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瀚骏
传播学视角下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
■文/刘瀚骏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加快了媒体的智能化进程。智能化 媒体凭借多维度的信源渠道、全媒体的传播手段、精准的信息推送方式被视为人的新型感官延伸媒介。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进行学理性思辨,探寻智能化媒体技术手段,以传播学经典理论剖析并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为解读智能化媒体的应用及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人工智能;智能化媒体;媒介延伸论;技术异化;仿真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现阶段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也已经成为现象级的发展,从信息的生产链上逐步改造着传媒行业的生态。
在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推动下,媒体将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向,即智媒化。智媒化有三大特征:“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即包含机器在内的各种智能媒体都有可能成为媒介;人的智能将与智能机器、智能化的物体,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人机一体的媒介,将人操控机器的能力、机器认知人类思维和偏好的能力互相作用,推动实现自我进化。简而言之,媒体将呈现出人机合一的智能化趋势,并不断进化。
在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中,媒介在互动中作为人的感官延伸而存在,因此媒介本身和人具有一体性,媒介促使人得到更高的发展,人工智能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延伸,在技术性思维上甚至可以更加精准。用麦克卢汉的此项理论审视智媒,即将“人—机”视为一个整体,该整体的自我空间延伸消除了时空的偏倚,提高了认知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机械化时代,我们实现了自身的空间延伸。如今,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后,我们已在全球范围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延伸,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了时空差别。”智能化媒体将使得这种延伸更为广泛和持久,被消除的也将不再仅仅是时空的偏倚。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水平,人们的批判维度被逐渐截除了。此外,不同的阶级都因为技术的发展迎来了生活的一体化,而人们则无意识地淡忘了阶级间一直存在的沟壑,误以为彼此之间已经走向真正的平等。当人们在技术帮助下,“人机一体”的自我空间得到进一步延伸,适应外在系统而产生的强烈压力,使得人们为了“自保”,对于所截除的部分是无意识和麻木的。因为人任一方面的延伸都会造成自我截除,而技术带来的这种自我截除会加速整个社会中人与工具的一体化。
在信息采集环节上,以传感器为载体、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信息来源途径和采集维度被不断拓宽。在新闻采编制作环节上,机器写作大幅加快了新闻生产的进程,在降低写作成本的同时杜绝了人为的谬误。 同时,在接收信息的方式上,新媒体时代受众已经开始追求沉浸式的视听阅读体验,媒体不再仅仅依靠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为受众构筑信息环境,更加入VR、AR等虚拟智能技术,将新闻信息可视化,从受众感官角度实现沉浸式的临场感、主观视角的代入感。最后,人工智能技术也实现了信息内容推送的最优化配置:通过精确的算法,从接入各用户的平台上获悉数据,洞察用户的信息需求,构建完善的用户认知图谱,优化整合信息,实现精准高效的个性推送,加强用户黏度。
在新闻传播领域,智能化媒体技术构筑的信息环境中,同样也包含大量复制的“仿真”模型,整个依靠智能技术呈现的客观环境也是拟象的一种体现,真实程度甚至远超它的原本。拟象不再依据原本进行生产真实,不再仅仅是临摹和复制。真实也不再如同客观存在的景物那样单纯,而是人工再生产出来的“仿真”。
人们沉浸在各种信息、仿真物、虚拟符号借助智能技术构筑的环境里,复制品泛滥,拟象和仿真逐渐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对象,大量的模型和符号造就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模型和真实之间的差异也被慢慢消解了。产生了普遍“超真实”的幻境,超真实是仿真的特性,大量模型共同构成了全新的现实秩序。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变化,人类在简单劳动甚至思考中逐渐退场,人工智能开始成为人与机器之间的媒介并大量涌入社会,智媒也将改变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方式。不久之后,人们都必将面对与人工智能朝夕共处的议题。
未来的智能媒体将同时成为把关人和受众两者的外脑,是传、受双方的感官延伸:从把关者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技术能拓宽信源,增加采集信息的维度,在推送过程中同时保证了内容整合和精准推送;从受众角度出发,用户的“自我空间”将得到更为深远的延伸,从多重感官上沉浸体验新闻事件的“临场感”,信息接收将变得更加个性化与人性化,用户将成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角。
但同样,智能化媒体可能成为被过度依赖和信任的传播媒介,在用户黏度不断增强的过程中,智媒也将更加便捷化、个人化、自由化和娱乐化。信息不再被审视和思考、检验,经由传播泛化,变得碎片化,失去了原有的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感知信息的方式,往日通过思辨、逻辑推演、强化识记、表达等各种体验才能获取的信息变得唾手可得,在译码过程中,弱化了人的逻辑推理和思辨过程,改变了人们固有的识记信息的方式。
且智能媒体进化的方式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其速度远超人类,人类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将识记认知对象从信息本身转移到技术工具上,将会弱化人们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严重地制约技术的创新和文明的传承。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维一旦惰化,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娱乐需求、消费需求中去,将会再度被异化成为“单向度”的人,不仅仅会失去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内在性质,甚至可能丧失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
法兰克福学派中,马尔库塞全面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随着技术发展逐步走向异化的过程。在他的观点中,人异化的根源就在于技术的进步。马尔库塞认为技术从解放人类转为控制人类,控制的方式正是将人工具化:“连续不停的技术进步的动态,已经充满了政治内容,技术的逻各斯已经成为继续奴役的逻各斯。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变成自由的枷锁:人的工具化。”前文提到,技术加速了人与工具的一体化,科学技术作为客体能力,对作为主体的人进行了限制和统治。技术到达更高水平后,人依然与物一样受到技术的奴役,人甚至在这一过程中毫无自觉。
马尔库塞的观点中,在绝对优势的效率和不断增长的生活标准这双重基础上,技术已经成为征服社会离心力量的主力。技术理性带来了同化与整合,社会中的不同阶级,不管在阶层上相差几何,生产与生活的方式都已被同化,另外,政治、经济、文化只有与现有的意识形态、制度相一致的一个向度。
同样,技术的进步还带来了生活方式与文化领域的一体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经由技术整合呈现出一体化。技术成为了融合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中介,整合了对立的一切,具备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技术改变生产方式,技术理性的统治也成为一种新型的极权统治,由解放人转为禁锢人。
“在这个世界上,技术还给人的不自由提供了巨大的合理性,并且证明,自主、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不自由既不表现为不合理,也不表现为政治的,而表现为服从于扩大生活的舒适面并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设备。”除了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为人类提供的便捷与舒适,正有可能成为奴役人类的镣铐,当娱乐泛滥,人们推崇于复制品消费和符号崇拜中时,对精神需求的信仰更有可能转移到大量“仿真品”的实物崇拜上。
“技术的日益先进,社会秩序的高度规范,优化原则的普遍贯彻,社会机制的高度效率化,都可能反过来变成人类的对立物,都可能使人变成技术、秩序、效率的控制物与牺牲品。”异化是技术对人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技术也并非异化的唯一成因。对此,我们也应该有着清醒的认知。
以传播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技术,而是人与机器、智能机器交互形成的一种行为状态,是包含了计算机信息科学在内多个学科领域的一整套技术范式。智能化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感官的一部分,是延伸出去以认知世界的“自我空间”式媒介。因其传播特性以及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令我们看到了它今后发展的诸多可能。但技术是中性的,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它、理性地应用它,将技术的缰绳和认知世界的标尺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1]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
[2]梅琼林.透明的媒介:论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现象学直观[J].人文杂志,2008.
[3]姚庚君.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及其现象学哲学基础审视“人工智能威胁论”[J].新媒体研究,2015.
[4]喻国明.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7(3).
[5]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出版社,1988:135.
[6]黄岩.略论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J].前沿,2011.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F129
A
1671-0134(2017)08-077-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