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则
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的力作
宋则
农业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又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1993年,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盖尔·约翰逊针对中国农业现状曾指出,农业现代化仅仅决定生产的组织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现向农村提供充足的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自由流通,保证农民自由利益选择。因此,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中的物质装备、生产体系的现代化,更包括流通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不仅具有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市场调控作用。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特点,探索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道路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目前关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不完善,已有的研究对国内外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规律及发展态势尚缺乏系统的动态考察,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内涵还缺乏全面认识和完整的研究体系,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判断还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研究框架。
由李崇光、赵晓飞等共同完成的著作《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研究》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该书系李崇光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于2016年3月由学习出版社正式出版,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的一本新作。该书立足中国国情,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采用归纳与演绎、规范与实证、纵向与横向比较等研究方法,梳理了世界典型国家和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一般经验,评价了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和绩效,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模式和政策建议,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理论,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首次界定了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该书认为,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市场经济和具体时代背景(国情)条件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满足经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为目的,以流通体制与管理现代化、流通方式与模式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设施与技术现代化为主要内容,进而促进农产品流通先进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其特征体现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特色性,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要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目的具有独特性,任务复杂而艰巨。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主要目标、主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从理论上构建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
二、梳理了世界典型国家和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一般经验,总结了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及其特征
该书认为,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有效的农业和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完善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及现代化的流通技术和管理手段,是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借鉴并吸纳了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但由于在“制度、体制条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流通体系发展阶段,流通设施建设水平,流通信息化、标准化程度,流通主体、载体的发育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在演变历程、推动力量、流通模式选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从而丰富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理论。
三、评价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和绩效,定量分析了其现状、特征与问题
该书在第四章对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和流通产业绩效进行了测评和分析,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其研究结论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新意:第一,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落后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观点,发人深省。第二,认为我国各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差序格局和特征,即东部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程度为70%,整体上已进入成熟期;中部六省接近60%,且呈现三个梯次化差序;西部地区只完成现代化进程的44%。第三,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与整个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与整个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具有一致性,同时,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无序向有序状态演化。
四、结合我国农业现实,系统性地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模式和重要环节
该书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从当前制约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重要环节,为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提供了思路和手段。该书认为,完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构建流通联盟,是现阶段推进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模式;推进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必须立足我国农业现实和农产品流通的阶段性特征,在路径选择上走内生和外引相结合的双驱型发展道路,通过联合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力量来协同推进。另外,该书还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从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批发市场升级转型、期货市场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这部分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五、结合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客观实际,构建了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基本框架
该书结合典型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一般经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实际、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系统构建了一个包含支撑体系、运行机制、实现路径等内容的中国特色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该书认为,建设中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是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经济、社会、法律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购买模式的创新,以及流通权利变迁和价值链利益调整,是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变革,进而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主要动因,但它需要具备相应的资源禀赋、需求拉动、政策支持等条件。建设我国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意味着对当前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变革和创新,必须综合考虑农产品流通的现实因素,从体制、机制、体系、技术、管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其目的是通过完善农产品流通格局,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各环节效率,进而实现行业增效、农民增收、消费者满意的目标。该研究一方面可为破解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卖难买贵”等现实问题提供方法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为新时期制定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研究》一书结构严谨,数据翔实,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接地气,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学术力作。
责任编辑:林英泽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05.015
宋则.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的力作[J].中国流通经济,2017(5):127-128.
2017-03-29
宋则(1951—),男,辽宁省凤城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市场理论和流通创新等。