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卓逸
无论什么时候,文艺工作者们都在反复叩问自己这个问题:文艺工作是为了谁,文艺为什么人。无论是什么样的创作形式,都无法脱离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娱乐产业受到质疑的时期,文艺工作的特殊性更加突出,更应在创作倾向上肩负责任、担当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60年前,乌兰牧骑为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提供了联系外界的窗口,今天的乌兰牧骑,更要扎根生活沃土,推动文艺创新,继承优良品质,永葆艺术初心。
“坐上我的勒勒车,带你去从前,找到那条熟悉的路,去看当年的草原,从此你会明白,我们的那首歌为什么永远也唱不完……”庆祝乌兰牧骑成立60年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中的主题曲这样唱道。乌兰牧骑的演出是不少牧民心中美好的记忆。全心为民、扎根基层、一专多能、艰苦奋斗,是乌兰牧骑永远高扬的精神旗帜。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他们奔波于草原,毫不懈怠地磨炼自己的技艺,丰富了草原人民的精神生活,予以他们温暖的慰藉,同时为传统艺术的保留和发扬作出了贡献。
对乌兰牧骑的队员来说,他们创作的最大秘诀是植根基层、讴歌人民、心系群众。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生命力,在于他的眼睛看得到什么,更在于他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只有扎根生活沃土,心系广大群众,才能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文艺创作需要激情,讲好民生故事,更需要走到群众中,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养料,不忘为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以一腔热血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今天的乌兰牧骑,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把为农牧民服务的精神写在旗帜上,还承担着文艺创新的责任和使命,在继续前行通往基层的道路上,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