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树林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文/李树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判断意义重大。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明确历史方位,进而才能推进理论创新,提出合理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判断,对于学习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变革是观察时代发展的标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必定伴随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5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们在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并在这条道路上乘胜前进的结果,是我们党在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和前瞻性作出的科学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主要标志,新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我们历来都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判断社会阶段的变动新特点的。主要矛盾变化事关全局,一定会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新要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一认知,我们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解决温饱与实现小康的战略规划。36年过去了,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之相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牵住了“牛鼻子”。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矛盾转化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5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这一重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出台更多重大举措,推出更多有力措施,作出更大努力,满足人民更多层次、更高水平的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一方面,人民需要的内涵极大扩展,从物质文化的领域向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美好生活跃升;另一方面,社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当前的短板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说明,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部相对以往的一个发展程度更高的阶段与时期,但其并没有超出初级阶段。我们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牢牢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谋划战略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又内在地包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都具体蕴含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阐述中。
第一,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一判断指明了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即强调了大会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向前。
第二,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一判断明确了新时代的新任务和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明确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个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是在完成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决策基础上的成功超越,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到2035年,然后用15年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为“强起来”的目标设置了宏伟的行动纲领。
第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一判断是讲新时代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问题。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四,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关键词演绎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内在逻辑,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五,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一判断是讲新时代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要对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
报告从以上5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归结起来,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新时代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新精神的党。建党96年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永远在路上,这就要求指导伟大事业的理论和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使命担当、新的实践课题,必然要求新理论新思想的产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系统回答。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并从14个方面阐述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方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承接历史、谋划未来,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行政学院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