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
——土地工程与技术分报告

2017-01-26 19:22胡振琪梁宇生巩玉玲王晓彤
中国土地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整治土地研究

胡振琪,梁宇生,巩玉玲,王晓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

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
——土地工程与技术分报告

胡振琪,梁宇生,巩玉玲,王晓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

研究目的:对2016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展望了2017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6年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土地整治工程等方面。研究结论:推进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深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加强矿区土地复垦的技术工艺及相关新设备研究等将是2016年及未来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土地整治;土地测量;综述;土地工程;土地信息;研究进展

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土地学科研究偏重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和土地政策,对土地工程与技术的重视是伴随近10年来的土地整治和土地信息的现实需求和飞速发展而不断得以提高,特别是今年9月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发表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全力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讲话,其中的“一土”即实施土地科技创新战略,强调实施土地科技创新战略,要以土地工程技术为重点,着力研发耕地质量提升、退化土地治理、荒废土地利用、土地生态修复等技术,强化土地整治的工程化、生态化技术应用;要加强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基础理论研究,全面发展土地调查评价、建设工程节地、土地立体开发等技术。

土地工程与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地测量技术、土地信息技术及土地工程技术三个方面。土地测量强调通过广泛深入的测量与监测研究,查清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信息技术强调通过土地资源信息获取与更新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监管;土地工程技术强调通过工程措施,推进土地资源的有效整治,促进产能提升、功能优化,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归纳分析了2016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和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以“土地整治”、“土地测量”、“土地工程”、“土地信息”、“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筛选出学术文献74篇,其中,中文期刊文献61篇,英文期刊文献13篇。主要分布在《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科学》、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atena等国内外优秀期刊,内容涵盖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土地工程技术等方面。

1 2016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1.1 国内研究进展

2016年国内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研究依旧从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土地工程技术三个方面展开。在土地测量方面,研究集中于新型技术手段在地形、地貌、地籍测量及动态监测上的应用;在土地信息技术方面,研究重点集中在土地覆盖分类方法与土地信息提取精度提高、土地信息处理技术、土地信息可视化表达与系统开发;在土地整治工程方面,侧重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土地整治潜力与效益评价、矿区土地复垦、农用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整治、退化土地改良技术的研究。

1.1.1 土地测量

(1)地形与地貌测量技术。土地的地形与地貌测量是土地管理与整治的基础,2016年主要聚焦在利用移动测量、近景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测绘土地地形。移动测量系统是当今测绘界最为前沿的科技之一,轻便型移动测量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多传感器集成高技术测量设备,可以快速获取全面完整的空间三维信息,给常规、传统的测量带来了新的突破,所获取的点云数据成果能够真实有效地记录现实地物的形态信息,此技术应用于乡村地形测量,相比传统的测量方式,具有作业机动灵活、速度快、精度高、现实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处理好的点云数据能够服务于乡村小范围大比例尺地图测量工作[1]。国内有学者进行基于多尺度维度特征和SVM的高陡边坡点云数据分类算法研究,此算法对山丘区有复杂地貌的高陡边坡地形测量具有重大研究意义[2]。通过基于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以Lensphotov 2.0系统作为内业处理平台,应用于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改变了传统的线性交会法,应用严密区域光束法平差保证精度,同时降低了传统航测成本与外业人工采集工作量。通过此方法能快速获取地物信息,改进了传统的测图作业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大比例尺测图提供了新的方法[3]。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可以为多个方面提供基础数据,有学者对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地质灾害地形测绘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将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到对地质灾害体的测绘设计是对传统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有益扩展与革新,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止与设计的精度,并且可以提供传统方法难以获得的数据资料[4]。

(2)地籍测量技术。利用小型无人机、北斗加智能化的测绘平台和车载激光扫描系统进行土地确权是2016年的研究热点。低空摄影测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时效性强、周期短、灵活性强的优点,应用小型无人机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并对其进行相关处理,应用于土地确权工作中,并期望这种技术成为土地确权工作中的首选的技术方案[5]。利用现有北斗高精度GLASS定位、智能化操控平台、高精度传感器、全自动化操控、专业化空三数据加密等应用技术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项目中的应用[6]。车载激光扫描系统作为当代最先进的测量设备之一,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根据工作原理及测量特点,将其应用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地籍测量中,通过对成果质量进行检测验证、对地籍测量方法进行探讨,确定车载激光扫描系统应用在三权发证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精度[7]。

(3)动态监测技术。对矿区、海岸带和退化土地的动态监测一直是动态监测的焦点。国内有学者提出融合多源、多时相卫星、航空遥感影像的星—空—地—井“四位一体”的矿区土地生态损伤监测方法,旨在突出地下采矿信息的先导作用,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地上信息与地下信息的耦合,实现矿区土地生态损伤信息的快速提取和真实反映煤炭开采对土地生态的影响[8]。有学者对Landsat影像采用图像差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波段组合法3种差值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区域,得出主成分分析法最适宜研究区,对海岸带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9]。有学者基于ZY-3卫星数据,建立煤矿区土地退化人为影响专题因素遥感解译标志,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影响强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研究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影响强度指数,对神东煤矿区土地退化人为影响因素开展遥感监测[10]。有学者基于地表反照率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理论,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秃尾河上游流域荒漠化信息,并开展动态监测研究,从中探索该区域荒漠化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11]。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大数据采集与知识挖掘,构建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评价数据集(或集合),再利用云计算网络平台,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监测与分析评价[12]。

1.1.2 土地信息技术

(1)土地信息采集技术。土地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对于耕地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6年土地信息采集技术主要围绕遥感提取方法、采集信息的精度展开研究。针对目前种植园提取算法适用性较差、数据依赖性高、自动化程度低、算法复杂及特征冗余等问题,提出一种能够满足多尺度多方向种植模式,允许纹理基元和格网种植线的变形,降低对数据源的要求,并且具有高分离能力,从而减少特征冗余,简化提取过程,实现依靠单一或者少数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种植园自动提取方法[13]。基于空间变异理论设计了一个土地覆被分类提取方案。该方案基于陆地资源卫星的NDVI月值数据集(2014年1—12月),通过半方差、均方差和标准方差等运算得到具有明确物理意义和物候信息的指标因子,构建遥感分类数据集,自动分类提取土地覆被类型[14]。借鉴相关学者在沙漠化遥感定量监测方面的研究,以MODIS数据产品为信息源,通过相关运算分别获取FVC、MSAVI、Albedo、LST、TVD等沙漠化遥感定量监测指标,进行沙漠化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并利用图谱分析法对多时相的沙漠化土地信息进行动态分析,以期在沙漠化监测评价方法方面有所改进[15]。有学者利用无人机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作为数据源,首先引入SIFT算法完成了无人机影像的自动拼接,建立了分割质量函数获取最优分割尺度,完成了影像分割;根据分割对象建立对象特征库,完成影像分类;最后开发了土地利用信息动态监测系统,完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的动态监测;这一研究克服多云雾山地区域卫星影像难以实时获取问题,能快速、高效的获得土地变更信息[16]。针对不同传感器参数特点,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M)对同区域同期的GF-1与Landsat-8影像数据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对比研究;结果显示GF-1与Landsat-8的分类总精度相仿,分别为90.38%和90.07%,Kappa系数分别为0.875和0.853。但不同地物类型的分类精度存在差异:波谱响应函数的差异造成Landsat-8对林地类型的接受信号好于GF-1,因Landsat-8对林地的分类精度高于GF-1;GF-1具有分辨率高优势,对零碎分布地物类型的分类效果好于Landsat-8[17]。

(2)土地信息处理技术。 在土地信息处理方面,空间数据处理、大数据存储方法和面对更高时空分辨率的影像分类需求,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地块的多分辨率影像协同分类方法。在数据源上,协同多空间、时间分辨率甚至多源的遥感影像参与计算分类;在类别设置上,考虑不同地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分类方法上,也协同各种分类模型、人工目视解译以提高精度[18]。提出了一种大数据架构的遥感资源存储管理方法,该方法以元信息库聚合数据资源,底层面向不同计算(应用)模式搭建异构式存储,有效地将数据分解、将资源聚合[19]。有学者综合分析现有的土地数据模型和土地行业标准规范,总结归纳土地管理中的人地关系内涵和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土地权籍理论下的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数据模型,为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土地管理数据共享集成提供基础[20]。

(3)土地信息可视化表达与系统开发。基于三维地形软件开发土地调查可视化系统以及将VR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可视化是2016年研究的新进展。国内学者采用Skyline公司的TerraBuilder三维地形建模软件,集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DEM、土地调查成果矢量数据等多种数据,整合土地调查成果的各种资料信息,构建了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三维应用系统,实现对调查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基于此环境的查询、设计和分析,为政府相关人员和社会公众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土地调查成果提供便利的条件,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土地调查所取得的成果[21]。随着越来越多的实质性VR(虚拟现实)产品和应用的出现,有学者将这一技术与GIS相结合,试图开发出基于GIS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仿真展示平台,希望实现“图、文、数、声”一体化呈现[22]。

土地信息系统开发方面,在当前智能终端、移动通信和云计算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便携式移动测绘技术成为土地调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安卓智能终端的便携式土地资源协同采集系统的架构设计,实现了位置获取、地图显示、采样规划、信息采集、数据展示 、报表生成、数据同步等系统核心功能模块[23]。此外,还有学者基于土地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技术研发、“大数据”平台构建、土地系统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和网络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搭建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理论—技术—平台—机制创新架构,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战略框架[24]。

1.1.3 土地整治工程

(1)土地整治战略与规划设计。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他各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以达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此提出了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25-26]。2016年土地整治规划依然注重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增加耕地数量,通过土地整治使得土地达到更好的集聚效应[27-31]。土地的生态化整治与农业景观设计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于平衡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生态功能价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32]。为应对资源承载力趋紧、生态环境约束大和粮食安全等问题,相关学者提出了通过优先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和框限区域空间发展的“反规划”理念下的全域整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流程,该理念可为深化土地整治探索,推动中国土地整治向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转变提供理论参考[33]。

(2)土地整治潜力与效益评价。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生态环境系统重建的过程,将会对区域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影响[34]。目前国内专家学者采取不同的措施与方法对土地整治潜力及土地整治规划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通过选取能反映区域不同的土地整治类型内在和外在潜力的指标因素,引入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双重制约条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约束下的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开展定量评价,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进行潜力分区[35]。为了缓解用地矛盾有效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开发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成为扩展建设用地空间的有效途径[36],这就使得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研究成为焦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规划及相关政策研究、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等方面[37-38]。由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大多具有生态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特征,因而开发前应优先识别与保护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从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39-40]。通过采用生态足迹法[41]、模式法[42]以及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43]、生态环境[44]等方面对土地整治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3)矿区土地复垦。矿区土地复垦一直是国内土地整治工程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2016年围绕塌陷区覆土材料的优选、重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及土地复垦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等展开了研究。采煤塌陷地的充填复垦需要覆盖足够厚度的土壤以保证农作物生长,对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塌陷地覆土材料的研究表明,表土、心土和黄河泥沙组配(质量比)为1∶1∶1.33—1∶1∶2的覆土材料玉米苗期生物量更高;组配为1∶1∶0.86—1∶1∶2的覆土材料质地为壤土,是较为理想的土壤类型,较适宜农作物生长[45]。煤矸石—粉煤灰混合物充填重构模式含水率变化规律与土壤充填模式最为一致,且饱和含水率最为接近,具有良好的保水、透气性,是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最理想的土壤重构模式[46]。基于CT扫描技术发现,相对于原貌土,复垦土壤孔隙数量和孔隙度最小,土地复垦对增加土壤孔隙量和孔隙度有一定作用,但过程缓慢[47]。

(4)农用地整治。2016年国内农用地整治主要聚焦于对产能、土壤固碳能力影响以及农用地整治实施协调性的研究。以土地整治实施的强度、潜力和难度3项核心要素为分析指标,通过构建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土地整治实施协调性判别方法,结合地理空间统计分析,综合评判不同时段中国农用地整治的实施协调状态,为土地整治的宏观决策与绩效评价提供参考[48]。从农用地整治对产能影响的特征表现入手,采用NDVI时间序列数据,提取表征产能水平、产能波动、产能潜力以及复种指数变化的4类特征植被,通过构建P-SVM模型,实现对不同时段农用地整治项目产能的预测[49]。有关专家从工程实施碳效应、土地结构碳效应、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三方面进行土壤固碳能力研究,分别采用物料衡算法、生态系统类型法等对农用地整治的碳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项目整治后,土地结构变化使得碳储量增加,工程建设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使得碳排放量增加[50]。

(5)城乡建设用地整治。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调控日益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方法,基于不同村民主体空间决策行为分析,设置包括适宜性、紧凑型和综合效用的目标函数,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对村民智能体的选址决策进行模拟,通过智能体的自适应和空间协作机制,实现村镇层次农村居民点自动化、智能式优化布局与动态选址[51];通过引入引力模型描述乡镇与周边城市间的相互联系,以表征城镇发展对乡镇的辐射作用大小。分析不同区位村镇的城乡联系强度和资源禀赋,确定不同的村镇发展类型,实现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点优化[52];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的评价,结合核密度分析法得出农村居民点的集聚性,提出了就近城镇化、重点发展、内部挖掘和迁移归并4种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53]。

(6)退化土地改良技术。退化土地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围绕盐碱地、污染土地、土壤侵蚀治理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植物修复、生物技术、工程措施及其联合应用在退化土地修复和治理中的研究不断增加[54-56]。盐碱地治理方面,一些地区将传统的治理措施(开沟排阴、拉沙压盐覆盖地膜等)与现代治理措施(膜下滴灌技术、种植绿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土壤盐碱改良剂、使用商品有机肥等)相结合[57];研制了暗管排碱治理盐碱地的专用设备——后悬挂随动式打孔通气机,解决盐碱土改良措施工程量大,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研究表明样机作业速度为3—5 km/h时,成孔与水平方向夹角均值在86.4°—88.5°之间,变异系数小于1.6%,垂直性较好,同时打孔密度为51—128孔/m2,工作效率为3600—6000 m2/h,可有效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环境[58]。针对污染土地的治理,探讨了多种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其中以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还原与提取方法为主。例如利用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还原污染土壤中的铬元素[59];采用复合淋洗法可有效的降低土壤中砷的含量[60]。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梯田工程、坡式林地水平阶工程后土壤侵蚀模数降低[61]。

1.2 国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测量 国外土地测量热点集中在遥感与GIS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海岸带划分与土地复垦变化监测,使用由Landsat卫星捕获的数据,由ENVI软件处理,将图像上的像素转换为特定值用作从图像本身计算不同类别的区域。使用这种方法,分析海岸线和沿海地区的土地复垦与土地利用变化相结合来确定其影响,确定沿海地区的变化[62]。通过遥感和GIS,监测采煤退化土地复垦成效的评估能力,通过2000年和2015年的Landsat卫星图像,评估了复垦成功的印度Jharia煤田,同时采用遥感技术评估了植被健康与该研究区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63]。还有学者采用地质统计分析和GIS在土耳其研究确定在土地复垦项目中的农业土壤指标[64]。

1.2.2 土地信息技术 2016年度,国外土地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以土地信息系统与平台的开发为主。利用WebGIS平台开发的的欧洲大陆土地利用展示系统,该系统完全建立在开放的资源基础设施和开放的标准上。架构基于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该模式有GeoServer作为地图服务器)。用户能改变基础地图和控制各图层的透明度。另外,用户可以通过Web地图服务平台(WMS)添加任何自定义层和激活从流行照片共享服务得到的可视化照片[65]。

为解决现有的土地信息系统的局限性,建立多维土地信息系统的技术。这些方案包括创建三维模型,应用选择性建模,地籍空间数据和建筑物内部的程序化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自动变化检测算法的时空变化分析,从运动算法中使用密集的图像匹配和结构[66]。

1.2.3 土地整治工程 目前,国外土地整治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质地改良及污染土地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利用土壤电动修复技术可将盐碱土中Na+、Mg+、Ca+、K+等提取出来,降低土壤中盐离子的含量,不仅可以提高提取效率,用水量少,而且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67]。由于丛枝菌根菌能够促进植物养分吸收,提高植被成活率,因此相关研究采用单孢接种法大量繁殖丛枝菌根菌,为处在恶劣生态环境的植被提供养分[68];生物强化有机土壤改良剂对钠质土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可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降低pH值,提高作物产量[69-70]。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通过增加土壤原生菌的含量,加强土壤砷的固化作用[71];在土壤中混入石灰石,通过热解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铜、铬等重金属的含量,有利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72]。不同种类植物富集、吸附土壤重金属能力不同,研究表明,Agrostis durieui对土壤铅有很好的吸附效应,并且是污染区域的优势种群;相对于鸭茅来讲,绒毛草和紫羊茅对土壤中汞和砷的吸附去除效果更佳[7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是权衡整治后土地性能的重要指标。相关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采用区域内生物物理指标(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盖度等)来描述区域生物多样性及状况,以此来表明整治区域土地及生态修复状况[74]。

2 2016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技术重点问题对比

国内外共同关注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土地整治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但在具体内容和相关方法存在差异。在土地测量方面,遥感技术和GIS应用是国内外共同的重点研究方向,国外侧重于利用土地测量技术分析土地复垦与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复垦成效;国内则更关注在地籍确权、退化土地监测等问题中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土地信息技术方面,应用型土地管理系统的研发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外重点在大规模、多维度的土地管理系统的研发;国内则侧重于土地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技术的革新及基于移动端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在土地整治方面,国内外研究重点主要异同点是:国内外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都关注土壤质地改良与污染土地修复。不同点是,国内学者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土地整治潜力与效益评价等更加全面的角度来分析评价土地整治效果的同时利用重金属还原技术提取土壤中的重金属,同时国内也注重退化土地治理。国外专家更加注重生物菌在土壤质地改良及污染土地修复中的应用。

3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领域研究展望

3.1 主要科技需求

要创新土地科技体系,首先把握土地管理的两大核心要素,一是测绘土地位置、范围,解决土地度量衡问题;二是确定土地权属,明确权利、责任、义务。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土地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现代测绘技术的系统性支撑。支撑的条件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向土地领域特定需求的测绘技术、装备的研发;二是形成传统土地学科与测绘学科相结合的新交叉学科。

土地整治要拓宽思路,强化“土地整治+”理念,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相结合,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的平台和基础作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势在必行,核心在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突破口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

3.2 重点问题研究

在2016年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主要科技需求,展望2017年土地整治工程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对地观测技术为主体的土地立体感知体系,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数据管理与国土云,空间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国土。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分区域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和修复信息系统,加强退化土壤的动态监测。部署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支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3.3 《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

《中国土地科学》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领域将重点关注以下方面:面向土地领域特定需求的测绘技术和装备研发,以及耕地质量提升、退化土地治理、荒废土地利用、土地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的工程化与生态化研究。

(References):

[1] 卢秀山,谢欣鹏,刘如飞. 轻便型移动测量系统在乡村地形测量中的应用[J] . 测绘科学,2016,41(10):149 - 152.

[2] 岳冲,刘昌军,王晓芳. 基于多尺度维度特征和SVM的高陡边坡点云数据分类算法研究[J]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6,41(7):882 - 888.

[3] 袁清洌,吴学群. 基于Lensphoto系统的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在大比例尺测图中的应用[J] . 工程勘察,2016,(7):63 - 67.

[4] 杨茂伟. 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地质灾害地形测绘中的应用[J] . 测绘通报,2016,(5):145 - 146.

[5] 李萌,李媛,宋文平. 小型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在土地确权应用中的探究——以陕西试点区域为例[J]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38(4):760 - 766.

[6] 胡龙华,王向忠,崔贵彦. 北斗高精度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项目中的应用[J] . 测绘通报,2016,(4):85 -87,137.

[7] 陈丕,刘宝. 车载激光扫描系统在三权发证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 北京测绘,2016,(4):53 - 57.

[8] 胡振琪,陈超. 风沙区井工煤炭开采对土地生态的影响及修复[J] . 矿业科学学报,2016,1(2):120 - 130.

[9] 白珏莹,徐威杰,管明雷,等. Landsat影像海岸带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研究[J] . 测绘通报,2016,(2):84 - 86,119.

[10] 姚维岭,余江宽,路云阁. 基于ZY-3卫星数据的神东煤矿区土地退化人为影响因素调查与评价[J]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3):355 - 360.

[11] 冯淳,张云峰,焦超卫,等. 秃尾河上游流域土地荒漠化遥感动态研究[J] . 遥感信息,2016,(1):110 - 114.

[12] 赵辉,李琦. 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评价的大数据分析基础与对策[J]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14(4):68 - 74.

[13] 闫利,江维薇. 一种利用结构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种植园自动提取方法[J] . 测绘学报,2016,45(9):1065 - 1072.

[14] 李晓东,姜琦刚. 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吉林西部土地覆被分类提取[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9):173 - 178.

[15] 康文平,刘树林,段翰晨. 基于MODIS时间序列数据的沙漠化遥感监测及沙漠化土地图谱分析——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例[J] . 中国沙漠,2016,36(2):307 - 318.

[16] 付萧,鲁恒,朱庆,等. 利用无人机影像进行山区土地利用信息动态监测[J] . 山地学报,2016,34(1):121 - 126.

[17] 宋军伟,张友静,李新川,等. 基于GF-1与Landsat-8影像的土地覆盖分类比较[J] . 地理科学进展,2016,(2):255 - 263.

[18] 夏列钢,王卫红,杨海平. 多分辨率协同遥感地块利用分类方法研究[J]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18(5):649 - 654.

[19] 胡晓东,张新,屈靖生. 大数据架构的遥感资源存储管理方法[J]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18(5):681 - 689.

[20] 马万钟,詹长根,朱小杰. 基于人地关系的土地管理数据模型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6):3 - 13.

[21] 李凤亮,郭瑞隆. 基于Skyline的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三维应用系统研发[J] . 地理空间信息,2016,14(1):92 - 93,6.

[22] 李晓燕,姜广辉,胡磊,等. 基于GIS与虚拟现实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仿真展示平台设计[J] . 国土资源遥感,2014,(4):195 -200.

[23] 董群,陈国良,胡云锋,等. 便携式土地信息协同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J] . 测绘通报,2016,(9):89 - 95.

[24] 张衍毓,郭旭东,陈美景. 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框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7):4 - 13.

[25] 严金明,夏方舟,马梅. 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2):3 - 10.

[26] 郧宛琪,朱道林,汤怀志. 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4):1 - 8.

[27] 王盼盼,宋戈,王越. 农用地分等及土地开发整理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1):258 -264,315.

[28] 王娜,李智峰,邵庆军,等. 襄阳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与生态损益评估[J] . 地理空间信息,2016,14(11):74 - 77.

[29] 陈宇琼,钟太洋. 土地审批制度改革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影响——基于1995 - 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 资源科学,2016,38(9):1692 - 1701.

[30] 孔伟,郭杰,欧名豪,等. 中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分区管控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4):13 - 20.

[31] 宁秀红,赵敏. 土地整治驱动下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上海市合庆镇为例[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1):79 - 87.

[32] 张文瑞.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农业景观设计实证研究[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4):224 - 227.

[33] 李灿,张池,孙传谆,等. 全域土地整治的“反规划”思路探讨[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72 - 76,157.

[34] 张忆,司静波. 构建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标尺——浅析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J] . 中国土地,2016,(8):43 - 44.

[35] 胡学东,王占岐,童秋英,等. 基于生态和社会经济约束的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5):804 - 812.

[36] 王旭熙,彭立,苏春江,等.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以四川省泸县为例[J] . 生态学报,2016,36(12):3646 - 3654.

[37] 赵执. 河南低丘缓坡土地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模式思考[J] . 城乡建设,2016,(9):53 - 55.

[38] 王丽梅,刘军,尤小燕. 基于遥感技术的兰州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动态监测研究[J] .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7):87 -90.

[39] 罗思音,张晔,邝敏毅. 低丘缓坡地区排水防涝规划中的重难点研究——以百色市百东新区为例[J] . 给水排水,2016,(S1):81 - 83.

[40] 罗明,廖维,郭双,等. 低丘缓坡地区小型崩塌的DDA方法模拟[J]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6,27(2):84 - 88.

[41] 李心慧,王旋,朱嘉伟.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禹州市为例[J] .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5):67 - 74.

[42] 邹亚锋,吕昌河,周玉,等. 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研究[J] . 资源科学,2016,38(7):1266 - 1274.

[43] 何玲,贾启建,李超,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3):275 -284.

[44] 唐秀美,潘瑜春,郝星耀,等. 海南省热带台地生态化土地整治分区与工程设计[J]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6):1093 - 1101.

[45] 邵芳,胡振琪,王培俊,等. 基于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覆土材料的优选[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S2):352 -358.

[46] 宋杨睿,王金满,李新凤,等. 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重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模拟研究[J] .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2):143 -148.

[47] 王金满,郭凌俐,白中科,等. 基于CT分析露天煤矿复垦年限对土壤有效孔隙数量和孔隙度的影响[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229 - 236.

[48] 项晓敏,金晓斌,杜心栋,等. 基于“强度—潜力—难度”综合测度的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协调性分析[J] . 地理研究,2016,(2):285 - 298.

[49] 范业婷,金晓斌,项晓敏,等. 农用地整治对产能影响的特征预测及评估:方法与实证[J] . 地理研究,2016,35(10):1935 -1947.

[50] 张庶,金晓斌,杨绪红,等. 农用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分析与核算研究[J] . 资源科学,2016,38(1):93 - 101.

[51] 彭金金,孔雪松,刘耀林,等.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配置[J]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32(5):52 -58.

[52] 杨昕,贺贤华,毛熙彦,等. 基于城乡联系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336 - 344.

[53] 黄聪,赵小敏,郭熙,等. 基于核密度的余江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11):165 - 174.

[54] 孙广友,王海霞. 松嫩平原盐碱地大规模开发的前期研究、灌区格局与风险控制[J] . 资源科学,2016,38(3):407 - 413.

[55] 张海欧,韩霁昌,王欢元,等. 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及发展趋势[J] .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6):103 - 108.

[56] 成杰民,张英,王岩. 中国污染农地整理工程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6):1 - 6.

[57] 许兴斌. 高台县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现状及措施[J] .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7):79 - 80.

[58] 张翼夫,李洪文,胡红,等. 盐碱地后悬挂随动式打孔通气机的设计与试验[J] .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8):42 - 49.

[59] 马少云,祝方,商执峰. 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对铬污染土壤中Cr(Ⅵ)的还原动力学[J] . 环境科学,2016,37(5):1953 -1959.

[60] 陈寻峰,李小明,陈灿,等. 砷污染土壤复合淋洗修复技术研究[J] . 环境科学,2016,37(3):1147 - 1155.

[61] 邢伟,胡续礼,张荣华,等. 淮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土壤侵蚀防控效果[J]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14(2):137 -146.

[62] M I Rosli, M A Ahmad, M Kaamin, et al. Shoreline Delineation and Land Reclamation Change Detection Using Landsat Image[J]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6,136(1): 012040.

[63] SK Karan, SR Samadder, SK Maiti. Assessment of the capability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for monitoring reclamationsuccess in coal mine degraded lands[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6,(182):272 - 283.

[64] Mevlut Uyan. Deter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soil index using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IS o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 case study in Konya/Turkey[J] .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6,(123):402 - 409.

[65] Brovelli M. A, Fahl F. C, Minghini M, et al. Land User and Land Cover Maps of Europe: A Webgis Platform[J] . ISPRS-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2016,41(7):913 - 917.

[66] Ioannidis. C, Potsiou. C, Soile. S, et al. Technical Aspects for the Cre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and Information System[J] .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2016,41(2):115 - 122.

[67] Ahmed Abou-Shady. Reclaiming salt-affected soils using electro-remediation technology: PCPSS evaluation[J] . Electrochimica Acta, 2016,(190):511 - 520.

[68] Gopal Selvakumar, Ramasamy Krishnamoorthy, Kiyoon Kim, et al. Propagation techniqu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solated from coastal reclamation land[J] .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16,(74):39 - 44.

[69] Manjul GUPTA, Pankaj Kumar SRIVASTAVA, SHIKHA, et al. Use of a Bioaugmented Organic Soil Amend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Gypsum for Withania somnifera Growth on Sodic Soil[J] . Pedosphere,2016,(26):299 - 309.

[70] Pankaj Kumar Srivastava, Manjul Gupta, Shikha, et al. Amelioration of Sodic Soil for Wheat Cultivation Using Bioaugmented Organic Soil Amendment[J] . Land Degrade. Develop,2016,(27):1245 - 1254.

[71] Myoung-Soo Ko, Hyun-Sung Park, Jong-Un Lee. Influence of indigenous bacteria stimulation on arsenic immobilization in field study[J] . Catena,2016,(148):46 - 51.

[72] Jurate Kumpiene, D é sir é e Nordmark, Roger Hamberg, et al. Leaching of arsenic, copper and chromium from thermally treated soil[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6,(183):460 - 466.

[73] S. Fernández, C. Poschenrieder, C. Marcenò, et al. Phytoremediation capability of native plant species living on Pb-Zn and Hg-As mining wastes in the Cantabrian range, north of Spain[J] .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6,(174):10 - 20.

[74] Evelyne Thiffault, Kara Webster, Benoit Lafleur, et al. Biophysical indicators based on spatial hierarchy for informing land reclamation: the case of the Lower Athabasca River(Alberta, Canada)[J] .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6,(72):173 - 184.

(本文责编:王庆日)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Sciences Research Priorities in 2016 and Prospects for 2017: Sub-report of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HU Zhen-qi, LIANG Yu-sheng, GONG Yu-ling, WANG Xiao-tong
(Institute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 2016 and give perspective for 2017,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y on land sciences. The methods used include dedu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research on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 2016 focused on land surveying, land informati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further stud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s on the issues entailing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epening the rural land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technology, strengthening the mining land reclamation technology and related new equipment.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surveying; review; land engineering; l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progress

F301.2

A

1001-8158(2017)03-0070-10

10.11994/zgtdkx.20170314.154349

2017-01-10;

2017-02-25

国家自然基金煤炭联合重点支持项目(U1361203)。

胡振琪(1963-),男,安徽五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治、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E-mail: huzq1963@ 163.com

猜你喜欢
整治土地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我爱这土地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