辑部
从青海唐古拉山到南海,4880公里的澜沧江—湄公河,滋养着沿岸的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是这6国水乳交融、命运与共的真实写照,也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的主题。
2016年3月23日,参加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的6国领导人齐聚中国海南三亚,宣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以下简称“澜湄合作”)正式启动。从此,中国—东盟次区域合作的字典中,又多了一个新词——“澜湄合作”。
从2012年泰国提出加强澜湄次区域合作的设想,到2014年11月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的倡议,再到2016年3月澜湄合作的正式启动,澜湄合作在创建之初就体现出极高的效率,并使之成为中国主导的全球最高效的多边合作。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澜湄合作更像澜湄之水奔腾不息。2016年3月至今,澜湄合作建立起了包括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高官会、工作组会在内的多层次合作框架;成立了澜湄合作中国国家秘书处;确立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合作支柱;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大优先领域的合作全面开花;45个早期收获项目和倡议过半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
在刚过不久的2017年10月,柬埔寨也成立了澜湄合作国家秘书处,协调澜湄合作的各项工作。与澜湄合作相关的文化行、智库论坛等活动异彩纷呈。2018年初,澜湄合作还将举行第二次领导人会议。
天天有进展、月月有成果,这样的效率,被人们称为“澜湄速度”。
曾经,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因发展起步较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今,这一区域正以年均经济增速近7%的发展,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而澜湄合作的诞生,又将为沿岸人民带来新的福祉。
人们都从澜湄合作中收获了哪些“蓝莓”果实?6个1相加,能否产生大于6的效应?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到澜湄合作的五大优先领域中去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