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豪
(作者系本刊编辑部责任编辑)
当下,企业和组织面临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对于身处其中的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员工自身的角度来看,也会感受到更高水平的工作压力。过往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工作压力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可能带来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效果已进行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似乎可以对工作压力研究达成一些初步的共识,例如:员工感受到工作压力的来源是多样化的、工作压力存在着双元类型、工作压力可能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适当的工作压力会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表现以及创造力水平,等等。当然,这些共识事实上对于工作压力的理解仍然不够充分,更何况组织内外部的环境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调整之中。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企业和组织一方事实上更多地期待员工自我进行调整,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工作压力,而并非简单地从组织管理上去寻求降低工作压力。尽管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向着打造幸福组织的方向去努力,也着手推动了一系列更加关怀员工身心健康的举措,但这并不意味着员工感受到的工作压力就必然会降低。更何况,工作压力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员工个体的心理感受,受到个体的思维模式、能力水平、情绪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组织管理情境的调整只是影响工作压力的外部因素之一。基于这一现实,再综合考虑员工今天面临的环境、技术、工作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我们认为从员工视角来探索工作压力的作用及其应对举措,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在本期专题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四篇文章来共同探讨工作压力这一问题。首先,韦慧民和鲁振伟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员工角色超载对于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和机制,并指出组织支持能够在此过程中发挥一定的缓冲作用,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角色超载这一现实问题。其次,步琼等基于社会分类和相似-吸引理论,探讨了在个体层面团队多样性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挑战性-阻断性压力作为情境变量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当挑战性压力较高时,感知深层差异与信息交换之间的负向关系减弱,而阻断性压力的调节作用并未得到支持。再次,冯一丹等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工作领域内的时间压力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倒U型影响关系,实证地揭示出了最佳工作时间强度的存在,为企业工作任务的时间管理提供了借鉴。最后,梁萌和陈建伟从社会学研究范式出发,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嵌入和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对于高度互联网技术嵌入的群体来说,传统的一些工作压力缓解模型可能不再适用,作用机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本期专题研究之外,我们仍然觉得工作压力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新议题。尤其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工作形式的创新、实体和虚拟工作团队的大量存在、多重角色和任务的交互等等因素作用下,员工面临的工作压力不仅在强度上会发生变化,在属性和内容上也在不断变化。如何针对这样一个经典的话题继续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如何考察当前组织管理情境中的新变化与趋势,如何为员工压力应对提供更好的借鉴,这应当成为今后工作压力研究中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