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阳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民族地区政府依法行政路径分析
高阳阳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民族地区法治政府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意义重大。法制主义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根本,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全文通过阐述民族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背景、民族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和民族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问题分析,旨在提出民族地区法治政府构建的路径。
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民族地区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155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159个民族乡(镇)。民族自治地方的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但民族地区多位于我国边疆地区,处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分界区,是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与战略博弈的汇集区,也是我国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地区。同时,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在国家由沿海向内陆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处于非核心区,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转型期所聚集的各种矛盾在民族地区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民族地区政府社会治理风险和成本。因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始终是民族地区政府工作的核心目标,而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民族地区法治政府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多处于我国内陆和边疆地区,由于其资源禀赋、历史基础、人口结构等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不足,导致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于内地,且发展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民族地区与内地之间及民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拉大会在群体和族群间产生相对剥夺感,而相对剥夺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引发对他人和社会的不满与怨恨,累积社会矛盾,加剧社会风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各族人民感受到统一多民族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通过特殊援助政策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不断缩小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千方百计扩大和改善民生,增进社会福祉。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肩负着维护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任,肩负着服务和造福的艰巨使命,代表中央政府治理地方的政权机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民族地区政府不断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高效透明的政府决策体系,提供高质、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适应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对政府服务的多元、高质、充足供应要求。
(二)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法制是一个地域或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当今社会依法治理的核心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方各民族之间交往日益频繁,但由于相互了解与尊重不够,所造成的隔阂、误会及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所引发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受境外“三股势力”和国外反华势力的挑唆,在一些民族地区发生非常严重的暴力犯罪活动。而民族地方政府作为权利的维护者和政策的执行者,必须毫不动摇的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加强对于各民族群众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妥善处理各种因民族信仰等因素所引起的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事件,保持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
(三)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的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此同时,就要求我国的各地区、各民族都要享有小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的水平。但由于各民族地区地域、历史发展、受教育程度等差异,导致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非民族地区。所以,要实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当务之急便是缩短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民族地区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的建设,引领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的质量,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从而使得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步入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一)依法管理宗教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不相适应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分别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顶层设计,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政策回应,为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布局。民族地区宗教管理始终是地方政府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引导宗教界在爱国、爱教、守法的前提下正常宗教活动,引导信教群众守法、诚信,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依法管理宗教的能力亟需提高,地方政府在同宗教人士的交流技巧、宗教活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宗教经典解释等制度设计工作方面需要更具创造性,对宗教的管理更多地依法管理,而不是靠政策管理,以适应宗教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政府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法治政府建设对依法管理宗家,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维护宗教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二)依法保护民族习俗与民族现代化结合不够紧密
民族习俗体现于婚、丧、嫁、娶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同一民族内部也有不同。民族地区习俗的扬弃,需要政府发挥基础作用,引导和教化民族地区群众实现自我习俗革新,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社会。传统的依靠行政命令和政策指令的方式来指导民族地区习俗革新的方式已难以为继,法治政府要求政府的一切行为要有法可依,一切行政活动要以法律为准绳,同时民族地区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使政府活动更多地受到群众监督和制约,因此这要求民族地区政府不断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提高行政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积极根据法律法规引导和管理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促进民族地区习俗的革新。
(三)政府官员依法行政的理念有待提高
由于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受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的法律普及程度远远滞后于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而他们之中的一些干部在潜意识之中依然保留有“官本位”的思想,对于民主法治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更是忽视用法治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更有甚者认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政府的工作便难以展开。这些法制意识单薄的政府官员习惯以一种管制者的身份出现。最终导致地区群众缺乏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现代法律的价值观。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导致政府的决策科学民主化程度低下,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社会的整体法制化程度不高。法治政府是坚持和群众良好互动、互相尊重、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的政府。在民族地区建设法治政府,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民族地区政府官员的依法执政理念,巩固依法执政地位。而这些都依赖于民族地区官员在本地区提高依法行政过程之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明确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简机构,调整编制,要求政府退出那些“不该管”和“管不好”的领域,将权力还给社会和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因此,民族地区政府应逐渐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政府明晰权力边界,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充分发挥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提供高质、高效、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民族地区社会各管理主体充分行使自身职责,促进当地社会在法治化轨道上有序运行。
(二)开展普法宣传,完善普法机制
积极地构筑普法平台,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在民族地区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开设法制宣传专栏,并采用汉语和本地民族语言两种形式,针对于本地区群众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对于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要求重点学法,带动少数民族带头人及青少年学习法律法规政策。
(三)创新执法方式,积极引导群众诉求依法解决
强化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了解和学习各种法律法规,使得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学会依法按照法律程序来表达利益诉求,进行合法的维权,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严格规范、公正廉洁的执法过程之中感受到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正义。完善建立各种机制制度,全面覆盖各个区域,依法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确保矛盾纠纷在民族地区的基层得到化解,群众的积怨得以释放。
[1]陈蒙.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民族地区法治政府建立[N].中国民族报,2011-11-1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刘淑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执法问题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7).
[4]陈蒙.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四个基本要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
[5]王京星.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3).
D
A
2095-4379-(2017)14-0094-02
高阳阳(1990-),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