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永栋
直立的竹子
文/姚永栋
我国盛产竹子,此物无地不相宜,其青翠挺拔的倩影,可谓随处可见。“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红楼梦》里潇湘馆这种“居有竹”的景致,在我国南方乡村田园中甚为普遍。倘若走进一方竹乡,则遍山皆竹,观之似海,一碧万顷,山风萧萧,竹浪奔涌,天地尽绿,更是蔚为壮观。
竹子是一种常绿植物,其生命力旺盛,大地残雪尚未消融,笋尖新芽便破土而出,迎着阳光,不蔓不枝,一路向上,未经年,已成材;其适应性强,不畏风霜雨雪,不弃荒山野岭,历四时而不改其色,植贫瘠而志在抚云;其鞭根发达,丛生成林,善涵水固土,可调节气候,利于生态环境之改善。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我国植竹用竹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交集,人与竹早已结下不解之缘。日常生活中,人们品嫩笋以养生,制卧榻而休憩;观修篁以悦目,吹洞箫而荡气;扎排筏以漂流,书汗青而飞扬,诚然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竹的经济价值得以深度开发。据先前发布的行业标准LY/T 2608-2016《竹产品分类》,目前我国竹产品已扩至13个系列大类,除家居用品、工艺品、笋等传统种类外,还有竹炭、竹提取物、竹纤维等一些新的产品系列。近年低碳环保理念日渐普及,一些竹产品已然成为现代生活的优先选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参展方曾在设计中运用竹元素,构造了竹立方、竹屋、竹墙等10多个不同格调与风情的场馆,还用竹材铺就3.6公里的江畔栈道。让久居闹市的人们,于竹香篁韵之氛围中,真切感受来自大自然的那份清新,乃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种崭新诠释。
竹子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古往今来,人们喜竹爱竹,歌之咏之,述之绘之,留下大量以竹为题材的诗文画卷。从《诗经》的“绿竹猗猗”到魏晋阮籍的“修竹隐山阴”,从唐白居易的《养竹记》到宋王禹 的《黄冈竹楼记》,从明徐渭的《墨竹图》到清郑燮的《兰竹图》,一一不胜枚举。这些作品所积淀的审美价值,至今仍给人以强烈的性情陶冶与心灵感染,令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竹以直为美,人以正为尊。古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说,君子者,正直之人也。而竹亦性直,直以立身,其枝干亭亭,骨力坚韧,中空有节,或有风欲折之,然风过必复伸如故,终不失挺拔卓立之姿,故世人比之为君子之德。君子如竹,处世直而不曲,正而不邪,其动必有道,其语必有理,其求必有义,其行必有正。夫正直乃安身立命之根本、社会良知之支撑、天下道义之担当。虽世道浇漓,诸如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贪赃枉法、黄赌毒盗的丑陋行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的鬼蜮伎俩,不时沉渣泛起,概难绝迹。但只要君子尚存,精神不死,人间就有正气在,社会就有向上之正能量而不致沦丧。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直立的竹子之象征意义,当属于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